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文件草案征集意见
《关于实施旅游产业化战略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旅游产业化战略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冀字〔2016〕26号)。根据市领导批示精神,我委牵头起草了《中共廊坊市委、廊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旅游产业化战略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自2018年7月3日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希望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积极建言献策,意见和建议请以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于7月17日前反馈至廊坊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电子邮件:lfly2190190@126.com
邮寄地址:廊坊市爱民东道2号市旅游委办公室
联系电话:0316-2190891
中共廊坊市委
廊坊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旅游产业化战略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旅游产业化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旅游强市,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建设旅游强市,推进全域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旅游产业化战略,构建“区域协同、全域覆盖、城乡交融、全民共享”旅游发展大格局;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景区为载体,以新业态项目为核心,以战略投资者为支撑,扩大“京津乐道 绿色廊坊”品牌影响,推动旅游由事业向产业、由单一部门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统筹资源、形成合力,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00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对全市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0%以上,实现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旅游投资和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旅游项目投资累计完成600亿元。旅游业从业人数实现倍增,带动全市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市5A级景区达到1家,4A级景区达到10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超过1个,建成京津冀休闲度假区、养生养老区、生态体验区。着力增强旅游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使旅游业成为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动力产业,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强力引擎,消除贫困、扩大开放的重要途径。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以全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为统领,按照“一核两带八廊八坊”空间布局,加快旅游产业要素集聚,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做靓廊坊中心城区。围绕“强化商务休闲功能、加快生态绿地建设、加强城市公园建设、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完善体育运动设施”五项重点任务,努力把中心城区建成生态绿色之城、商务休闲之城,成为绿色廊坊的窗口。
抓好“两带”建设。一是抓好大运河-潮白河旅游休闲带建设。三河、大厂、香河围绕大运河-潮白河旅游休闲带,建设三河潮白河东岸休闲旅游区、大厂潮白河滨水休闲旅游带,香河蒋辛屯片区、刘宋万亩荷塘片区,加快推进中信国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在运河沿岸打造文化演艺、民俗体验、主题节庆等多业态复合型旅游产品,建成高品质的滨河休闲带。二是抓好永定河旅游休闲带建设。固安、永清、安次、广阳依托生态景观和永定河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培育采摘基地、休闲农庄、特色旅游小镇和民俗乡村等,建设固安永定河南风情游赏廊道,永清永定河故道乡愁体验区,安次、广阳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促进永定河旅游休闲带崛起。加快推进廊坊运河风情体验区(三河、大厂、香河)、廊坊永定河田园观光区(广阳、安次、永清、固安、廊坊开发区)和廊坊洼淀生活休闲区(霸州、文安、大城)三大旅游区建设。
打通八条风景廊道。抓好沿G102京抚线-G1N京秦高速、G509唐通线-G1京哈高速、廊涿线-G95首都环线高速、G112京环线-G18荣乌高速、津保南线和廊霸线-G3京台高速、G106京广线-G45大广高速、廊沧高速-廊泊线分布的八条风景廊道建设,实现与京津市场的无缝对接。
加快八个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建设燕郊-大厂文创、商务休闲、温泉康养旅游产业集聚区;三河东部生态旅游、创意农园旅游产业集聚区;香河购物休闲、影视文创、会议会展旅游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空港核心区空港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永清-安次南部创意农业、特色村镇旅游产业集聚区;固安-霸州西部田园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文安-胜芳洼淀古韵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大城特种商品旅游产业集聚区,全域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二)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启动我市特色旅游小镇、旅游名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创建工作,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廊坊特色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做足“旅游+”文章,发展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打造第什里风筝小镇、大城红木文化小镇、荷花小镇、威武屯骑行小镇、别古庄核雕小镇等五个示范性的特色小镇,培育南汉宫廷忆述小镇、胜芳北方水乡古镇、林城温泉小镇、葫芦艺术小镇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创建一批国家3A级以上景区。
创建一批旅游特色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庆功台村、土楼胜利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培育和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
建设一批旅游农业园区。加快推进大厂热代万果园,香河东方千年古葡萄庄园,广阳长征现代农业创意产业园,永清新苑阳光产业园、恒都美业现代农业科技产业观光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农事体验、田园风光、农品采摘、文化体验等类型多样的旅游农业园区。
