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文件草案征集意见
关于《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健全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廊坊市发改委牵头起草了《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自2018年9月14日起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希望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积极建言献策,意见和建议请以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于9月28日前反馈至廊坊市发改委。
电子邮件:2316026@163.com
邮寄地址:廊坊市新华路66号
联系电话:0316-2316026
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廊坊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冀政办发〔2016〕25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经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实现全市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初步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基本建成符合我市市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促进全市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重点任务
(一)森林。
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体,林权权利人管护为补充,社会广泛参与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市林业局会同市财政局负责)
(二)湿地。
加强湿地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统筹当地水和外调水,保障重要湿地生态用水和生态补水水费支出。推动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市林业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发改委负责)
(三)水流。
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重点支持污染治理、水源涵养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市水务局会同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负责)
推进重要河流敏感河段、重要生态治理区等生态保护补偿。积极推进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大清河等重要河流生态综合治理,探索建立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市水务局会同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负责)
启动重要蓄滞洪区生态保护补偿。开展东淀蓄滞洪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加快推进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对肩负保护京津任务的文安洼等重点蓄滞洪区,积极争取国家和北京、天津市进行生态保护补偿。(市水务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负责)
(四)耕地。
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研究制定未污染耕地保护奖励政策,积极统筹相关专项资金,加大耕地土壤污染修复财政支持力度,完善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与保障机制。率先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保有量调整的动态补偿制度。(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负责)
建立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对实施耕地季节性休耕的农户给予资金补助。制定完善休耕补贴政策,在地下水超采区开展季节性休耕,实现“一季休耕、一季雨养”,进一步减少农业生产用水量。对重度污染耕地集中的县(市、区)划定禁止种植食用农产品生产区,制定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和治理修复计划,逐步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研究制定鼓励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料、低毒生物农药和环境友好型地膜的扶持政策。(市农业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发改委负责)
三、推进制度创新
(一)建立稳定投入机制。
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上级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支持,争取上级财政逐步提高对我市的转移支付补助系数,增加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综合采用财政补贴、资金奖补等方式,支持生态保护补偿领域PPP模式项目实施。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生态保护补偿投融资机制。(市财政局、市发改委会同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负责)
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省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完善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普通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相结合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加大对国家及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资金支持力度,有效保障生态功能区生态环保支出。(市财政局会同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负责)
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加强收费基金和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按照国家要求,完善森林、自然文化遗产等资源收费基金和各类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办法,逐步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允许相关收入用于开展相关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市财政局、市地税局会同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负责)
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核,建立资金分配与考核结果挂钩机制。对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地区,加大转移支付资金补助力度。对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地区,扣减转移支付资金。加强对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各类资金管理办法。(市财政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负责)
(二)完善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
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示范建设。继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示范,加大各类补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探索包括资金补偿、人才补偿、智力补偿、实物补偿在内的综合性补偿办法,拓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筹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试点。(市财政局、市发改委会同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办负责)
研究制定重点生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和完善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绩效考核,建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因地制宜调动更多民间力量参与生态保护补偿。健全全市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等各类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对在生态保护过程中利益受到损失、发展受到限制的个人、机构与地区开展补偿。适时启动国家公园试点创建工作,将生态保护补偿作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重要内容。(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负责)
(三)推进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加快构建京津冀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建立跨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省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因地制宜探索灵活多样的省内地区间横向补偿方式,鼓励受益地区与保护生态地区、流域下游与上游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市财政局会同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扶贫办负责)
(四)健全配套制度体系。
推动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根据各领域、各地区特点,以生态产品产出能力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测算方法;在补偿和受偿双方协商基础上,根据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推动建立科学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逐步提高重点领域、典型地区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市发改委、市财政局会同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统计局负责)
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全市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实现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基本全覆盖,河流地市界水量监测全覆盖,年入河废污水量300万方以上的排污口水量水质自动监测逐步实现全覆盖。全面开展耕地环境污染监测。(市环保局、市水务局会同市林业局、市农业局负责)
研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生态保护补偿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量化指标。健全生态保护补偿信息发布制度,推进生态保护补偿信息公开化。(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会同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负责)
加强生态保护补偿效益评估。积极培育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机构,引导评估机构对受补偿地区的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和质量开展第三方评估,确定各类生态资产存量,分析评价受补偿地区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功能量和经济价值。(市财政局会同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统计局负责)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对全市水流、森林、山岭、荒地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清晰界定我市国土空间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逐步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统计局负责)
强化生态保护补偿科技支撑。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深化生态保护补偿理论和生态服务价值等课题研究,强化相关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研究,加强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方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市发改委、市财政局会同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统计局负责)
(五)创新政策协同机制。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研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与生态保护补偿协同推进的新机制。积极推进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纳入司法鉴定管理体系,组织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试点。支持企业、组织及农户实施清洁生产,引导生态产品在市场上实现优质优价。(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地税局、市林业局负责)
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按照《河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工作安排,择机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做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推进工作,加快形成损害生态环境责任者赔偿的运行机制。(市环保局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地税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局负责)
建立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平台,完善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等机制,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平衡。综合考虑重点排放行业排放水平、数据基础、减排潜力及成本等因素,科学制定重点排放行业配额分配方案,鼓励市场化交易。建立生态产品交换机制,健全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市财政局、市发改委会同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建设局、市地税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局负责)
加快构建规范有效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科学有序推进我市现有排污单位排污权初次核定和分配工作,初步建立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推进现有排污单位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排污权储备与调控机制,确保我市新、改(扩)建设项目的新增排污权均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逐步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市环保局会同市水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负责)
逐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完善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信息管理平台,定期组织开展排放报告第三方核查。(市发改委会同市统计局负责)
协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生态绿色转变。严格落实对绿色产品研发生产、运输配送、购买使用的财税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等政策。鼓励支持我市符合节能和环境标志技术标准的产品申报进入国家节能环境标志政府采购清单。全面推行绿色、生态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积极开展减化肥、减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施用,构建农产品全程监管管护技术体系,促进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市农业局、市财政局会同市发改委、市质监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负责)
(六)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推进精准脱贫。
探索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采取多样化扶贫模式,周密组织推动、加大资金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服务,探索形成农业产业、林果产业、林下经济、生态保护补偿、旅游康养、碳汇交易等脱贫致富新模式。加大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扶持力度。(市扶贫办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局负责)
(七)加快推进法治建设。
待国家、省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后,加快推进我市生态保护补偿相关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研究制定工作。鼓励县(市、区)积极研究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措施,不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政府法制办会同市有关部门负责)
四、加强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及时总结相关生态建设和保护补偿试点情况,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二)加强督促落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要会同市有关部门对落实本实施意见情况进行监督和跟踪分析。各级审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生态补偿政策、资金的审计,各级监察部门对涉及问责的事项要依纪依规进行处理,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落实情况作为环保督察的重点内容。对生态保护补偿工作落实不力的,启动追责机制。
(三)加强舆论宣传。要加强生态保护补偿形势宣讲和政策解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产品有价、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认识,自觉抵制无视生态保护、损害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营造珍惜环境、保护生态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