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动态
门口小医院 健康“加油站”
市民在广阳区解放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取中药。
记者 陈童 摄
“张大夫您好,我闺女今天有点流黄鼻涕,这是什么情况?应该吃点什么药呢?”11月13日晚8点,家住广阳区聚仙楼小区的董卫东拨通家庭医生的电话进行咨询。按照张大夫的叮嘱,他给孩子喂了药,心里踏实许多。
自从签约家庭医生之后,自己和家人再遇到什么病痛,董卫东也不犯愁了,“就好像家里多了个当医生的亲戚,有个头疼脑热都可以随时咨询。以前觉得看病很难,现在变得很简单。有病痛就找家庭医生,小病痛他们能很快解决,疑难杂症还会帮忙联系上级医院进行转诊,方便又快捷。”
让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被国家列为今年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之一。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抓手,努力构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的“底网”。
一个电话,家庭医生上门检查
去年夏天,安次区3532小区居民陇素芬在永华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永华道社区中心”)签约了家庭医生项目。陇素芬家中有88岁老母亲,行动不便,且家住5楼,没有电梯,以往最犯怵的事就是带老人去医院检查。“现在老太太不舒服了,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上门来检查,量血压、测心电图、化验。” 细数着签约家庭医生的便利,陇素芬喜上眉梢,“他们还会定期打电话询问老人身体情况,指导我们如何护理,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难题。”
“已经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过来看病,我们会找出他的档案,看看有无过敏史、用药史等,全面了解病情,再进行健康指导。”永华道社区中心公卫主任任成斌说,家庭医生签约采取基础服务包和增值服务包相结合的方式,让不同人群可享受不同的健康检查服务。
“2018年门诊量比2017年增加了30%,门诊量不减反增,说明家庭医生签约带动了基本医疗发展。”永华道社区中心院长赵立文分析说。
作为家庭医生团队的主力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684个,人群签约覆盖率达3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履约覆盖率100%。
在社区医院看病,享受三甲医院待遇
走进广阳区爱民东道办事处花园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花园楼社区中心”),走廊里一排排座椅整齐摆放着,墙壁上一抹翠绿让人心旷神怡,台阶上各式各样的健康宣传标语贴心又惠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各常规科室,还有特色中医诊室,吸引不少居民前来就诊。
11月12日上午,辖区居民吴敏早早来到花园楼社区中心,这一天有三甲医院的专家前来坐诊。
“去三甲医院看病,挂号、看病、化验都要排很长的队,有可能半天都看不完。如今在社区医院看病,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待遇,省事又省力。”说着,吴敏竖起大拇指。
花园楼社区中心把聘请专家坐诊当成常规动作,几乎每天都有专家前来坐诊,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的诊疗。
此外,花园楼社区中心与三甲医院形成医联体,开展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分别与廊坊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廊坊市人民医院、中国石油管道局中心医院签订了协议,成立了医联体双向转诊协作单位;与二级专科医院广阳区妇幼保健医院签订了协议,成为了专科联盟协作单位。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以来,我中心危急重转诊到三甲医院急诊科41人,三甲医院转诊到本中心121人。让小病在社区,大病去三甲,康复回社区,真正实现分级诊疗。”花园楼社区中心院长张卓桥介绍说。
制度保障,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保驾护航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构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是向城市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的平台。廊坊市区现有6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7家。
为提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建立适应和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今年6月份,我市出台了《廊坊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
其中指出,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搭建城市医疗联合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力争到2020年,建立起具有廊坊特色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构建梯度有序、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