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人民日报》:河北廊坊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惠民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
河北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永安里社区居民王德贵因肺部疾病,长期在北京胸科医院就诊治疗。今年5月,大厂县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王德贵最近两次就医共花费50749.59元,基本医疗保险报销23343.02元,出院时直接结算,大大减轻了他垫付资金的负担。此外,廊坊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还为他报销了12524.99元,双重保障让王德贵得以安心治病,没有因病致贫。
近年来,廊坊市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民生至上的原则,从最困难、最需要关怀的群众做起,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件接一件的惠民实事,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243.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6%。
民生保障标准逐步提升
去年7月份,廊坊市全面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补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孤儿救助、低保家庭高中生补助6项社会救助标准,其中5项达到了全省最高标准,且在全省设区市中率先实现民生保障标准城乡一体化,受益群众总数超过7万人。
走进大厂县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医务室、娱乐室、花园、菜园等设施一应俱全。据负责人高长宝介绍,这里包括县中心敬老院、爱心家园和光荣院,现居住着67位老人和儿童,实现了全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孤儿集中抚养。
据统计,全市现有公办养老机构42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61个,农村互助幸福院2245个,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政府与社会共建、公办与民营互补、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社会保障扩大覆盖面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廊坊市持续实施社保、就业、安居、帮困等民生工程,坚决兜住民生底线,全力办好惠民实事。
“我无意间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县人社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招聘信息,按要求投了简历。没想到第二天就被通知到香河便民服务中心去面试,他们介绍了三家公司供我选择。”市民刘颖欣喜地说。从填写应聘信息到正式成为香河县为民劳务派遣公司的员工,刘颖的求职过程只用了五天。
廊坊市全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不断向机关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基层服务平台等输送人才和劳动力。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1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6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5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2.07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由89%提高到96.2%,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5%以内,连续多年保持全省最低。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50万元提高到60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从450元提高到490元,大病保险筹资标准从40元提高到45元,封顶线由35万元调整为40万元。目前,廊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319.03万人,参保率保持全省领先。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到411.85万人、64.35万人和30.78万人,工伤保险实现所有用人单位全覆盖。
廊坊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04户、6113人,针对贫困人口主要是因病返贫等情况,制定一户一策,精准实施健康脱贫、助残脱贫、教育脱贫、危房改造脱贫、社保兜底脱贫、产业就业扶贫6项专项行动,确保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每逢周末,三河市文化中心都非常热闹。这里汇聚了大剧院、中式戏楼、3D影厅、博物馆、图书馆等多功能场馆,是一个集学习、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市民不仅可以观看演出展览,还能免费拜师学艺。
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廊坊不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推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先后建成了廊坊市文化公园、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00个,城市社区和农村健身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形成“乡镇半小时文化圈”和“农村十分钟文化圈”。
廊坊持续抓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12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药价平均降低12.7%。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加快与京津高水平医院合作步伐,全市7所三级医院均与京津医院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20余家二级医院与京津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51家基层医疗机构可直接与北京阜外、北医三院等三甲医院知名专家进行在线实时会诊。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成果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