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廊坊市安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8年08月20日 来源: 市发改委 作者: 字体: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安次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对动员全社会力量,激发干部群众创新创业热情,建设实力安次、创新安次、现代安次、美丽安次、绿色安次、幸福安次,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安次区委关于制定安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按照省、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精神要求,结合安次实际进行编制,阐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向和任务重点,明确未来五年安次区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十二五”时期回顾与展望

“十二五”期间,全区紧紧围绕“现代产业强区、生态文明新城”目标,构筑“四大板块”,抓好“六大工程、五大保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抓协同、治污染、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快速增长,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76.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67亿元,年均增长10%。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从28.6亿元增长到67亿元,年均增长11.7%;全部财政收入从9.09亿元增长到30.2亿元,年均增长27%;公共预算财政收入从2.58亿元增长到10.4亿元,年均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从2010年的60.4亿元增长到130.1亿元,年均增长18.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3亿元增长到52亿元,年均增长14.6%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172元增长到29000元,年均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274元增长到13070元,年均增长12%。五年累计实施建设亿元以上项目178个,累计完成投资685亿元。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4.2:54.1:31.7调整为6.6:48.5:44.9,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3.2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按照“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康达、欧华等一批内生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家,农民合作社从68家增加到260家。工业科技含量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6.5亿元,占GDP比重28%,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69%以上,占廊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精品街区商业开发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建成大拇指广场、红星国际等“六大城市综合体”,形成一个功能覆盖城区、服务业态齐全、年销售额近200亿元的经济商圈,城市产业日益丰富,城市活力明显增强。壹佰剧院建成全市首家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新型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

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廊坊高新区、龙河高新区、安次经济开发区、龙港经济开发区四大省级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四大园区累计投资近90亿元,实施了道路、供水、排水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区面积达到72.5平方公里。四大园区累计集聚产业项目178个,其中富智康、美国台塑等世界500强和中核、中建等重大国企央企项目21个。廊坊高新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环京津产业转型升级实验区”,是全省落实协同发展重点打造的“四个千亿级园区”之一,引进中欧环保产业园等一批区中园,美国台塑、碳纤维车体等20个大项目聚集发展,成为省市一流高端产业重大承载平台。龙河高新区获批科技部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成3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孵化示范区,打造了科技成果孵化展示交易中心,在北京和深圳建设泰智慧众创空间1万平方米,引进北大、北航等一批高等科研院所入驻。安次经济开发区成功与国家计算机中心合作,联手打造“智慧城市、产业新城”。引进水下自主探查机器人项目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斯洛伐克投资贸易发展局合作开发“中国-斯洛伐克国际汽车公园”。龙港开发区被正式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完成总体规划,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在开发建设模式和投资机制上实现破题起步,2015年底已有耐迪机电、康达畜禽养殖等企业入驻。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中小型科技企业数量达到182家,建成京津冀(廊坊)协同创新创业基地、“慧谷•中国”两大省级科创平台,作为全省协同发展重大成果、先进典型推广。引进互联网、新技术等创新项目56个,推动安次区率先打开了协同发展局面。京津冀(廊坊)协同创新创业基地是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依托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孵化中心等10大中心,加速承接京津科技型项目转化中试,引进科技项目25个,形成“北京研发、廊坊转化”的互动创新格局。慧谷•中国是廊坊地区首家独栋式高端产业综合体,总投资7亿元,项目集商务、办公、展览、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创业、研发等于一体,同时链接国际商务资源平台,成为首都经济圈高端创新产业聚集区。

城乡统筹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安次区城镇化率从46%提高到52.5%,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城市建设明显提速,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突出“民本之城、生态之城、科技之城”定位,积极落实安次区城乡统筹规划,以南城改造为依托,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实施城市改造410万平米,实施城建配套工程860多项,新建城区路网100多公里。实施光明西道、常甫路、建设南路等路网升级工程,建设完成瑞丰道、常青路、辛庄道等一批城市路网。在原有永兴站和常甫站两个供热站的基础上筹建银河站和阳光站两个供热站,供暖能力由200万平米提升到400万平米,投资1500余万元对锅炉脱硫除尘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城市形象整体提升,实施了龙河清淤、灌区改造、老龙河治理等一批城市生态工程,深化整治城区环境,连续4年被评为全市“数字城管先进县”。美丽乡村实现高起点建设。按照“科学规划、一村一品、连线成片”的思路,累计投资8905万元,落实“八个全覆盖”要求,完成杨场等23个省重点村改造提升。实施亮化提升工程,全部村街主街道实现亮化,有条件的向巷道延伸,电力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实施123.2公里“村联村”工程,建设农村水厂9座,受益群众19万人,全区农村饮水降氟净化设施全覆盖。新建4.6公里落禅线,改扩建104、112国道及杨尹线、码杨线,公交线路覆盖南城并延伸到龙河高新区、安次经济开发区和落垡镇。建成京台沿线市级精品片区和范庄等6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第什里被评为“河北最美休闲乡村”。

社会事业获得新发展。“十二五”期间,财政投资向民生类倾斜,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教育事业成效显著。五年统筹各级各类资金5.5亿元,新改扩建77所学校,27所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学前教育快速普及,省级农村示范性幼儿园达到9所,市级城市一类园达到2所,3-5周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1%以上。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紧密联系。医疗改革稳步推进。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启动区医院迁建工程,扩建完成全区8个乡镇卫生院、266个村卫生室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永华道等2个社区中心体制改革,集体产权村卫生室100%入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建成,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养老保险参保企业由229个增加到370个,参保职工由4.8万人增加到17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由人均1641元调整到2050元,医疗保险参保职工由9万余人发展到24万余人,实现了特殊疾病门诊报销前端结算。城乡低保三次提标,分别达到540元和300元,十大重大疾病救助标准由60%提高到80%,封顶线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升,分散五保供养标准每月由220元提高到417元,集中五保供养标准每月由283元提高到480元,集中供养孤儿救助标准由1000元提高到1150元,对码头、杨税务两所敬老院多次进行升级改造,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三星级五保供养中心,建立三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6个高标准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投入使用,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85个。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立了3个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84个农家书屋、32个文化大院、284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打造了城区“十分钟休闲娱乐圈”和农村“一公里文化服务圈”,4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成立了专门指挥部,打响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八大攻坚战”,集中开展“三治”行动,防霾治污取得阶段性胜利。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累计淘汰燃煤锅炉200余台,实施脱硫除尘改造30台,完成对钢铁企业烟气的深度治理,关停玻璃行业窑炉一座,补贴推广节能环保炉具2万户,建成了廊坊市首家洁净型煤厂。安装环保设施,规模以上饭店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钢铁行业、养殖行业普遍建起污水处理装置,重点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纳入监管平台。永定河、龙河湿地绿化保护工程顺利启动,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3.5平米,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五年行政审批事项减少91项,明确为后置审批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39项,承接上级取消审批事项42项,承接上级下放审批事项77项。完成编制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权力运行。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级制度改革,取消或暂停征收12项中央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小微企业免征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大项目显著增加。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发展指标存在短板,制约率先建成小康。“十二五”时期在取得成绩、创造经验的同时,一些指标也存在着明显短板。经济增速已进入全市第一梯队,但总量还处于中游,高端产业还没有全面发力,统筹城乡任务还很重,特别是主要人均指标、效益指标、民生指标还有差距,参照全省县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十二五”末有13项指标提前达到或者超过设定标准,仍有8项指标存在一定欠量。欠量指标为:人均GDP、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单位GDP能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三馆一站”覆盖率、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每万名公务人员检察机关立案人数。

