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动态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文艺创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厂评剧歌舞团坚持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的《嫁不出去的姑娘》被誉为改革开放标志性剧目。后来又推出了《天下百姓》《赶考路上》《秋月》《焦裕禄》等众多传递正能量、社会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接地气的舞台剧。
“创作剧本,我属于半路出家。”赵德平说,他文化程度不高,也不懂时髦文艺,但是明白一点,创作得紧贴百姓,反映社会生活和百姓心声,心里有百姓、有生活,才能下笔不虚、有精神。
他的创作都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无数个夜晚、双休日、节假日,当别人享受假日的温馨和快乐时,他却一个人伏案冥想,反复推敲。他创作的作品最大特点是与时代合拍,他写的东西也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关心的事情。
“我不是天生的剧作家,我的创作不是靠想象力,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时代。”赵德平告诉记者,艺术生产要走的路,就是创新,必须变“我演什么你看什么”为“你看什么我演什么”,真正做到梨园行的最高境界:只许人家不点,不许演员不会。
“创新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他说,只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内容离现实生活太远。“我们的创新,不仅是指艺术形式上的吸收、借鉴、融合,更重要的是强调剧本内容上的与时俱进,没有离开生活这个源泉,也没有脱离戏曲艺术这个母体。”
赵德平在作品创新上大动了一番脑筋。在传统剧目出现整体滑坡时,剧团转型创排现代戏,成立了一个以编剧为中心的创作室,并制定了选材要严、不搞编造、生活气息要浓、追求喜闻乐见的喜剧风格、人物要鲜活生动等五条创作原则。创作的作品大都在传统的基础上,融进更多时代元素和表现手法,“嫁接”出一批好听、好看的戏曲、小品。
好的作品要鲜活生动、有血有肉,能够让百姓开心地笑、激动地哭、使劲地拍巴掌,赵德平创作的每一部戏都根植于生活,根植于农村。
“我对农村感情特别深。一进村,我就有了创作灵感。”赵德平告诉记者,来自村庄的灵感,使他的剧作既有智慧的灵动,更有土地的雄浑;来自村庄的人物,组成了他笔下丰富多彩的当代农村人物方阵。他的艺术触角延伸到了政治、经济、道德、法制、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领域。不论是哪部作品,都来自农村的现实生活,都是有源之水,都烙着一个大大的“农”字。
“‘农’字是金,只要平下心、扎下根,黄土就能变成金。”在赵德平眼里,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是他的光荣使命。
随着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赵德平在作品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改进,以“变”应“变”,常演常新。从传统评戏到现代评戏,从戏剧到小品,从舞台到影视,剧团始终围绕群众的需求变化提高,不断调整丰富剧团的表演形式,写农村生活百态,演群众喜怒哀乐,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十年来,赵德平创作的剧目千变万化,却不离一个主题——弘扬主旋律,为农民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多台现代题材大戏,多部作品被拍成电影,四十多个小品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大奖,《水墙》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半夜猫叫》《随礼》等小品获得“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化部“全国戏剧文华奖”……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在生活中有了强烈的感受,控制不住,非写不可,没有一出戏是瞎编出来的。”赵德平底气十足地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观众群,而他的观众群,就是普通老百姓,他永远有创作不完的故事,讲给百姓听,演给百姓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