创建一批高品质的景区(点)。加快“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文安鲁能生态园、北京新机场国际购物城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进高品质景区创A工作,到2020年,培育10家以上质量过硬、满足境内外游客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旅游景区,重点将中信国安第一城打造成为影响力大、带动效应好、综合发展能力强的标杆性龙头景区。
推进“旅游+会展”。依托中心城区和北三县会展、会议设施和承接国家级、省级会议展览活动的优势,积极推动旅游业和会展业融合发展,打造国内会展旅游名城。
推进“旅游+文化”。依托“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大厂影视文化小镇、大城红木文化产业新城等大型文化项目,打造文化旅游体验产品。依托第一城京津冀中华大庙会、第什里风筝节、香河荷花节、大城红木大集等,打造品牌节庆活动。将影视文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俗、乡土风情融入文化旅游活动之中,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旅游文化演艺推进计划,打造廊坊特色节庆活动品牌,鼓励4A级以上景区策划推出常态化的旅游文娱演艺精品。
推进“旅游+农业”。依托无公害果蔬花木种植基地、高标准设施农业,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教育、科普等综合功能,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会展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农业和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
推进“旅游+工业”。支持三河汇福粮油,大厂味全食品、京锐景泰蓝和永清燕南春酒业、伟派核雕等企业开发多种形式的工业旅游产品,塑造一批全省知名的工业旅游品牌。鼓励旅游房车、景区索道、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
推进“旅游+体育”。依托固安永定河自行车公园、华厦幸福基业足球场等高标准体育设施和竞技场所,积极引进和举办更多如足球、骑行竞技、风筝、垂钓、棋类、徒步定向越野、汽车漂移等大型专业赛事,发展以职业比赛、休闲健身、拓展训练等为主的体育旅游。
推进“旅游+航空”。大力开发以通用航空、低空飞行为主的航空旅游产品,推进三河、香河、安次通用机场建设发展。发展航空小镇、航空展馆、航空驾校、航空俱乐部等业态,开展飞行学习培训、航空工业观光、航空知识科普、航空节庆等活动,培育航空旅游综合体。
推进“旅游+科技”。依托三河“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香河机器人小镇、第一城影视特效基地等高科技项目,大力发展科普旅游。
推进“旅游+康养”。依托霸州茗汤、日月潭、固安华御、大厂京东第一温泉等温泉养生项目、来康郡温泉康养小镇、香河大爱城、燕达国际健康城、新绎七修酒店等高端设施,发展以高端医疗、特色医疗和康体养生为核心的健康休闲产业,打造京津居民康养休闲首选地。
推进“旅游+购物”。大力扶持旅游商品品牌建设,提高旅游商品创意设计水平,推出高附加值、具有浓郁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或土特产品,塑造“购在廊坊”系列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加大对文化创意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开展优秀旅游商品选评。打造香河家具城、大城红木城等特色购物旅游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境外旅客离境退税商店。
(三)着力提升廊坊旅游形象传播力。打响“京津乐道 绿色廊坊”主题形象品牌,形成以全市旅游品牌为龙头、三大特色主题旅游区品牌为支撑、企业旅游品牌为基础的旅游品牌体系。
实施统筹营销。把旅游宣传纳入全市外宣工作计划,整合宣传、旅游、外事、文化、商务等部门和有关企业的宣传资源,建立旅游联合宣传机制;依托河北运河旅游联盟、“通武廊”旅游联盟及廊坊三大特色主题旅游区联盟,设计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实现联动营销,形成产品互补、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平台共建的合作共赢局面。
实施品牌营销。打响廊坊运河风情体验区、廊坊永定河田园观光区、廊坊洼淀生活休闲区“三大特色主题旅游区”品牌,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开发更富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积极申报,努力将我市旅游产品纳入全省重点品牌旅游产品,乃至“中国十大国际旅游精品线路”。
实施精准营销。支持市内旅游企业在重点客源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河北国民旅游休闲优惠季活动,扩大京津冀自驾车旅游护照、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发行范围及数量,推动实行旅游同城化优惠措施;积极争取全省“精品线路设计推广奖”和“旅游营销创新奖”,对旅游企业策划推出的旅游热门线路和特色新产品给予奖励支持。
实施智慧营销。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手机APP、影视植入等新媒体、新技术,发挥其“短、平、快”传播优势和形式丰富、互动性强、覆盖率高的优点,形成全方位、多平台、立体化的宣传推介格局。
(四)做大做强做优一批旅游企业。针对我市旅游企业“小、弱、散、差”问题,重点实施“三个一批”工程。
引导做大一批骨干旅游企业。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海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落户我市,推动实现与市内旅游企业联营重组,做优10家区域性骨干旅游企业。大力引进国际品牌酒店和国际知名度假酒店,推动我省旅游业向高端化、国际化迈进。
转型发展一批以旅游为新经营领域的企业集团,针对华夏、荣盛、新奥等本地大企业集团转型之机,推进实现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3家成功转型的旅游龙头企业。
扶持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的旅游企业。推动实现网络化、连锁化经营,做精100家特色化旅游企业品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和引导,发挥金融杠杆作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投入格局。
(五)精准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落实国家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扶持有条件的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实行景村共建。围绕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推广“景区管委会+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协会、村支两委)+农户”、“乡村+旅行社(营销网络公司)”、“股份合作制”、“金融机构+旅游集团+农户”等多元合作经营模式,拓宽社会参与渠道,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依托企业、社会团体、院校、科研机构等,通过“引智、引资、引才”,提升乡村旅游开发、营销、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各地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以合作社、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宅合作社试点工作,引导农民将闲置房屋资产整合利用,吸引多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共同开发,发展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满足京津冀旅游市场需求。
