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今日廊坊>社会民生

社会民生

一树繁花满眼春

2019年09月23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记者 裴月琪 字体:  

1949年,廊坊百业待兴,物质基础薄弱,人口173.4万人,社会生产总值仅1.18亿元,群众依靠政府救济和互帮互助,勉强能够实现温饱。贫困,是压在老百姓心上的一块石头。

1956年,廊坊开始对生活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病社员提供“五保”供养。两年后,保障性福利事业发展为全民性福利事业,供给资金实现逐年递增,在覆盖范围和资金投入上实现新突破,廊坊在扶贫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20世纪90年代,我国吹响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号角,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中的重要一环。1996年廊坊开始在主城区(安次区)推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扶贫工作有据可依、贫困群众更有安全感,这成为扶贫路上的“关键一招”。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017年我市精准扶贫工作铺开,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压实责任,最终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2071户5261人。2018年,我市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截至目前,全市仅剩余592户1055名贫困人口未脱贫,老百姓心中愈发踏实、温暖。

70年来,廊坊对贫困人口的关注从低到高,投入资金从少到多,扶贫举措从松散到精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托起群众幸福感的必经过程。

识别精准高质量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各部门协调联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廊坊经济相对发达,贫困发生率较低,没有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呈点状分布,以“散”为特点。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只有真正把扶贫对象摸清摸准,才能为下一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提供重要依据。

大城县臧屯镇十王堂村村民李广源和妻子都是二级智力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李广源提出贫困户申请,经过“村评议”“乡审核”“县审定”几个识别程序,他家最终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和李广源一样,我市所有贫困户的识别全部按照规定程序严格进行,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2017年8月,我市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52元的国家现行识别标准,抽调各级干部18474名,组建工作队3358个,走访农户88.79万户,严格按照“村级评议、乡村两级公示和县级比对公告”的认定程序,最终确认贫困人口2304户6113人。

为精准掌握贫困人口底数,我市制定了《廊坊市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服务办法》,规范了精准识别流程,并于2018年6月和9月,两次开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再回头看”活动,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排查、识别甄别,以彻底解决漏评、错评问题,努力实现精准识别“零误差”。

2018年7月,全省启动建档立卡信息调整和补录工作,建档立卡动态信息调整结束后,最终测定全市贫困人口为2071户5261人。同时,我市长期对边缘户实施实时动态监测,一旦发现符合贫困户申报条件的,立即启动识别程序,做到应纳尽纳。

截至目前,经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我市仅剩592户1055名贫困人口未脱贫,脱贫攻坚硕果累累。

措施精准全覆盖

1956年,廊坊通过发展机械厂、化肥厂、造纸厂等福利性生产实现产业扶贫,带动了全地区7541人参加劳动,生产效益达到1435万元。

这是我市产业扶贫的雏形。但这种简单的安置仅能满足一部分人养家糊口的需求, 却难以照顾因病、因残、因缺劳力等多种不同原因致贫家庭的生活需求,脱贫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2017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后,我市针对尚未脱贫人口中,因病、因残、因缺劳力致贫达到97%以上,自身造血能力弱的情况,全面摸排、精准施策,让扶贫工作更贴近民心。

今年64岁的王建云,是安次区东沽港镇四堡村村民,一直和患病的儿子相依为命,除了几亩口粮地,母子俩没有其他经济收入。2018年8月,在当地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王建云在仇庄乡万森工艺品有限公司“奋斗不掉队”产业扶贫基地找到了一份手工绢花加工工作,每个月无需离家,就能有500元左右的收入,兼顾了她照顾儿子和赚钱养家的双重需求。

针对像王建云这样,在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我市坚持提供精准创业就业服务,通过鼓励企业招用、灵活就业、扶贫专岗安置就业等多重渠道,助推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稳定脱贫。截至目前,全市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1427人已全部实现就业。

而对于有能力、有意愿自主发展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市则按照“因户制宜、一户一策”原则,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家庭手工业等扶贫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探索出订单收购、园区带动、土地流转、寄养代养等扶贫带贫模式。

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共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9个,建设产业扶贫项目45个,遴选聘任产业发展指导员596名,产业扶贫项目实现贫困户100%全覆盖,带动了所有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产业就业帮扶脱贫专项行动外,我市还陆续开展了健康脱贫、助残脱贫、教育脱贫、住房安全有保障脱贫、社保兜底脱贫专项行动和金融、科技扶贫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落实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以及“一免三减”政策,切实解决了贫困人口就医看病中的各类问题;

——实施了助残脱贫“十项帮扶行动”,提供各类帮扶累计2100余人次,现有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需求全部得到落实;

——2018-2019学年,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58人全部享受了相应学段的资助政策,全市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辍学;

——2018年度,我市通过不同方式解决了8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提前完成了省定三年任务;

——目前全市实现兜底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76户、3405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全部纳入救助范围……

责任精准扛在肩

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有明确责任、扛起责任、压实责任,才能取得更大成效和进展。

在全市90个乡镇、1158个村街的贫困户家中,活跃着2000余名各级干部的身影。这些从市、县、乡三级抽调的干部,作为贫困户帮扶责任人,为确保贫困户帮扶全覆盖提供了坚实保障。

2017年10月,大城县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振营与臧屯镇刘马策村刘绍信、马五红,李马策村李俊英三家贫困户结对帮扶。刘振营一肩担起责任,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了解各家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脱贫计划。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三家贫困户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其中高素青(刘绍信之妻,刘绍信已因病去世)、马五红在2018年已经实现脱贫。

刘振营是我市各地帮扶责任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帮扶责任人管理的“四个一”要求,建立健全“帮扶第一责任人制度”,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寻找脱贫致富门路,确保责任人政策宣传者、产业引导者、困难帮扶者的作用充分发挥,汇聚起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全市扶贫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廊坊对本地贫困户的帮扶动心、动情、动脑,对口帮扶张家口的工作也稳步推进。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廊坊开发区和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固安县分别对口帮扶张家口康保、阳原、沽源、张北、尚义5个深度贫困县。近年来,相关县(市)、廊坊开发区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受援县实际情况,深化扶贫协作,精准扶贫花开遍地——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增收产业,在资金、教育、人才、医疗等领域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帮扶任务,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今年以来,我市用于对深度贫困县的帮扶资金1.7亿元,现已全部拨付到位。其中,固安县还加大了对口帮扶资金投入力度,在落实经济强县每年安排包联县不少于3000万元的对口帮扶资金基础上,追加1000万元,全力支持尚义县脱贫攻坚工作。

精准扶贫就像温暖的东风,吹开了满树繁花,满园春色。未来,廊坊将积极采取措施,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不断提升质量和水平,确保在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