发展要素约束明显,影响资源承载力提升。安次区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功能发育不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承载力不强。高端人才缺乏,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缺少;高等级专业技能培训机构少,高技能人才不足;水资源缺乏,经济建设用水紧张,水生态环境日趋严峻,龙河左右堤及连接渠道的排水口污染比较严重,胜天渠缺乏清淤治理。

周边区县发展迅速,加剧区域竞争。区域竞争日益加剧,从廊坊市县市区发展看,周边区域都在鼓足干劲竞相发展,安次区发展面临激烈竞争,压力日趋严峻。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明显。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了安次区的战略地位,安次区成为京津功能疏导和产业转移的优选区、新高地,发展提质提速,全域整体升值;廊坊高新区、龙河高新区、绿色板块、城市开发等20多项重大工程已经列入国家和省市“十三五”规划,为安次区加快发展赢得了巨大战略先机;北京新机场和空港新区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安次区的区位优势,京台高速、津石高铁、南水北调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为安次区在更大空间统筹资源、跨越崛起提供了现实可能。主动承接北京产业外溢,将扩展安次区新动力源,推动物流产业、房地产业、商务会展业、休闲旅游业、总部经济等发展,带动安次区城市经济繁荣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最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安次区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统一发展思想,精准把握安次区未来发展趋势,推动安次区发展稳中求进,不过速,不失速,注重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石保廊创新改革试验区有助创新驱动。我省将打造石保廊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作为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具体部署,石家庄、保定、廊坊三市将与京津共建50家科技园区和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安次位于石保廊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区域,为安次区建设京津冀(廊坊)协同创新创业基地,激发创新活力,开启科技创新新境界提供了重要机遇。

(四)“十三五”时期发展展望

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事业跨越发展。展望未来,主动适应新常态,创新发展思路,以园区建设和城市经济为载体,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安次区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继续领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实力新区美丽安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领域率先突破,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更加和谐。安次区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四大园区稳步发展,产城融合日益加深,城市绿化不断增强,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体系架构也将更加健全完善,食品卫生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依托资源、区位、人才、政策等特殊优势,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应明确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发展定位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坚持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工作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紧紧围绕创新型城市新区建设,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优生态、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重点在城市建设、园区建设、农村经济、生态环境、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和民生事业等方面实现突破,力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实力新区、美丽安次奠定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紧密结合实际,“十三五”时期全区发展主要目标是:“三个前列、两个翻番、一个率先”。“三个前列”即: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发展增速、经济总量位居全市前列;产业发展迈向高端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位居全市前列;环境治理大见效,生态水平位居全市前列。“两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整体实力进位争先,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一个率先”即:确保2020年前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确保提前比2010年翻一番;全部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比“十二五”末翻一番,形成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

——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承接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取得重大成效,缔结一批友好区县和友好行业,与京津各类生产要素交流明显加快,京津产业疏解集中承载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使安次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类产业逐步成长为支撑全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现代服务业地位显著提高。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区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

——城乡统筹实现新进展。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镇功能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

——生态环境创造新优势。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重大突破,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低碳,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40%,全区环境综合指数达到三级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40%,生态环境成为安次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就业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社会文明达到新境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治素质明显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更加和谐稳定。

(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转型”的浓厚氛围。

——坚持协同发展。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贯穿到各个领域各项工作,立足功能定位,统筹谋划布局,落实重点任务,在主动服务京津、接轨京津中推进安次区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瞄准科技和文化两个主战场,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坚持产业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二产、拉动三产、提升一产,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产业发展新路。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突破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面向京津、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扩大开放,让“开放的安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坚持依法治区。扎实推进法治建设,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坚持改善民生。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富民与强区的有机统一。

(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体战略

以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线,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京津冀协同创新创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创新型城市新区、国家级农业综合示范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率先建成区功能定位,努力建设人才高地、科技高地、文化高地和创新高地,鼎力实施“六大”发展工程,在协同发展中借势登高,跨越崛起。

——全面对接京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建设友好区县、友好行业为突破口,强化与京津在产业、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全方位对接,努力建成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

——推动科技创新。倾力瞄准京津技术市场,充分利用京津技术资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我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育一批技术领先的科技研发中心、技术孵化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制作中心,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战略型新兴产业。

——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推进区域协作,依托首都二机场建设,加强与北京区域协作发展,依托天津自贸区建设,加强与天津相关领域区域协作发展。

——优化发展空间。继续完善空间结构,精准承接京津功能疏解,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发展城区综合发展板块、北部绿色生态板块、中部经济开发板块、南部科技创业板块四大空间功能区。

安次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序号指标名称指标 属性十二五完成情况十三五增长预测
2015年 完成数十二五年 均增速(%)2020年 预计数十三五 年均增速(%)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预期性16710.9
8.5左右
2财政收入(亿元)预期性30.0227
15左右
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预期性10.432
15左右
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预期性6711.7
8.5
5固定资产投资(亿元)预期性130.118.6
13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预期性5214.6
10
7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预期性7718完成市下达任务
8城镇化率(常住人口)(%)预期性53.0062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预期性2900012
9左右
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预期性1307012
9左右
11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万人)预期性24931(个)25000
12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约束性1.054完成市下达任务
1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约束性完成市下达任务
14氨氮完成市下达任务
15二氧化硫完成市下达任务
16氮氧化物完成市下达任务
17森林覆盖率(%)约束性3540

