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廊坊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指导纲要(摘要)
第一章 现实基础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大北京”规划带来的机遇。“大北京”经济圈将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我市位于“大北京”经济圈中心区域,聚集经济加快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我市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更大程度实现与京津资源共享、经济技术合作,在新一轮经济结构重组中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奥运经济带来的机遇。奥运加速了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调整,我市可以在更高层次上有选择地接受北京市产业转移,提高自身发展水平。“绿色、科技、人文”奥运的举办,对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提升城市品位和塑造城市品牌必将产生深远影响。经济起飞阶段带来的机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我市经济起飞的基础,东方大学城、清华科技园、国际履约环保产业园和一批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的入驻,增强了我市的影响力、吸附力,将会对未来发展产生巨大拉动作用,对实现“两个率先”目标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第三章 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主体战略,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确保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把廊坊建设成为以现代经济和科技教育为显著标志,以高新技术、会展旅游、绿色环保和现代物流产业为支撑,以创建科技教育城、会展旅游城、生态环保城为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强市名城。
二、坚持的原则
——突出重点原则。毫不动摇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廊坊市区、有条件的县域及重点镇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对全市特别是落后地区的辐射带动和引导示范作用。
——改革创新原则。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推动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双向开放原则。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大北京”地区和全球产业分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挥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廊坊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和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成本优势,聚集发展资源,创造新的发展优势。
——环境优化原则。把环境作为第一竞争点,加快构建与国际惯例相接轨、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环境平台,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和市民形象。
——全面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推进,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同步改善。
三、奋斗目标
按照“两个率先”的总目标,以2000年为基期,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三番。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人均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人均达到8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工作推进分成“两个时期”、“三步走”:
第一时期: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期(2003—2010年)
经过近10年奋斗,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态和环境进一步改善,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一时期分成两步走:
第一步(2003——2007年)
到2007年:
——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实现第一个翻番,总量达到800亿元,人均达到2400美元左右。
——财政收入达到 8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00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到30%以下,农村居民降低到35%以下。
——城镇化水平达到42%以上。
——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左右。
第二步(2008—2010年)
到2010年: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人均达到3000美元。
——财政收入达到120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元。
——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均降低到30%以下。
——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
——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
第二时期: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期(2011—2020年)
在全市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条件下,发挥聚积起来的经济、政治、社会优势,加快提高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实施“第三步”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实现第三个翻番,经济总量更加壮大;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乡居民衣食住行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准;人口素质普遍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法治体系更加健全,法治意识更加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人均达到8000美元。
——财政收入达到450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
——恩格尔系数降低到20%以下。
——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
——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2010年有较大幅度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5%以上。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调整区域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依托与京津相连的主要交通轴线,按照区域分布特点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构建以一个中心(廊坊市区)为重点,以两个环带(环北京、环天津)为骨架,带动三个板块(北部、中部、南部)协调发展的“一、二、三”区域发展格局。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按照一产调优、二产调高、三产调新的思路,优化一产、壮大二产、加快三产,推动“二、三、一”向“三、二、一”结构转变。到2020年,形成现代化的“三、二、一”产业格局。第一产业:突出科技兴农、绿色生态和食品安全,推动畜牧、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主导产业上规模、提质量、增品种、创品牌、扩市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到2020年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90%以上。第二产业:突出提升产业、创优品牌和扩大市场,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机械、食品、轻工三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信息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四大高新技术产业,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第三产业:突出引入新型业态、信息技术和市场理念,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做大做强邮电通信、金融证券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现代物流、教育、休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满足对一产、二产的服务需要,满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形成服务业内部的合理结构,到2020年,现代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50%以上。
