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迹
探寻人类留在土层的信息
——廊坊考古新发现
2017年6月霸州出土的宋辽古战道砖窑窑址。
2018年6月文安县出土的龙泉窑莲瓣纹盘。
“人们对考古越来越感兴趣,那么到底什么是考古?考古是不是挖宝?考古没有那么神秘,它是一门学问,是研究古代人类及他们建造的遗迹和遗物的历史情况的学问,是根据这些材料复原历史的学问。考古有自己学科的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7月7日,“书香廊坊”读书会历史文化沙龙2018年第五期如期在市图书馆举行,市文物管理处文物保护科科长杨光讲述廊坊考古发现。
洛阳铲怎样探下去?
考古工作有主动进行,也有抢救性发掘。“主动的工作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日常巡查,专题调查调研等;抢救性发掘是针对突发的考古发现进行的调查、勘探、发掘,如2016年那场大雨冲出来的霸州金代墓葬,考古工作者为避免文物遭到破坏,简化手续,直接进入现场进行发掘。这里提到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就是考古的前期工作程序。”杨光介绍。
考古调查要先查阅资料,对要去调查的地域文物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到现场进行实地踏查。“有一次我们在文安调查,在地表就看到有零星的夹蚌红陶器物残片,紧接着就发现在很浅的渠沟壁上暴露一个夹蚌红陶罐,这种罐子是战国时期的瓮棺,就是放置小孩尸体的。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很短,小孩子的死亡率非常高,他们就用两个夹蚌红陶罐合在一起当做葬具。”杨光说,这就是通过考古调查发现的。考古调查是考古工作的基础。
考古勘探是用大家熟悉的洛阳铲打探孔,通过观察带上来的土,来判断是否有遗迹,有哪种类型的遗迹,是什么时代的,考古勘探能准确判断遗迹现象。考古发掘是在考古勘探基础上进行的。勘探出遗迹范围之后,考古工作者依遗迹边界向外扩出一个范围进行布方,这就是所谓的探方发掘法。发掘遗迹从上到下逐层进行,越是上层,年代离我们越近,越向下年代越久远,每一层土壤中有不同时代的包含物,我们称之为文化层,文化层包含物是判断遗迹年代的重要信息。
发掘结束后,要进行整理出土遗物,分析、比较,完成资料的整理存档。在发掘的出土文物中,有些是残损的,考古工作者要进行文物修复、拍照、给文物做档案,内容很多,有器物描述、尺寸、重量,出土信息等,还有初步断代。
紧接着,专业的考古绘图,包括野外遗址墓葬平面、立面、剖面图,局部大样图,室内的器物绘图,最后写出报告。发掘报告反映整个发掘过程,而且不仅仅是描述发掘过程、遗址墓葬形制,最重要的是检测、分析、对比,一篇报告的完成就像写一本书,需要查阅大量考古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给出一个初步结论。
土层遗留下人类的哪些信息?
考古研究就是解释遗存的过程,判断遗存年代、遗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通过分析遗迹现象和出土器物,透物见人,了解那个年代的生存状态、饮食习惯、科技文化发展程度、地理环境等。考古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地层学和类型学。
考古地层学是一种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并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
地层堆积上层的为年代近的,越往下层年代越远,比如我们现在的地面是现代的,往下可能看到清代、明代、元代、宋代,依次类推。
考古类型学主要用来研究遗迹和遗物的形态变化过程,找出其先后演变规律,从而结合地层学判断年代,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分析其反映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精神活动等。大量用于研究陶器、瓷器等使用周期短、变化较明显的器物。考古类型学是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和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论。是受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又称标型学或者器物形态学。通过对考古遗存形态的排比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凡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并且延续了一定时间的考古遗存,都可以进行类型学研究。
“对古代人类文化遗存在结构、材料、功能、装饰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归类排比,获得它们在某些类型特征上的组合和发展演化关系,从而为研究其相对早晚关系以及社会文化等问题提供依据,就是类型学。”杨光说, 在发掘完每个遗址后,我们将出土器物与周边考古发现进行对比,归类,比如太子务发掘后,我们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太子务遗址与河南后岗遗址相似度很高,有很多相同或相近的文物,因此我们初步断定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化。
廊坊有何考古新发现?