三、实施结构调整工程,转型发展推动建设实力安次

围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和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以科技和文化创意为引领,推进工业现代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不断培育壮大十大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构建园区发展“四龙腾飞”新局面

按照“5A”级标准,不断优化园区环境,推动产业园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镇综合功能转型,坚持把园区打造为人才高地、科技高地、文化高地、创新高地和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战略支点。进一步完善廊坊高新区(龙湖)、龙河高新区(龙河)、安次经济开发区(龙茂华)、龙港经济开发区(龙港)等园区功能定位,构建“四龙腾飞、特色鲜明”的园区发展格局。

廊坊高新区。以新兴产业聚集、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和低碳经济引领为功能定位,重点承载大体量战略新兴产业。实施龙湖开挖等重大工程,推动中欧能效与环保产业园、中加科技园、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打造京津冀高端产业重大战略新平台。到2020年,园区产业规模实现大幅度扩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争取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

龙河高新区。强化创业高地、创新之城目标定位,积极引进总部经济、研发结算中心、科技孵化转化等项目,提升项目规模、产业层次、服务水平,不断完善科技成果孵化园、慧谷•梦工厂综合配套,建设京津冀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努力打造环渤海区域有影响、有实力的科技产业市镇。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现代服务业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2家以上收入超百亿企业,1亿元以上的企业50家,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

安次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近距首都新机场的强大优势,强化综合配套能力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高端装备制造业、大数据产业、都市配套产业,着力打造智慧城市特色产业基地。2020年,中东欧国际汽车产业综合体、德科斯米尔、水下机器人等一批优质项目获得重大发展,与国家计算机中心合作联手打造智慧城市、产业新城,园区综合实力排名居于省内先进水平。

龙港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与天津地缘相连、人脉相通的优势,继续做好环境整治、规划编制相关工作,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质性开发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现代工业,努力建成全市对接天津的“桥头堡”。

(二)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瞄准市场消费需求和技术发展前沿,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区域经济新兴增长点。

壮大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依托富智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鼎威、中移动、超飞电子等企业,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加快移动通信、液晶显示、汽车电子、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卫星导航及位置服务等领域精准招商,夯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支持发展软件研发、微电子、电子专用材料等配套项目建设。提升电子信息核心竞争力,发挥安次区位优势,以强化科技创新为目标,以外源高端企业引驻和内生企业自主创新为重点,推动与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先进企业开展电子科技创新,加快突破一批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关键工艺、关键设备、核心技术,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以国家“互联网+”为契机,以电子信息服务业态创新为重点,发挥富智康领先的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优势,打造集合在线上线下、面向全球科技销售服务的富连网电商产业园,推动全区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打造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加快电子信息产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速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打造“9+N”云服务平台(政务云、工业云、商务云、教育云、交通云、环保云、食品药品安全云、健康云、旅游云等)。

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依托中安信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康得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项目,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区,大力引进碳纤维、亚稳材料、石墨烯、纳米材料、光纤维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项目,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园区。重点支持中建材真空玻璃和新型高分子材料、洁能国际多晶硅等项目建设。打造关键新材料研发基地,全面对接国内外高科技企业、高端科研院所,开展国内需求量大、国内尚属空白的关键材料技术研发。重点支持纳米、超导、碳纤维材料、新型陶瓷基、金属基复合材料开发,打造战略性新材料研发与制造基地。支持原材料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和新材料研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盟。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围绕满足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增效要求,重点打造以中欧能效与环保产业园为龙头的环保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发展一批高效除尘脱硫脱硝、资源综合加工利用、污水固废处理、环保监控仪器等环保装备项目,重点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储能、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等节能新技术和装备。强化环保装备技术研发,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减震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加快推进水汽蓝德环保设备项目建设,支持高效膜材料、生物环保技术、温室气体控排技术研发与创新。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以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核心,建立先进技术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推动餐厨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和废旧塑料制品资源化利用。

加快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挥我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优势,依托中建机械、海城石油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引进航空航天装备、智能装备制造、重型机械装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智能制造等前沿装备制造产业,力争在产业链条高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装备制造大企业、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提升装备产业创新能力,充分用好国家和省市对高端装备制造支持政策,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突破新型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不断提高智能装备成套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产品和专利。推动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计划,推动网络化技术对机电类产品全覆盖,机器换人对规上企业的全覆盖,网络销售对规上企业的全覆盖,新技术、新装备对传统企业改造全覆盖。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推广应用,重点发展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新能源;实施新能源集成利用示范重大工程。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中建新能源5MWP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和码头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推进新能源产业化生产,争取国内外大型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地热能发电、空气热源类研发、产业化项目落地,形成新能源产业化生产基地。开展新能源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开展太阳能储能装备、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发,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购买引进新能源储能材料技术发明专利,增强新能源产业发展动力。

做精做强生物产业。以培育生物基材料、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和做强现代发酵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突破非粮原料与纤维素转化关键技术,培育发展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有机化工原材料,推进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等生物材料产业化。积极推进工程微生物与清洁发酵技术应用。支持闰沃生物菌肥、盛唐海藻胶囊等项目建设。

(三)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建设区域性服务业发展高地为目标,以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为引领,加快发展现代城市服务业,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廊坊市文化创意产业壹佰孵化基地、河北•廊坊国家数字印装产业园区等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着力引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孵化园区,打造国内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重点充分挖掘整理龙河文化、调河头风筝、落垡足球、码头印刷、葛渔城乐器等文化资源,打造风筝、乐器、印刷、体育用品等文化产业。加快培育现代文化产业创新主体,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工业、文化与农业、文化与贸易、文化与城建融合发展,全方位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加强与京津文化全方位协同合作,打造影视、动漫、游戏等创新生产基地,形成京津冀文化产业新高地。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培育“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安次自然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的优势,整合资源,完善设施,高标准打造龙头景区、精品线路,重点发展湿地生态游、历史文化游、商务休闲游、民俗体验游等特色旅游,建设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基地。重点依托龙河两侧休闲旅游开发和落垡生态湿地,建设湿地景观游览区、生态休闲养老区、商务服务休闲区、民俗文化旅游区。深度挖掘吕端故里、廊坊大捷、长堤秋月、北野烟林、隆福寺等旅游景点资源,打造“名相故里、文化盛都、京津客厅、绿色氧吧”旅游名片。充分用好安次区落垡足球、第什里风筝等资源,推动体育产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吸引国内外特别是京津游客观光旅游。整理利用葛渔城桃花节、南响口音乐会、南八乡菜系、蜡杆生产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游、休闲游、节会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整合全区旅游景点资源,强化旅游服务,打造“一田一环三线多点”观光旅游精品线路。

