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魏大光:动荡时期果敢抉择走上抗日路

2023年05月23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孟德明 字体:  

1939年12月,八路军总政治部机关刊物《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2期(1939年12月25日出版)刊发叶剑英署名文章《悼八路军魏旅长大光的光荣殉国》。后来人们广为引用的一句话“魏大光为国家尽了大忠,为民族尽了大孝”即出自该文。

同期刊发的还有“哀悼国际友人诺尔曼·白求恩博士特辑”。魏大光1939年7月牺牲于冀中霸州的大宁口村;白求恩于同年的11月因抢救伤员感染,于太行山区唐县去世。二人都是八路军抗战一线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人物。2014年,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中,二人均在列。

叶剑英是1955年新中国授衔“十大元帅”之一。1937年国共合作后,叶剑英任八路军参谋长,后作为我党代表在南京国统区,既要加强国共合作,又要和一些制造摩擦的人做斗争。叶剑英眼界开阔,站位高远,纵览全局。故此,他所撰写的悼念文章,对于魏大光的牺牲有着准确评价与很高定位,此文章也可看成是把握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时局的一个极好入点。

二十多年来,笔者追寻英烈魏大光的抗日足迹,借助查阅史料,写过多篇文章。除了他的抗日故事,还有他的身世、亲人口述以及冀中当时的抗日环境。随着时间推移,也总有些新的讯息出现。可以说,抗日战争时期的冀中平原上,魏大光是个绕不开的存在。

一、“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郎,以殷红的血,灌溉独立自由幸福之花”

自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到1939年底,借悼念牺牲在华北抗战前线的八路军旅长魏大光之机,叶剑英写道:“在两年多华北游击战争中,许多八路军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中,英勇的牺牲了不少战士。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郎,愿意以其殷红的血,灌溉那独立自由幸福之花。”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受到侵略,践踏主权、践踏生命时,也是全民族唤起奋斗的时刻。而首当其冲的是热血青年,他们有保护国家的责任,有保护长幼的责任。只有拿起武器,冲到前线,和敌人斗争拼杀,才能争取自由,才有和平安详的生活。叶剑英正是发出这样的召唤。魏大光由一介农民变身抗日勇士,也是基于这种感召。

魏大光是霸州市堂二里镇大韩家堡村人,出生于二十世纪初。如今,沿着廊大公路南行,在堂二里镇北大概一公里,有个牌楼,写着“大韩家堡村”,这就是魏大光出生的地方。

这是个怎样的环境呢?这里离天津市区不过50公里,南边就是大片水域的东淀,东边是三角淀,北边、西边是永定河、大清河。这里又是西边霸州、北边安次、西北永清的“三不管”地界。地势低洼,土地瘠薄,收入不丰。环境造就人,加上兵荒马乱的社会形势,魏大光自小不满足于在土地上度过一生,就想出些生存的点子,比如做小生意、进工厂、为大户人家护院。

魏大光是我们身边涌现出来的抗日英烈,他牺牲时年仅28周岁。他走上革命之路,也有个成长的过程,这是许多农民成为革命者的相同点。而一旦认准方向,就会坚定地走下去,义无反顾,出生入死。关于他的历程,我想起一部小说《桥隆飙》。这是作家曲波继《林海雪原》之后打造的又一部著作。小说塑造了抗日英雄桥隆飙的艺术形象,描述了他从自发的斗争到接受党领导的曲折复杂过程。魏大光也是这样的经历。

农民出身的魏大光,从懵懂期到毅然走上革命之路,是在人生寻觅后的抉择。他有迷茫,有乱闯,可他认准必须跟着共产党、跟着八路军才是正确的道路后,就一往无前,不再游移。

在民族危亡时刻,他是敢于舍生取义的中华儿男。因为父亲被杀,家破人亡,他干脆取名“大光”。他生于乱世,目睹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北方大部分农村统治政权失控,文安、霸州、永清、安次一带更是如此,那时共产党的地下组织还没发展到这些地方,一些不安于现状的农民,为了生计,被迫或为匪为盗,或以保护大户人家为名自发组织武装。

在天津,魏大光有一个表舅叫张乙臣,在天津警察总局特务队,他就投奔了张乙臣。张乙臣安排他在码头扛大个儿,晚上在特务队住。特务队每天有请假回家的,谁走就住谁的被窝,一个队的人都管他叫“外甥子”。这个阶段,天津掀起抗日救亡热潮,魏大光出于感召,认识了好多爱国青年、有识之士。