一、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定居。廊坊这些年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从遥远的原始社会遗址到明清近现代都有,每个朝代都有。
原始农业时代,人们都会选择临近水源地聚居、生活、繁衍,从而形成许多原始文明遗址,是河流孕育了人类原始文明,因此在河流附近,我们发现了属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泃河流域有三河孟各庄遗址、刘白塔遗址。孟各庄遗址是泃河沿岸发现最早的史前遗址。1978年发掘,清理出半地穴房址2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孟各庄遗址年代距今7500-6500年。 孟各庄遗址的发掘,表明7500年前这里就有了原始村落,居民过着定居的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辅之以渔猎和采集;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孟各庄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泃河沿岸原始部落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刘白塔遗址位于三河市刘白塔村东,泃河西岸,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为80—100厘米。1991年10月对遗址进行考古试掘,面积45平方米。清理发现有灰坑遗迹,出土有:泥质灰陶、夹砂、夹蚌褐陶等器物残片,器形有罐、釜、盆、盂、鼎足等。泥质陶有红陶罐、灰陶红顶罐、碗、钵等。石器有磨制穿孔石斧、石铲、石磨盘、磨棒等。从刘白塔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情况看,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上为战国时代文化层。
北旺遗址位于永定河下游平原的广阳区北旺村东偏南,是目前渤海湾西岸平原地区发现的距现海岸线最近、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属于前仰韶时代筒形罐系统的北福地一期,称为北福地一期北旺类型。2007年5月13日至5月25日,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遗物出土于距现地表下约8.3米、厚3—48厘米的泥炭层中,有陶器残片、骨角器、石器三类,另有灼烧过的木柴和动物骨骼、鹿角、螺壳、蚌壳、朽木等。北旺遗址三个年代样本经碳十四测定,数据与北福地一期文化相近,距今8000—7000年之间,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北旺遗址是目前渤海湾西岸平原地区距现海岸最近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子牙河流域太子务遗址是廊坊南部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013年发掘。文安县太子务遗址出土的陶碗、钵、鼎、缸、圈足器、夹蚌陶盆等从器形、纹饰看,具有明显的后岗一期文化特征,为后岗一期器物;鬲、泥质灰陶罐、盆具有明显的后岗二期文化特征,为后岗二期器物。太子务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廊坊地区后岗一期、二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空白,丰富了冀中地区后岗一期、二期文化遗存。
廊坊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着较明确的地域特点,以永定河为分界线,北部更接近北方的特点,南部县发现的遗址更接近中原文化特点。到了夏商周时期,这种界线基本消失,有少部分保留了地方特色,廊坊市内各县遗迹所呈现的文化特征已经基本趋于一致。这是历史在演进过程中,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结果。
二、夏商周遗存多。廊坊范围内发现的夏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在潮白河流域的三河、大厂、香河三市县,共发现西小旺、大坨头、庆功台等遗址近20处;在大清河流域的文安、霸州两市县,发现霸州第一中学、文安县小王东村“坨子”等遗址近10处。
大坨头遗址位于大厂县大坨头村东。属于夏至早商时期文化。大坨头遗址住房为半地穴式,分单间和多开间两种,均有斜坡式门道,地面铺细砂。大坨头遗址起初称之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类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冀西北、京津唐地区发现的夏至早商时期的遗存中包涵有明显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特征。这个地区与燕山以北的辽西区夏家店下层文化有着明显区别,出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雪山类型”“大坨头类型”“药王庙类型”“壶流河类型”等。
2016年4月,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专业人员在霸州田各庄村北的龙江渠内清理发掘了五座战国时期瓮棺和四座汉代砖室墓,墓葬均遭到破坏。砖室墓出土器物有红陶盆、灰陶鼓腹罐、灰陶圜底罐、灰陶盆、弦纹灰陶罐及陶器残片等。6月13日,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专业人员赴霸州文物所,指导完成了田各庄村北战国及东汉墓群出土器物的修复工作。
三、边关古战道又发现了窑址。唐宋辽金元明清考古发现比起原始社会和青铜时代遗迹增加了很多。
2017年10月清理大龙华村船形唐墓。前室出土泥质灰陶罐两件、假圈足黄釉瓷碗一件、铜勺(残)一件;后室出土泥质红陶罐(残)一件。经初步分析,该墓为北朝至初唐时期墓葬,但双室结构较为少见,对研究河北地区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北京从辽代开始被定为“南京”,金代则明确为中都,开始大规模营建活动,北京逐渐成为北方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城市。自元代定都后,廊坊始为京畿之地,人口的大量繁衍和土地的广泛开发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稳步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元时期遗物遗迹不断发现,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研究。金元时期的文物遗迹遍布全市各地,通过考古调查发现的金元时期遗迹近50处,出土文物数百件。
近年来文安、霸州、香河发现了十多处窑址,这为我们研究宋辽边关古战道,以及这一时期和以后的建筑、墓葬等提供了实物依据。
2012年3月,固安大王村墓群发掘 :墓葬位于大王村西南约230米,南水北调廊涿干渠二标段施工渠内。
2014年12月廊坊供电公司线路工程施工中发现霸州任水村元墓,共6座。其中圆形单室砖墓3座,长方形砖圹墓3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