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创新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壮大市场流通主体,全面提升商贸流通水平。增强城市商贸流通功能。高标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建设以红星美凯龙等为核心的商业中心,以红星国际百货、大拇指广场、K2狮子城、恒大国际、首开国风悦都为核心的高端时尚商业区,实施钻石国际二期、新汇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在高铁站周边打造高端商务街区。改造提升综合物流交易中心和城区各类专业市场,大力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社区商业等多层次流通网络,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农村商贸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重点实施“四个一工程”(每个中心乡镇建设一个综合性中心商场、一个连锁超市、一条综合性商业街、一处农贸市场),构建便利、实惠、通畅的城乡商贸服务体系。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流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推动商贸流通业转型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以普洛斯等现代物流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化物流,构建安次现代物流产业新体系和空间发展新布局。规划一批物流园区,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沿京津塘高速、G112、S272三条国省干道沿线,规划建设以服务四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为重点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在安次城区、重点乡镇集中区建设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与经济交通发展相适应,沟通城乡、服务生产生活的现代物流体系。到2020年,全区物流园区作用明显提升,现代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打造生产性服务基地,围绕龙河高新区、安次经济开发区工业物流需求,发展电子信息为引领的生产性物流服务业,努力打造以原辅料、备件备品供应、产品营销为主,集仓储、运输、装卸、加工、信息、配送为一体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业基地。鼓励电子商务、快递、冷链等物流新业态发展。鼓励与天津保税区等开展横向合作,形成集物流配送、海关、加工贸易、综合保税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内陆港式物流集散基地,让现代物流产业成为带动安次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发挥区位交通优势,依托四大省级园区,着力培养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和技术转移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培育金融业聚集高地,大力引进银行、保险等域外金融机构,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发展融资租赁、信托、基金等金融业态,构建多元化金融资本市场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融资平台。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微商等,鼓励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移动电子商务覆盖面。加快发展商务服务,发展壮大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信息、就业和人才劳务中介、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培育科技成果孵化创新产业,以全民创业浪潮为契机,建设创新创业中心、检验检测中心、成果孵化中心、科技实验标准化厂房。培训高素质人才,专业的服务团队,全方位满足引进项目、孵化项目发展的要求。打造出口贸易服务高地。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谋划建设出口贸易基地。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境外建厂和境外加工贸易。

四、实施改革驱动工程,科技引领推动建设创新安次

坚持创新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施“三年科技创新计划”,着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引进培育创新型高端人才,培育科技产业基地,打造京津冀区域创新创业新高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

(一)激活科技创新主体

积极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生力军作用。支持建设一批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成果孵化转化、信息网络、技术中介、咨询评估、融资服务、创业投资等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实施科技小巨人孵化工程,积极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一大批拥有关键技术、市场优势明显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和领军企业。借鉴并探索实施瞪羚企业培育工程,制定“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遴选一批高成长技术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下大力气引进科技巨人,力争国家实验室落户安次。

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创建研发机构,大力开发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及中试、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在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鼓励J.M集团、中安信、北信通信、洁能国际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开展产品开发和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争取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支持行业骨干优势企业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引导企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增强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技术支撑能力。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吸引中科院各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华航空工业学院、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安次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

加快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桥梁,鼓励企业承接外部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外部科研机构研发成果在安次进行产业化。鼓励企业积极与包括京津在内的国内外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科技企业建立新型产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的合作,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品化。探索建立以利益导向机制为核心的技术合作、责任共负、风险共担、成果共有、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支持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功用机制,鼓励企业利用院校、科研机构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检测,将研发优势、人才优势与市场优势、资本运作优势结合起来,打造一批具有产业技术研发、专业技术服务等产业集聚功能的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对于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的产学研联合项目,优先帮助申报国家、省各类项目,各类资金给予优先支持。

(二)扩展提升创新创业平台

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国家科技成果创新孵化转化示范区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京津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建设,带动优质创新资源向我区集聚。组织龙河高新区、廊坊高新区、京津冀创新创业基地申报国家高新区、国家新型孵化器。依托现有科技产业集群,建设集众创空间、研发中试、创客工厂、专业厂房为一体的科技成果研发、孵化、中试创新创业基地。把京津冀协同创新创业基地,建成华北最大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展示交易中心,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实施“慧谷•梦工厂”提标工程,加快构建创新服务、成果孵化、展示交易等六大创新平台,努力打造一批省市级众创空间、创客工厂,把安次建设成廊坊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示范区的重要战略支撑。依托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中国技术交易所创新加速服务中心、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孵化中心、廊坊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10大中心加速承接京津科技型项目转化中试,带动企业创新发展。依托廊坊高新区中欧效能与环保产业园和安次经济开发区中东欧国际汽车产业园,建设“中东欧之窗”国际众创空间。依托龙河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动国际化创新,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水平。

(三)优化创新科技服务

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创业服务产业,有效整合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检验检测、技术转移、信息咨询等科技服务资源,建设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技术产权交易、投融资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构建创业-孵化-加速发展-上市的全创业链条。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整合全区科技服务资源,充分利用“廊坊科技”网络平台,构建科技资源数据获取、存储、处理、挖掘、开放共享的信息服务链条。提高各类基础设施中仪器设备的开放度,深化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大型实验和检测仪器、实验动物、科技文献信息、专业基础资源数据库等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

强化科技金融服务。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科技部门、高新区与金融机构合作,统筹协调科技金融资源,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推动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鼓励企业积极与银行科技支行、PE/VC创业投资机构、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等合作,引导其开展股权融资、信托投资、金融租赁等金融创新产品,推进无形资产评估质押,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融资方式衔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融资平台。多途径对接资本市场,拓展骨干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示范区内龙头企业上市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行债权融资工具。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多种方式。每年安排科技专项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进、企业融资进行支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资金和与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成长的联动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鼓励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基金,采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方式,对孵化创业种子、孵化器、创客咖啡、众创空间提供资金支持。

