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文安和大城的两个亲缘抗日家庭

2023年02月28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李汝敬 口述 李永泰 整理 字体:  

李静将军和侄子李汝敬(本文口述者)早年合影。(资料片)

时任67军200师师长李静在观察所。(资料片)

八十多年前,文安籍、大城籍李景信、李静和刘书华这亲缘家庭里的三位热血青年,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关头,奔赴抗日前线。在八年里,冲锋陷阵、九死一生。李静成为新中国开国将军,而李景信、刘书华英勇牺牲——

翻阅《大城县志》,看到有关大城县郭底村刘书华烈士的内容:牺牲时间1951年,职务为师参谋长。查《大城县志》可知,刘书华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城县牺牲的职务最高的革命烈士,他是文安籍将军李静的外甥。大城县志记载的刘书华烈士牺牲时间,和我们家掌握的有点出入,我想有必要梳理下这段历史。

接受进步思想

我今年90岁,文安县岳辛庄村人。我祖父叫李钟瑃,祖母陈氏。祖父母有一女三子:长女李初云、长子李景溶(我父亲)、次子李景信、三子李景澧(将军李静)。祖父李钟瑃生于1918年,我们家有耕地200多亩,四合院砖房一座,房10间。当时兵荒马乱,文安洼频遭洪灾,庄稼连年歉收,祖母陈氏带着四个孤儿艰苦度日。1919年,我的大姑李初云嫁到大城县郭底村,给我大姑父做继室,1920年生儿子刘书华。大姑出嫁后,祖母和我父亲、母亲在家经营土地,供二叔、三叔读书。二叔李景信文安师范毕业后,在文安县和霸州乡村教书,他思想进步,在1937年之前和党组织有了联系。三叔李景澧文安县城高小毕业后,在叔伯哥哥李景云的辅导下,考取河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址天津)。1935年冬天,李景澧带头参加天津“一二·九”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学籍,并被国民政府通缉。1936年夏天,在俞启威(黄敬)同志的帮助下,党组织安排李景澧到北京读书,化名李静波。

我的大姑父刘耀庭家境比较富裕,他和前妻有一个儿子。生下刘书华一年以后,我姑母李初云去世,姑父刘耀庭又娶继室。继母对刘书华很好。续大姑后来又生一子一女。我们家和姑父、续大姑一家的关系也非常融洽,亲密程度和亲大姑在世时没有区别。尽管如此,刘书华毕竟是没有妈的孩子,因此受到姥姥家所有人的特别关爱,那时我们家的经济状况已经大有好转,刘书华幼年和童年时,常被接到姥姥(我祖母陈氏)身边。我父母和叔叔婶婶对这个外甥格外关心。刘书华一年的衣食用度,这两个家庭都安排得妥帖。刘书华和三个舅舅的关系十分亲密,他只比老舅李静小两三岁,从小一起长大。刘书华在大城县城上中学时,老舅李静在天津上师范,是学生领袖,二舅李景信在霸州教书,是进步教师,每逢寒暑假,甥舅必然在岳辛庄团聚,两个舅舅的革命思想对刘书华产生了直接影响。

投身革命队伍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冀中大地各种旗号的抗日武装较多,成分复杂,良莠不齐。李静三人决定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李静和李景信在文安县组织抗日救国军,拉起一支100多人的抗日队伍,1938年初春,李静带领这支队伍离开文安县,到高阳县正式参加八路军。当时,刘书华的妻子临产,家人苦劝之下,刘书华没有随老舅参军。数天以后,刘书华的儿子刘寅生降生,恰好有一支八路军的部队路过大城县,刘书华对妻子说:“前些天错过了老舅的队伍,这一次再也不能错过共产党的部队,我现在必须走。”刘书华的妻子说:“孩子刚出生两天,我还不能自己照顾自己,你能不能晚些天再走?”刘书华没有答应妻子的请求,当天参加了八路军。