这时魏大光就跟张乙臣商量,准备回家拉队伍抗日,张乙臣很支持。这之前,张乙臣给老家的三弟张炳臣买了一把手枪,为的提防村里仇人找麻烦的。魏大光这一回去,正好可以壮大张家的势力,抗日救国更是好事。张乙臣给了魏大光一支驳壳枪,还推荐自己的盟兄弟李长太跟着魏大光一块儿回乡。李长太外号大老黑,是文安县城东李家庄的,以前在特务队混过,拉队伍有一套办法。就这样,魏大光懂得了组织和队伍的重要,长了见识,为他后来的干大事业做好铺垫。

魏大光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有个很明晰的成长过程。二十岁以后,“七七事变”前,魏大光就不在家了,他去了天津,在天津脚行里当过搬运工,后在日本人办的工厂里打工。在这工厂,他曾和一个沧州人因破坏配电室电器犯了事,被关进监狱。在狱中他结识了不少革命难友,传导给他许多见识,让他懂得了革命的大道理,他顿觉心明眼亮。“七七事变”后,他趁着时局的慌乱,与狱友成功破狱。

出狱后他又回到家乡,拉杆子起事,先组织起一些人,动员村里有枪的辛、陈、郝等几家富户拿出自家的枪来,又收缴了周围村子里地主的一些枪,在霸州、永清、安次一带招募人马、收缴枪支,队伍发展到数百人。不久就组织起一支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随后,在天津地下党的努力下,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抗战队伍。

可以说,是抗日旗帜的招引,让迷茫的、有些流寇主义的魏大光,毅然踏上了革命之路。

二、“粉碎了一些反共分子说八路军是‘游而不击’‘避免牺牲’的谰言”

1937年8月,国共合作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时,叶剑英任参谋长。10月,又任八路军驻南京代表,从此,他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广泛联络国民党上层人士。他积极宣传持久战,讲授抗日游击战战略战术。可以说,《悼八路军魏旅长大光的光荣殉国》即是叶剑英对于魏大光牺牲的悼念,也是他审时度势、贯彻我党抗战军事思想的集中表达。

1939年2月,叶剑英奉命协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任副教育长,讲授游击战战略战术,宣传持久战思想。同年6月,调回重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协助周恩来从事统战工作。当国民党的反共摩擦活动加剧时,他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原则,同国民党进行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斗争。9月,在重庆出席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揭露国民党的反共阴谋。

在南京、武汉期间,他宣传我军对日作战战绩;想方设法为八路军向山东、河北发展争取合法地位。

他发表了《对日作战与摩擦问题》的讲话,对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恶劣行径给予无情的揭露,对顽固派的反共言论给予有理有据的回击。董必武称叶剑英的这次发言是“舌战群儒”。

魏大光即有游击战,也有运动战,又敢于深入抗战最前沿。叶剑英认为,在激烈的抗日形势下,既不能以弱实力死拼、蛮干,也不能放下反击的武器,我党确定的持久战、游击战是符合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叶剑英在南京,更清楚那些反动势力对共产党军队“游而不击”的险恶用心,也认为当前形势下,国共两党摒弃猜疑,团结奋战的重要意义。故此,他认为魏大光的事迹是对那些杂音的有力回击。

魏大光表现英勇。魏大光是八路军第120师独立2旅旅长,师长是贺龙(开国元帅),副旅长是廖汉生(开国中将)。2014年9月民政部发出公告,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时间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魏大光位列其中。

看120师独立二旅的构成:1939年4月6日,贺龙把八路军第120师358旅的第716团与冀中军区独立第5大队,加上魏大光的部队,合编成独立第2旅。魏大光牺牲后,第二任旅长是张宗逊。张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1955年授衔上将。第三任旅长是彭绍辉,1955年授衔上将,1928年参加红军。

三个团的团长分别是王廷文、徐立树和黄新廷。王廷文和魏大光都是霸县人。徐立树是安次人,后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黄新廷红军时期担任过连长、营长、团长,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这支抗日队伍主要活动在永定河以南、大清河以北,也就是武清、安次、永清、霸县几个县的结合部,由一支绿林武装成为我党的一支抗日力量。

三、“这种百战而死的精神,说明魏旅长为国尽了大忠,为民尽了大孝”

评价魏大光时,叶剑英特别提到“这种百战而死的精神,说明魏旅长为国尽了大忠,为民尽了大孝”。如何认识叶剑英对于魏大光提到的“忠孝观”呢?