(四)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

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鼓励企业通过项目引进、技术入股等柔性引进方式,千方百计引进创新型高端人才。实施“132”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引进和培养各级高层次人才100名,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岗位上的科技研发与管理骨干人才300名,适合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000名。重点引进省“巨人计划”、“百人计划”人才,吸引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创业发展,争取到2020年,吸引30个以上创新创业团队。积极承办和参与高端论坛,通过研讨会、高峰论坛等建立同高端人才联系的通道。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力争形成领军人才群体。加快引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分支机构,以及职业院校落户,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科技创新人才金字塔提供雄厚基础。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重点培养有战略眼光、再创业胆略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鼓励J.M集团、洁能国际等行业龙头企业与驻京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工作统筹协调力度,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等方面的人才支持政策。落实股权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对创新和专业技术人才实行以股权、期权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的激励措施。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发挥才能的环境,妥善解决引进人才在生活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完善各类服务设施和激励、保障措施,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制定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支持计划”,落实人才创新创业减税降税、担保贷款、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五、实施城乡建设工程,开放发展推动建设现代安次

坚持开放发展引领城市建设,推进理念开放、手段开放、机制开放,精准选择立市项目,全面提升城市建设质量,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产城融合,构筑“两大组团、多点支撑、层次分明”发展新格局。

(一)依托四大板块推动城市建设

深入实施四大板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四大板块功能,进一步拉开城区框架,提升北部主城区开发建设水平,建设以廊坊高新区为核心的南部新城,加快城区组团式发展步伐,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

发展城市综合板块。以安次主城区、龙河高新区、安次经济开发区及北史家务乡、杨税务乡、仇庄乡、落垡镇北部区域为中心,构筑“一带两区四点”发展格局。“一带”指龙河生态景观带,龙河沿岸建设绿色廊道、慢行绿地、休闲小憩公共绿色开放空间。“两区”指以龙河为界形成南北两大区域,龙河以南依托安次经济开发区建设产业新城,龙河以北建设综合服务区,以龙河生态景观带为南北两大区域的绿色隔离带。“四点”指龙河高新区、安次经济开发区、综合服务区、落垡湿地生态支撑区。

建设北部绿色生态板块。以杨税务、仇庄、落垡三个乡镇为中心,充分发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带动周边城镇绿色发展。建设以永定河郊野公园为主要内容的廊坊中部水利风景区,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改造提升永定河泛区的生态建设水平,着力打造集生态绿廊、运动休闲、亲水游乐、农业观光生态区为一体的连接京津的绿色生态精品走廊。

壮大中部经济开发板块。以码头、调河头、葛渔城三个乡镇为中心,依托廊坊高新区,高起点建设南部新城。以产城融合模式促进城镇功能提升,打造新的组团城区。按照建设第三代城市理念,制定建设海绵城市方案,坚持产城融合思路,做大做强重点乡镇,提升产业聚集能力,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以城市建设优化产业环境,形成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廊坊高新区未来城综合体、人才家园等地标性工程建设,提升人气、聚集商气,推动南部新城突破发展。

提升南部科技创业板块。以东沽港镇为中心,依托龙港开发区,加快城市功能配套,形成产业新城。密切与天津地区的协作,联动周边城镇,扩大外向型经济,建成对接天津的“桥头堡”。

(二)建设宜居宜业城区

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增加植被品种和数量,构建季相变化、景观丰富、处处皆绿、森林环抱的绿色生态圈。开展“城市绿荫行动”,提升城市出入口、节点及重要道路绿化景观效果,加强辛庄道、瑞丰道、永华道绿化景观,建设城市绿廊。协力开展河道生态绿化,建设龙河生态修复和景观带,打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厚度适宜、可供游憩的城市河道景观带。将龙河湿地公园打造成安次的“绿肺”。增加城市公共开放绿地,加快建设一批集休闲、度假、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环乡(镇)林、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生态游园,积极推进瑞丰公园、银河公园等公共绿色开放空间建设。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将反映安次特色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遗存”、“重要历史史料”、“重要文化资源”等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发展规划项目之中,一个项目突出一个主题,建城一批融历史、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建筑、雕塑、主题小品,使文化景观成为城市建筑的新亮点。依托隆福寺,打造城市历史和文化标志。建设文化特色主题公园,加快侍郎坊建设,规划建设吕端大院、东张务音乐厅、廊坊大捷、义和团纪念馆等文化博物展览馆,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依托廊南第一集,谋划建设传统民俗特色街。

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信息服务、商贸流通、中介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服务等综合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路网交通,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统筹建设高质量、高规格学校、医院、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承接北京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转移。加快麦洼、蔡豆庄、祖各庄等旧城改造。以龙河中心区、银河新区、高铁站前广场商务区、光明商务区四区为核心建设连片生态品味宜居区。整体提升商贸环境,推进证大广场、红星国际等“六大综合体”建成运营,高端建设瑞河商街、狮子城精品商街等街区。依托龙河高新区,集聚高端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金融服务外包机构,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成为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建设特色小城镇群

发挥主城区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宽城镇发展空间,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推进城镇建设步伐,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支持调河头乡依托第什里文化村,打造特色文化综合片区;支持仇庄依托碧源科技示范园,打造现代农业体验片区;支持杨税务依托安次蜜瓜产业园,打造都市农业休闲片区;支持落垡依托龙河湿地公园,打造生态旅游片区;支持葛渔城依托果林夜雨生态休闲区,打造观光采摘片区。优化城镇布局形态,构建“良性互动、形态特色层次分明”的新型小城镇群,增强城镇在全区城镇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四)信息化创建智慧城市

高标准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提升行动。推进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光纤网络覆盖所有家庭用户,重点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4G网络实现全区覆盖。推进基础电信网络的升级改造,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化升级改造,扩大交互式网络电视覆盖面。建设综合智能交通信息系统,打造“互联网+城市交通”,开展智能泊车、公共交通行驶信息引导试点应用,推进京津冀区域公交“一卡通”,打造“掌上公交”,提供公交线路信息、换乘方案、到站时间查询等便捷服务。充分利用北斗导航开口的资源,鼓励企业开展智慧城市云平台、平安城市、智能交通等服务,实现资源整合和智能管理,进行智慧城区建设,完成区级、乡级机关业务应用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基本实现统筹建设,统一运营。