三叔李静和刘书华甥舅二人参军的同时,我二叔李景信参加了文安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文安县首届农救会主任,四区区长。1939年春天被捕入狱,遭受多次酷刑折磨,昏死九次,内脏受重伤,他坚贞不屈,年底被县委营救出狱,多年卧床不起,1951年伤重吐血牺牲,年仅41岁。为了配合党组织营救二叔,我祖母陈氏数次进入文安县城的日军巢穴,和敌人当堂对质,遭受毒打,身负重伤。我们岳辛庄村处于文安县和大城县交界处,离大城县城和文安县城都是25华里,又是文安大洼水路和西南陆路的交汇处,冀中军区和大城、文安县的抗日人员经常来我村活动。我祖母腾出西厢房和西套间,给抗日人员做开会和休整的场所。抗日干部到八路军家属家里隐蔽休息,既安全又随便。来我家的,有大城县大队的韩仰山政委、赵大队长,区小队(好像是四小队和五小队)的同志来得最多。文安县来我家的有叶县长和张秘书,“五一”扫荡之后还有李泽民同志。在祖母的支持下,我三婶(李静的妻子)李寿君出任岳辛庄村妇救会主任,在1942年“五一”扫荡中负伤被俘,壮烈牺牲,情景非常惨烈,年仅24岁。因为我们是抗日之家,我们家成了敌伪军搜捕的对象,全家人不敢在岳辛庄居住,经常在大洼野地里过夜,或者到亲戚家躲避。去的最多的就是郭底村大姑父刘耀庭家。虽然姑母李初云去世多年,但续大姑和姑父对我们全家很热情,最长住过四十多天。因此,两个抗日家庭的亲情和友谊持续了几十年。我父亲李景溶任岳辛庄村抗属代表,八年时间里,他带头支前抗日、竭力营救二弟李景信出狱、护卫全家老弱病残反扫荡,昼夜辛劳、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于1947年春天吐血身亡,年仅38岁。我三婶李寿君牺牲后不久,我的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也在日本鬼子的追捕中惨死在岳辛庄东洼的青纱帐中。

李静和刘书华1938年春天参加八路军后,为了不连累家人,七年多没有和家人联系。1945年秋后,我父亲接到三叔李静的来信。三叔的信除了报平安,还说他已经和外甥刘书华取得了联系,让我祖母放心。当时三叔任冀中军区主力部队的团政委。几天后,我父亲又接到外甥刘书华的来信,当时刘书华任西北解放军某部的团参谋长。

李景信、李静和刘书华三个青年,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关头,奔赴抗日前线。在八年时间里,冲锋陷阵、九死一生,甥舅二人都成长为团级干部,年龄才是二十挂零。

在战斗中成长

1946年7月中旬,三叔李静任冀中军区独立第八旅二十二团政委,行军途中顺路回岳辛庄村,看望离别八年的母亲和家人。八年的时间,国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家庭却遭受灭顶之灾。随军记者在《冀中导报》上发表报道,题目是《李政委探家》,详细记述了我们家在抗日战争中的斗争事迹和遭受的惨痛牺牲。

不久,三叔李静写信告诉我父亲,书华表哥在西北战场牺牲了,遗体埋在大青山。很快,大姑父刘耀庭也知道了,告知我祖母。

1946年底,三叔升任冀中军区独立第八旅政治部主任,1949年底年任解放军67军200师政委,驻防秦皇岛。有一天,大姑父刘耀庭来到我家,请求我祖母给三叔李静写信,要求三叔帮忙把刘书华烈士的遗骨从大青山运回老家安葬。二叔写信把大姑父的请求告诉了三叔,三叔回信说:书华牺牲我非常悲痛,牺牲在大青山的烈士有几千人,遗体都是就地掩埋,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我如果单单把自己外甥的遗骨运回老家,怎能向大青山脚下几千烈士的家属交代?

由此可知,刘书华牺牲时间在1946年或者1947年初,不是《大城县志》所说的1951年。牺牲时的职务至少是团参谋长,是不是师参谋长,可以通过西北野战军军史去查证。

三叔李静在1955年任67军副军长,1959任原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是文安籍的两个开国将军之一。他的外甥刘书华长眠在千里之外的大青山下。这是两个革命家庭的历史。

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就想把这些往事交代清楚,让后代记住那段血写的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