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林峰:27岁抗日区长血洒乱坟岗

2019年09月19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记者 刘飞 整理 字体:  

林峰,又名林德章,河北安次县中响口村人,1916年生。“七七事变”前毕业于安次县师范。曾在安次县麻各庄当过一段教师,

不久又到河北通县师范就读。

1938年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次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在葛渔城区任干事,后调县政府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至1940年冬,敌人对安次县反复扫荡,这里逐步被敌蚕食,大部沦为敌占区。林峰随党组织游击转战于永清安次边境。

1941年6月,华北日寇对十分区进行拉网扫荡后,全区形势恶化。十地委决定将平大路以东的霸县、固安、永清、安次、宛平等县划为第三联合县,安次被划为第一联区。林峰是本地人,常到安次县境内的铁路沿线隐蔽工作,还经常深入到更远的敌占区。

1942年3月,林峰任一联区委书记。当时区委活动区域基本上只剩下了安次西部的七小区(即禅房、左奕、景村一带,西临永清)。林峰身为书记,本来可以在这里及永清边缘活动,但他不甘心丢掉他曾深入到的老敌占区。他说:“那里虽然危险,但只要依靠群众,就不至于站不住脚。”

与林峰同志一起活动的仅有两个人,力量十分单薄,但他注意依靠贫雇农,并联络上层人士为我们党工作。敌人到处搜捕他,在群众掩护下,他多次脱险。在这样极端困难情况下,他站住了脚,依靠群众,抓住上层,建立了不少两面政权,使抗日工作得以进行。1943年春天,是三联县军民严重饥饿的时期,部队没有粮食。为了支援部队,林峰秘密发动落垡周围的保长缴纳粮食,缓解了部队的缺粮问题。

1943年春,林峰在敌占区的工作有了新进展,原来只能在极少数村隐蔽活动,后来逐渐增多,能经常到邢官营、芦七堤、苏庄、沙窝等村,找保长了解情况,宣传抗日政策,散发分区转来的对敌伪人员进行教育的宣传品和分区党组织创办的《黎明报》。

1943年4月19日,他和杨小队长、通信员小安住在邢官营堡垒户穆文祥家,被汉奸分子发现并举报。敌人于18日夜间将穆家包围,林峰等三人为了不殃及堡垒户和该村抗日积极分子,当即挺身而出,并高喊:“我是抗日的区长!我叫林德章!中响口的。”

敌人想尽一切办法劝林峰三人投降,都被他们严词拒绝。敌人一看软的不行,索性来硬的,对他们施加了酷刑。任凭敌人残酷折磨,他们坚决不泄密、不投降。一个月以后,林峰三人被押到廊坊日本宪兵队,刑法之严酷更加残忍,但他们坚不吐实。

经过上下托情,他岳父孟广明终于见到了饱受摧残的林峰。只见林峰被捆在一个葡萄架下,锁骨上穿着一条粗铁丝,淌着脓水和血,紫肿的脸上满是伤痕。当时正是麦收时节,他还穿着棉袍,开了花的棉絮沾满泥和血迹。他岳父见了,不禁潸然泪下。林峰说:“告诉我妈妈跟岳母,不用为我操心了,我们仨难逃一死,决不投降敌人。告诉她(指妻子)吧,好好把孩子养大,家里留几亩地就够了,剩下的全送穷人……”这也是他对党、对家人留下的遗言。

6月15日,敌人将他们三人押到武清县北旺村以北的一个乱葬岗子上行刑了。在敌人的刺刀下,三人倒在了血泊中。林峰牺牲时年仅27岁,留下年迈的老母亲、年轻的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儿女。从林峰被捕到牺牲,整整57天,全家几乎耗尽心血,倾家荡产。

林峰和他的战友杨小队长、小安的英雄事迹,在安次、武清一带的平津铁路沿线广为流传。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坚定的革命意志,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