高层次推进智慧产业发展。以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为手段,在物联网、云计算、传感器、信息安全、核心芯片、智能处理技术等领域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大力发展以物联网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联网龙头骨干企业。积极与国家超级计算机天津中心合作建设“智慧城市特色产业园”,建设智慧产业、智慧交通、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等现代化大数据平台,探索实践大数据与城市建设的互动融合,创新城市建设与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高效推进智慧城市管理。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城市数字化管理,加快构建主动服务模式下的智慧化管理体系,率先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大数据平台,促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融合,全面推进智慧审批、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慧安全、智能环保、智能应急指挥和智能行政服务,推进镇区两级政府核心业务网络化、智能化。完善企业综合服务、城市综合管理、经济运行管理等业务系统建设,整合区域政府部门之间信息资源,规范设施配置,形成高效统一的政府信息基础网络。

六、实施“三农”多元提质提速工程,协调发展推动建设美丽安次

发挥安次区位优势,以特色、优质、高效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发展节水、绿色、高效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构建以服务京津冀高端市场为主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

(一)大力发展现代都市特色农业

打造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按照“抓紧做强三大重点产业、优化发展三大特色产业、着力构建三链一环模式”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结构优化、运行高效、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北部绿色生态板块”的产业竞争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建设等高产创建项目,全面提升粮食等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高端蔬菜产业。围绕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以杨税务金都蜜瓜基地、落垡茂雄特菜基地、邢官营有机芹菜基地、仇庄精品蔬菜基地四大瓜菜基地为龙头,全面提高全区蔬菜生产的规模化、园区化、设施化、标准化和产销一体化水平,着力打造一批瓜菜生产专业村、专业合作社,形成一批瓜菜生产、流通龙头企业、知名品牌,推进果蔬菜产业上档升级。大力提升生态养殖产业。按照“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不断壮大以康达为龙头的肉鸡、以欧华为龙头的生猪和以熊氏、池林为龙头的奶牛三大畜牧主导产业。加快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鼓励畜牧企业向养殖、种植、加工等纵深方向延伸,改善畜牧业科技创新条件,建立减排、节能、节水、高效、优质的现代畜牧产业,提高全区畜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快发展特色林果业。依托京、津市场,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在巩固丰林、热杂果、腊杆、花卉苗圃四大林果基地基础上,培育壮大高档苗木、花卉、精品桃、特色葡萄、有机桃等特色林果产业,打造京津高端林果产业基地。鼓励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促进林果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绿色休闲农业。充分利用安次独特的区位优势、传奇的革命历史、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休闲度假、采摘观光、娱乐餐饮、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大农业新格局。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以宋王务精品果蔬基地、欧华循环经济产业园和亚绿湾采摘观光园为龙头,规划建设市场方向明确、产业链条完整、生态资源持续、经营体系完备、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以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休闲旅游园区 “三区同创”为总体目标,打造国家级农业公园。推进园区产业发展与高效特色养殖业和农业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有机结合,农业园区与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对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条龙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京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示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建设高标准“积木式可拆分一区多园”的现代农业园区。加大与北京高端市场对接力度,推进农超、农企、农校、农社对接,畅通销售渠道,引导鼓励蔬菜、瓜果等农业合作社(企业)在北京建立社区直营店、直销点和专柜,提高蔬菜、果品、畜牧等产品在北京高端市场的占有率。

(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统筹美丽乡村规划。按照“四美五改”的要求,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连片打造、示范带动”为方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扶贫开发、搞好乡村旅游、加强生态建设深度结合,按照保留村、撤并村、中心村、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旅游村等不同类型,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建设,把具备条件的乡村全部建设成为美丽乡村。

重点推进连片建设。选择产业基础较好、近距都市的村庄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在永定河、龙河、老龙河及主要交通干道沿线,连片建设美丽乡村。重点建设葛渔城、落垡、杨税务、调河头、仇庄五个美丽乡村精品片区,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娱乐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各乡镇以重点道路为轴连片成线建设美丽乡村,至少建成一个示范片区,带动全区所有村街提档升级。

改造提升农村环境。提升农村绿化美化水平,加强公路沿线及河道两侧绿化景观带改造,加大环村林网建设,提高生态景观效果。加快农村垃圾处理站点建设,基本实现村有垃圾收集点,乡(镇)有垃圾转运站。推广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收集处理方式,试点垃圾处理PPP模式。加快旱厕改造,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善邮政、商业等服务网点,推动电商物流向农村延伸。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所有村街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确保饮水安全。

建设特色文化村。充分挖掘古民居、古建筑和传统民俗文化,结合古县隆福寺、无梁寺、义和团、廊坊大捷等历史遗址开发建设;宫廷风筝、民间音乐会、制香等民俗旅游资源,培育特色文化村,把特色文化村建设成为安次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品牌。

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围绕村容村貌、经济发展、精神文明、信访稳定和治安环境五大方面,开展乡风文明提升行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注重将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新农村文明程度。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规范引导土地流转,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建立家庭农场目录,引导家庭农场健康有序发展。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探索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引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规模发展,培育高层次农业发展形态。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引导撬动更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行动,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业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业增值、农民增收空间。加快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通过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加快培养新型农民。深入开展“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和“科技下乡”活动,大力发展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农机手、农产品经纪人、农业产业化经理人,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实施新型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

七、实施环境改善工程,坚持生态保护推动建设绿色安次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建设生态安次为目标,统筹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突出建设绿色廊道、绿色城市、绿色水系,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打造首都南部重要生态环境支撑区。

(一)强力开展污染综合治理

坚持科学治霾、精准治污,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推进多种污染物综合防治。

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以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手段,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行业污染控制为重点,大力度减煤、控车、抑尘,全面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从严问责、铁腕治污,控制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严把环境准入关口,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最高限值,推动重点行业总量削减向全面减排转变。深化钢铁行业污染治理,加快脱硫、脱硝和除尘设备改造提升,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加快燃煤锅炉替代整治,加强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加强工地管理,大幅度降低扬尘,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降低尾气污染。到2020年,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40%,全区环境综合指数达到三级以上。

加强水污染治理。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加强城乡水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推广雨污分流技术,全面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稳定性。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面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强园区水污染防治,实施龙茂华污水处理二期扩建工程,规划建设龙河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对接市区龙河以南污水管网,确保工业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坚决打击超标排放、偷排等违法行为。