孝道,特指家庭伦理方面。《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忠”儒家一般指的是“忠君”。《论语》一书中,“忠”出现十八处,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叶剑英立足时代,对于“忠孝”有了新的诠释,即魏大光体现的是“大忠、大孝”。他忠的是国家,孝的是人民,是抗战时期一致抵御外侮的体现。

关于魏大光牺牲场景的一个补充。查阅资料,多是1939年8月26日,在“刚穿过津保公路,行至霸县大宁口村北时,与日军汽船相遇。在与日军交战中,魏大光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同时牺牲的有随员十二人。”据后来调查,所谓同时牺牲12人,其实是9人,有3人受伤。这三个人都是霸州人,他们回家养伤,后来和部队失去了联系。我得知的情况是,3人中,一人是霸州煎茶铺镇赵各庄人,一个是信安镇建设街人。据他们的后人说,3人后来偶有聚会,谈起往事,也是老泪纵横。如今3人均已作古。

1937年日本人占了天津后,津西地区到处都是拉杆子抗日的武装,魏大光和他的二十七支队是最有名的。

冀中平原处于抗日最前沿。1939年1月,贺龙率领八路军120师奉命挺进冀中。这给自发抗日的魏大光带来机遇。据《廖汉生回忆录》记载,贺龙挺进冀中有三个任务:一是巩固抗日根据地;二是整理冀中的三纵队;三是利用冀中人口稠密、兵源多的优势,发展壮大120师。

出于义愤,魏大光掐了日军电线、砸了设备,还写了抗日标语,被关了半年多。赶上“七七事变”爆发,犯人们砸开监狱,魏大光跑了出来。

1939年4月6日 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成立。4月23日齐会战斗打响。毛泽东说:“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据记载,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有24天是在冀中的河间,他救治了一批魏大光部下716团的伤员,也从侧面看出魏大光带领战士进行了殊死斗争。

为了抗战,魏大光舍生取义,勇往直前、出生入死,显示了大无畏的精神;为了抗战,他抛弃小家,放弃安逸,离开家乡奔赴冀中平原与太行山战场,显示了无比的忠贞。

关于“忠孝”,无愧于国家便是“大忠”,在民族存亡关头,为人民不惧赴汤蹈火就是“大孝”。

四、叶剑英为何对魏大光有如此高的评价?

魏大光的事迹,历经数十年,在不断传播,他的行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勇于担当、舍生忘死的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种精神是不朽的。我有两点看法:一是我注意到历史上的易水河、白沟河一线,最能体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豪情文化,荆轲、高渐离、张叔夜、文天祥、狼牙山五壮士等都是在这一线,而抗战时期涌现出的英雄魏大光也活跃在这条线上,他身上也使燕赵豪情文化得到新的诠释。第二点,我以为,英雄不应只在史册中,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来不断宣扬。这片埋葬抗日英烈的土地还在,需要立块石碑,作为后人不能忘却的凭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魏大光这样正面抗击日寇的先烈,我们永远需要多种形式的缅怀。

《八路军军政杂志》为月刊,24开本。1939年1月15日创刊,1942年3月25日终刊。共出4卷39期,发表590篇文章。萧向荣任主编。萧向荣,开国中将,时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在抗战时期,叶剑英肩负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叶剑英与周恩来、朱德一起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任参谋长。10月,任八路军驻南京代表。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我党抗日主张。他讲授抗日游击战战略战术,宣传持久战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1940年3月,他出席重庆全国参谋长会议,作了《作战与摩擦问题》的长篇发言,用大量事实宣传我军抗日的业绩,驳斥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的种种污蔑,取得广泛理解,被誉为“舌战群儒”。

可以说,叶剑英《悼八路军魏旅长大光的光荣殉国》,既是对于抗日英烈魏大光的悼念与缅怀,也是对国民党当局造谣污蔑发出的战斗檄文,更为八路军上下同心、浴血奋战明确方向、吹响号角。

我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乃至后来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它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维护着民族利益。

今天来读叶剑英这篇《悼八路军魏旅长大光的光荣殉国》,字里行间,依然彰显着时代意义,让人备受鼓舞。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