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动态
大城:整治基层“微腐败” 增强群众“获得感”
受理各类信访举报361件次,同比下降31%;梳理出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150件,已查结122件,查结率达81.33%;立案112件,同比增长26%;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12人,同比增长40%;处分科级干部22人,同比增长29%……这是今年上半年大城县聚焦群众痛点难点焦点,开展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交出的成绩单。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针对农村基层信访举报多的现实,该县紧盯基层“微权力”,一方面,通过清权力、清流程、清责任、建清单“四清”,达到干部用权明晰、群众办事明白、追究责任明确、办事结果明了“四明”目标,梳理出三大类、43项村级权力事项,制作《便民服务卡》《一次性告知单》及35项“小微权力”运行流程图,让服务人员“照单操作”、办事群众“看图办事”,有效防止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另一方面,督促各乡镇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调整优化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适时上传会计原始凭证、租赁合同和资产资源图片等资料信息,村民可上网实时查看本村的财务收支信息。县、镇监管部门可利用监督平台,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实时分析、风险管控、动态监督,现已对6起涉嫌侵吞粮食直补、违规使用集体资金问题予以立案审查。
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才能压缩“微腐败”滋生的空间。大城县委强化主责意识,主动担当作为,把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作为落实“两个责任”的重要抓手,夯实纪律防线,规范执纪监督,形成强大震慑。一方面,制定政治生态建设状况监测评估办法,将加强基层信访举报、治理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纳入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探索建立“县委领导抓、县纪委指导抓、镇党委主体抓、镇纪委具体抓”的“四抓”工作机制,对反映村街干部腐败问题的信访举报,党委书记亲自过问、亲自组织核实,做到信访举报不积压、不拖拉,防止腐败增量变存量。另一方面,强化对“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针对精准扶贫、项目建设、基层“微腐败”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定期向各级党员干部制发“提醒提示卡”,随时明纪律、敲警钟,起到了良好的警示提醒作用。针对村街干部中存在的“派性对立、轮流坐庄、相互拆台”问题,村“两委”换届后,开展镇党委书记与离任村干部谈心谈话活动,让离任干部“下”得愉快、“退”得舒心,构建起“台上”“台下”和谐稳定的局面。针对村级监督缺失问题,该县在村党支部配齐了纪检委员,进一步拓展延伸监督触角,筑牢遏增量的“第一道防线”。
“微腐败”整治效果好不好,关键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针对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治而不绝”问题,该县始终以零容忍的态度,保持对“微腐败”惩治的高压态势,做到无“微”不治,遏制增量。一方面,该县纪委监委建立日常监督、线索管理、组织指挥、力量调配、后勤保障“五位一体”监督执纪模式,将委内设机构、派出机构和10个乡镇纪委划分成3个办案协作区,由3名分管常委牵头负责、统一调配,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消除线索积压。另一方面,聚焦婚丧事宜大操大办、城乡低保、脱贫攻坚、教育医疗等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开展民生领域专项治理,先后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71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4人,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105人,追缴违纪资金87.69万元,狠刹了“苍蝇式”腐败歪风,持续释放了严查群众身边“微腐败”的强烈信号,切实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