加强固体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园区和城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再利用。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积极推动厨余垃圾生物无害处理。加快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总结落垡镇垃圾集中处理经验,建立覆盖全域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加强电子电器、医疗垃圾等危险固体废物处置监管,确保危险废弃物全部得到安全处理。加强辐射安全监管,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深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畜禽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对化肥、农药、兽药、除草剂的调控引导,推广测土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推广秸秆还田、生物压块、沼气利用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加大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投入,鼓励规模养殖场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打通种养业协调发展通道,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二)加强生态建设与修复

坚持生态保护与自然恢复并重,全面提升河流、湿地、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全力打造环京津森林带和生态涵养区。

大力推动国土绿化和湿地生态保护。以“平原森林城市”为目标,围绕提升80公里“双十字”精品通道绿色总量和生态品质,集中植树造林绿化。按照“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村庄花园化、林业产业化”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河流绿化、环城绿化、通道绿化、村庄绿化、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构筑点线面集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顾的城乡绿化新格局。启动东张务湿地保护规划编制,配合做好龙河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涵养生态环境;到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村80%以上的农户庭院得到综合绿化,县级以上道路绿化率达到90%。加大速丰林、热杂果、腊杆、花卉苗圃四大基地建设投入,建设精品绿色通道景观带,发展观赏园、采摘园、踏青园等,打造打造森林旅游观光强区。

加强水系生态保护治理。深入推进“利剑斩污”行动,坚决把全域河流排污口堵住封死,确保不反弹。启动老龙河水质深度治理工程,加快实施新龙河等主要河流综合整治,完成古县等14个村街小型污水处理泵站建设,全面改善龙河安次段水环境质量。实施湿地生态保护性开发建设工程、水系清洁水源补给及渠道改造工程、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对重点水源地、水功能区保护和排污的监督管理,建立长效管理监管机制,切实把我们的母亲河保护好、治理好,再现“一河清水映蓝天”的生态美景。到2020年,龙河安次段污染负荷大幅下降,地表水水质明显改观。

(三)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经济生态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技术装备的清洁更新,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以工业废弃物为重点,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促进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及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大力培育湿地观光,农业采摘、工业旅游、地热养生等生态文化产业,促进生态、产业、民生有机统一。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抓好城区天然气普及、燃煤锅炉取缔,扩大热电联产在城区、镇区的供热范围,积极推动锅炉天然气替代。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积极推进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利用,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积极扩大清洁能源供应,加大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储气库群等油气管网及储配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鼓励农村地区采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四)保障自然资本保值增效

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能源和水资源及建设用地管理,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交易办法,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探索建设海绵城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衡制度,坚持耕地红线底线不动摇。加强项目建设用地准入审核、过程监督,确保城乡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大力推动城镇旧城区、旧工厂、砖瓦窑等低效建设用地改造,积极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实施农田节水改造,通过干、支渠的清淤、防渗和渠系建筑物的修复,减少渠水的渗漏,提高浇耕地灌溉保证率。加大田间节水新技术示范推广,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资源环境区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舆论氛围,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进一步完善环境网格化管理,严格生态文明责任追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加强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建设,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对破坏环境的行为“零容忍”,让非法排污付出更大代价,让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八、实施民生事业工程,共享发展推动建设幸福安次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就业优先、社会保障、教育发展、居民健康及公共安全等民生建设,借力和引进京津公共服务资源,全面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综合体系。制定“十三五”重要交通干线规划,列入省道路网规划之中,积极做好唐廊高速(安次段)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与武清区等周边地区合作,打通断头路。实施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升级112国道为一级路,升级改造葛马线、东高线、董邢线,建设廊坊第三大南通道南延工程为一级路,力争县道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主要乡道全部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加强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市政道路,推进西环路、南城路网建设,重点修建瑞丰道、常青路、南三通道南延、永兴路南延工程,形成五纵六横交通路网。加强对公交路网的规划和完善,开通快速公交,构筑现代化的城市公共客运体系。

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南水北调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引黄入廊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谋划建设廊坊高新区南水北调给水干线工程和安全区围堤工程。实施永定河泛区治理工程,加固北小埝复堤和南围埝复堤。推进小型水利闸桥建设工程,建设西安庄桥、高圈扬水站干渠节制闸、南壕闸。以廊坊市环城水系建设为契机,提升安次水系环境品质,在天堂河左岸修建引水闸,贯通胜天渠与丰收渠,形成渠相通、水相连、能灌溉、能游玩的水利工程体系。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联村集中水,更新现有9座集中供水厂设备,更新农村供水管网,建设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中心,建立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控。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码头镇、东沽港镇、调河头乡和仇庄乡实施滴灌工程。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提高供电、供气、供热等供应设施服务水平,支撑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坚持“以热定电”,建设落垡电厂和中电投燃气热电厂两座并网电厂,廊坊高新区、龙河高新区和安次经济开发区分别建设变电站1座。加强气网建设,推进天然气管道向工业园区、乡镇和重点村延伸,努力实现园区、乡镇天然气利用全覆盖。推进城区热网延伸,扩大乡镇集中供热覆盖面,继续完善南城供热设备及管网建设。

(二)实施创业就业扶持工程

实施扩大就业工程。促进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调动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优势,重点发展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等服务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发展互联网创业就业模式,推进电子商务领域创业就业。

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加强面向大众的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创业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创业就业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度。建立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强化失业就业调控,更好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加强劳动关系领域法治建设,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创业就业体制机制,形成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新格局。

营造大众创业良好环境。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依托四大园区,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创业场地、项目选择、专家指导、贷款抵押、项目路演等创业指导一条龙服务。落实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建立创业担保贷款基金持续补充机制。加强创业服务宣传,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环境。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增加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促进养老保险形式多样化。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将生育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捆绑实施。推进与北京社保基金合作,打通北京、廊坊之间的医保报销通道,实现持北京和廊坊医保的患者均可在龙河高新区北京医疗机构分支机构就医。不断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实现所有职业人群全覆盖,完善工伤保险的工伤预防、补偿和康复功能,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现代工伤保险制度。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教育助学制度、城市住房廉租等社会救助体系,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现实生活问题。统筹城乡社会救助,逐步缩小城乡社会救助差距。扶持发展福利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兴办“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增强公共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增加经常性社会救助点。积极培育服务弱势群体的社会组织,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推动社会救助信息共享,提高救助对象认定准确性。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支持社区居民养老机构建设与运营。推进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改造升级北史家务养老院。积极发展健康养老,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优势,试点推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模式。

