省内要闻
新春走基层丨面花香飘农家院
1月27日早晨5时,天还没有亮,205国道旁的一个农家院已是灯火通明、热气腾腾,空气中弥漫着面花香。
室内,笼屉快码到房顶,正“呲呲”向外喷着热气。“这有22层高,一次能蒸1800多个面花。”说这番话时,李玉先的话里话外都透着一股自豪感。
1月27日清晨,李玉先正在翻动面花,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燕赵农村报记者 郭庆峰摄
李玉先是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大堤柳庄村人,67岁,自2023年秋季开始做面花的营生。
面花是沧州东部县市一种特色面食。面花制作要经过揉面、搕花、晾花、醒花、蒸花等十多道工序。2009年,黄骅面花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几年,国家非常重视盐碱地开发利用,渤海新区黄骅市也在大力发展旱碱麦种植,我们响应上级号召发展旱碱麦深加工项目,搞了这个面花生意。”说话的是李玉先的儿子李京益。销售和经营由他和妻子负责,李玉先和老伴儿主要是带领一群农村大妈负责面花制作。
盐碱地开发利用以及旱碱麦的发展和种植,让李家人看到了发展的机遇。2023年秋,他们筹集近20万元,购置设备建起了这个小型面花加工厂。
李家的面花制作从腊月初开始,每天的生产量在1万个左右,每天面粉用量1500斤。“我们只使用黄骅本地的旱碱麦颗粒粉,这样蒸出来的面花口感更好、更筋道,喷香啊。”李玉先说。
“出锅!”随着李玉先的一声吆喝,22层的笼屉被一层层吊起,掀开笼屉,白胖的面花麦香四溢。
“这是京东的货,每袋5斤。”李京益一边包装真空袋,一边说,“目前我主要负责线上销售,每天200多箱。我们每天生产的1万个面花,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基本当天就能卖完。”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盐碱地整治,目前渤海新区黄骅市旱碱麦种植面积83万亩,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发展到20家,年加工能力近50万吨,形成集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旱碱麦产业”。
早晨7时,太阳升起,又一批面花被装入笼屉。“咱们农民的生活就像蒸面花一样,每天都在蒸蒸日上,会越来越好。”说这番话时,李玉先笑得跟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