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廊坊实际出发,除个别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保有适度国有资产外,采取出售、拍卖、股份制等多种改制方式,加大国有资产的退出力度,扩大非公有制发展空间,在全市创造一种大力支持、全面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共识和社会环境。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改造提高传统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新兴服务业。
三、推进城镇化进程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带动、特色突出、政策引导的原则,着力构筑以“一体两翼”(市区和三河、霸州)为主体,各县县城和若干重点建制镇沿交通干线呈葡萄串式发展的城镇建设格局。
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五、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商品市场。 发展要素市场。 培育市场中介组织。 规范市场秩序。
六、推进可持续发展 人口。控制人口总量增长,积极推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努力提高人口质量。 资源。土地资源:按照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环境。倡导绿色文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环保经济,建设“绿色廊坊”。 2003年,廊坊市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争创国家级环保模范城。2007年,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2010年,进一步完善市区和县城区的环境功能规划,实现环保工作由“治理型”向“管理型”转变。2020年,全面形成环保型的循环经济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七、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推进依法治市。 扩大基层民主。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素质。 提升创建水平。深化“六城”同创,并把创建活动向社区、行业、村镇和家庭延伸。到2010年全市三分之一的社区建成省级文明社区,创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行业窗口品牌,建成一批以文明城镇为依托的农村精神文明示范区。2020年全市三分之一的社区建成国家级文明社区,所有行业系统建成文明行业,所有建制镇建成市级以上文明小城镇。
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创优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县市区“两馆一站”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到2020年,配套建设一批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中心,使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将全民健身工程列入全市城市基本建设规划,努力提高市民身体素质,提高全市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和水平,到2020年,市、县、乡、村四级普遍建立起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
第五章 重要措施
一、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开拓创新
二、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三、坚持外拓空间,进一步扩大开放 积极“引进来”。 大胆“走出去”。 全面融入“大北京”经济圈。
四、坚持科教领先,提供智力支撑 推进科技进步。 加快教育发展。
五、坚持项目人才带动,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把项目作为即期经济增长和远期发展后劲的直接动力,在项目引进上,由注重硬环境建设向软硬环境建设并重转变,由引进单体项目向引进群体项目转变,由以政府引项目为主向以企业引项目为主转变。 紧紧抓住人这个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突出抓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
六、坚持优化环境,提高区域发展竞争力 基础设施环境。交通:按照北京市近期轨道交通发展规划,规划京-廊-津相连接的轨道交通。根据北京市公路环线建设规划,搞好现有公路与环线改造对接。提高公路等级,增加公路密度,进一步增强公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20年,实现县城通高速公路,乡镇通等级公路,村村通油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中心城镇为枢纽,乡村公路衔接的公路网。积极与国家有关方面协调,促成首都第二国际机场在廊坊建设。从而形成公路、铁路和航空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重点实施防洪、节水、农村人畜饮水、抗旱等设施建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供电:加快电网建设,完善网架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通讯:建设宽带城域网,实现各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和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资源共享,建设启动政府宏观决策和指挥调度信息等系统,推行电子政务,建立数字政府;积极推进数字城建、数字农业、数字交通等专项系统。全面提升城乡供热、供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其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
生态环境:围绕建设“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循环经济;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大搞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营造城市森林;实施“碧水、蓝天、宁静”工程,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市场环境:以建设诚信廊坊、效率廊坊和数字廊坊为目标,加快实施标准化、信息化、信用、中介服务、金融创新、市场监管、公共财政、社会保障、人才高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十项工程”,不断增创发展的比较优势。
人文环境:提高全民知识水平和知识能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倡导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诚信为本的社会公德;磨砺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毅力;塑造积极向上、勤劳友善的“新廊坊人”。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增强 廊坊文化底蕴。
服务环境:以提供“零缺陷”服务为目标,大力实施“2、3、5”情感工程,进一步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三个一”服务体系,实施阳光工程,最大限度的减少行政审批的事项,加大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针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一些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地方性政策、法规进行调整和清理,增强审批的透明度。
法治环境: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要认真研究和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改进和完善政府工作行为,不断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快政府管理机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进程。与此同时,全力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环境。
七、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