(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充实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和保教质量。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教育提标工程,建设廊坊龙河高新区第一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创建标准化学校25所以上。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新改扩建工程。全面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建立并完善学业评估中心。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探索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快学校集团化办学进程,促进校际交流,城乡互动、共同发展,整体提高办学水平。推动城乡教育共建,实行城区、乡镇老师到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制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强化星级学校管理,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名校带动作用。

对接京津教育资源。采取对口合作、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共建校区或特色学科、组建京津冀学校联盟等方式,积极承接北京优质基础教育资源。

(五)提高医疗卫生健康水平

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分诊医疗制度,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严格执行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建立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向农村下沉。加快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快安次区医院迁建工程,推进建设集医疗、康复、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华美医院,加快乡镇卫生院提标发展,改善乡镇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理顺村集体产权卫生室运行机制,实现农村居民小病不出村。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逐步落实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依托龙河开发区,打造京津冀高端医疗基地,积极承接北京优质医疗资源,推进与京津合作兴办高等级医疗机构,重点承接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天坛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医院等三甲医院的整体转移或设立分中心。到2020年累计建设10家国际国内知名医疗机构。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年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标准,完善区乡村三级医疗保健预防网络。加强艾滋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疾病防控预防,积极开展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积极探索和完善智慧医疗,发展远程医疗和药品电子追溯服务。

(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扎实推进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进高雅艺术演出、节庆文艺演出,积极开展彩色周末活动。鼓励开展普及型、公益性的文化讲座和活动,精心筹备好“中国•廊坊风筝文化节”,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

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发展,建设完成壹佰剧院、区“两馆”及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工程。

(七)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构建党政主导、社会共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有效应对新常态下、新业态中各类社会风险。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防止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加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提升网络安全保障和管理能力,建设安全、和谐、绿色互联网。完善应急保障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与周边省(区、市)公共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警务协作,合力打击跨区域犯罪活动、开展区域治安维稳。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建立全程可追溯制度,强化农产品安全源头治理和生产、加工、储运、流通全过程监管,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让人民群众更加放心满意。

九、全面加强党对规划落实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夯实政治保障

党的领导是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根本政治保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凝聚各方力量,为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改进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委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分析研判,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形成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的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研究讨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突出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讨论解决瓶颈性问题。把“三严三实”贯穿始终,深入开展“三比三创”活动,不断增强战略定力和发展耐力,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统筹施策能力、抢抓机遇能力、依法执政能力、防控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紧紧围绕“八破八立”,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精神状态,努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解放思想。紧密围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建设等具体问题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真正使解放思想的过程成为转变观念、谋划思路、完善措施的过程。针对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放思想。强化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把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贯穿思想解放全过程,对照“三严三实”标准,找准突出问题和具体表现,立行立改、即知即改。以解放思想引领工作突破。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更新思维方式、调整发展步调,打破旧框框,建立新机制,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确保我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广泛动员全区人民团结奋斗。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和保护人民的积极性,广泛动员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紧紧围绕“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协商、凝聚共识,努力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用“十三五”规划目标凝聚人心,深入宣传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引导人们认清经济发展的趋势,把握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强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建议,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围绕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参考。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纪律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执行“六大纪律”,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着力解决怠政懒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严肃责任追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制度、细化责任、以上率下。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查处腐败问题,坚持零容忍态度,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全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落实本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思路和重大举措。各乡镇、区直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认真编制“十三五”专项规划,进一步细化分解各年度任务目标,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考核机制,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落到实处。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夯实行政效能保障

积极推动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水平,规范依法行政,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主动与省市对接,积极争取规划、建设、环评等职能,把下放的职权用足、用好、用活,做好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衔接落实和监督检查工作,防止发生监管脱节,避免出现管理真空。全面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政府决策项目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向全社会全面公布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积极推行电子政务,打造更加高效的政务环境,为群众、企业需求做好服务,推动各项事业加快发展。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运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建设“安次区网上办事大厅”,整合公安、民政、人社、计生、卫生等部门可共用信息,逐步实现投资者和居民网上办理事项。利用网站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企业提供服务,组织开展企业与金融机构融资对接、上下游企业合作对接等活动。综合利用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对各项服务政策和措施进行专项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提高政府服务有效性。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继续完善三级群众工作体系,夯实群众工作。升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现有网格社区进一步细化划分二级网格,统筹人、地、物、事、组织等资源要素,明确网格社区分包领导、党政负责人、具体负责人,为二级网格配备网格长、公安民警、民情巡访员,打造网格兜底工程。乡级群众工作中心增设农业实用技术、劳动力就业、“三资”委托、邮政业务等窗口,拓展服务职能和便民项目。试点在村街村民小组、居民小区的楼宇建立“四老”志愿者工作队伍,切实把服务延伸到最基层,延伸到每个人。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决策透明制度,建立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估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行政执法体制,严格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逐步推行行政执法绩效考核制度,科学合理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体系,将服务问责与绩效评估、服务监察、政府审计相结合,逐渐实现服务问责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三)优化资源配置,夯实资源要素保障

积极聚集优势资源,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着力破解发展要素瓶颈制约,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保障作用,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稳增长的主动性、针对性、时效性。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用地供应保障,助推项目落地建设。采取向上争取增量指标、盘活存量土地、管好流量指标等创新举措,有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供给。优化建设用地结构,落实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用地结构,以高标准农田改造为重点,积极争列国家省土地治理项目,提高土地生产力。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能源保障作用。全面推行与冀北电力公司成功合作模式,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南水北调历史机遇,建设40余公里供水干线工程和11.7公里安全围堤工程,破解用水制约和泛区制约问题。

改善金融环境。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完善《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实行上市企业一次性定额奖补政策,鼓励企业通过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管理、直接融资。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引进风投、创投等股权投资机构,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体制。提升政府融资能力,加大市场直接融资力度,充分依靠资本市场进行权益性融资,探索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实现融资渠道多样化。强化项目融资平台建设,综合使用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上市债券、信托计划、转让经营权、资产证券化、股权质押、股权投资基金、BT、BOT等多种融资方式,募集低成本资金,打造多位一体的项目融资平台。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