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编制市、县两级乡村旅游规划,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要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对发展条件较好的村街,也要编制专项旅游发展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以此为牵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等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一批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民俗文化、养生养老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围绕国家“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推广计划”,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培育1个省级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区、10家3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或度假区,每年抓好10个省级旅游精品示范村建设。深入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对保存良好村落风貌和生态环境的乡村,积极培育乡村文创基地、乡村驿站、特色旅游小镇、第二居所等新业态。充分发挥旅游院校和行业协会的优势,加强乡村旅游培训,举办各类服务技能比赛,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开发土特旅游商品。加大土特旅游商品的研发力度,重点开发渔具、乐器、特色食品、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突出廊坊特色。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面向自驾车游客包装开发原生态农副土特产品,培育品牌化、系列化旅游商品。深化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特色商品销售渠道。
发展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各县(市、区)要出台相关政策,推进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建设,力争2018年创建一个国家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市引进1000名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专业技术人才等创客创新创业,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景区连接线、县乡旅游道路、旅游风景道与绿道的建设、衔接与升级,加快乡村旅游点内部道路系统及道路景观化建设,配套建设道路沿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功能完备的乡村旅游交通网络。加快乡村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文化广场和旅游标识标牌等“七小工程”建设,优化乡村旅游服务环境。
(六)健全完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积极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廊”工程、北京新机场配套交通路网及京秦、津石、唐廊高速等廊坊域内的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内外交通网络。加快旅游线路的全域串联,打通主干道与各景区之间的断头路,全市4A级旅游景区要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全覆盖,全面提升旅游通达能力。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风景道、骑行道、步游道,重点建设百亩梨园、千亩油葵、万亩荷塘等精品风景廊道,旅游部门要引导和支持沿途观景平台、特色驿站、旅游停车场、生态厕所、汽车营地等服务设施建设。
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网络。实施旅游服务设施“倍增计划”和“品质工程”,加快构建旅游咨询集散服务体系。到2020年,廊坊市区至少要建成1处综合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每个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至少建成1处游客集散分中心。协调推进京台、廊沧等高速公路服务区拓展旅游功能。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到2020年,全市新建、改建、扩建旅游厕所300座,确保旅游景区、旅游通道沿线、交通集散点、休闲步行区、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厕所全部达到A级以上质量等级标准。大力实施城乡环境提升工程,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为重点,开展城镇、乡村环境整治和道路沿线旅游环境整治行动,在城市出入口、车站和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游客主要集散区域等建设一批无障碍旅游设施,规范完善旅游标识和服务指引标志等旅游公共标识系统,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道路指示标牌达到全覆盖。
构建完善的智慧旅游互联网络。加快建设市、县两级旅游大数据中心,搭建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营销、智慧旅游服务等平台。“十三五”期间,所有旅游景区要设置游客统计装置,实现客流统计功能。开展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服务商的示范试点工作,力争到2020年,我市建成智慧旅游城市和10个智慧旅游景区。4A级景区要完成与省旅游云数据对接。持续开发“廊坊旅游”微信公众号,提供旅游信息、方便旅游管理和开展旅游营销。推进旅游与公安、交通运输、商务、环境保护、气象等部门数据共享,推动旅游公共信息数据向社会开放。加强旅游应急平台建设,对主要景区重点部位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各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实时反馈、及时反应和科学指挥。培育“互联网+旅游”领军企业,鼓励与在线OTA旅游企业合作,探索引进有实力的在线旅游服务商落地廊坊,加快构建廊坊智慧旅游互联网,形成与大众旅游市场相适应的全域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构建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出台促进自驾车房车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区域旅游交通格局和重点景区(点)的分布,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建设10家以上高标准自驾车房车营地,配套建设自驾车旅游租赁服务中心、自驾车旅游服务站点,提供汽车租赁、信息咨询、线路地图、道路信息系统、车辆救援、汽车加油、汽车保养与维护及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健身等综合服务。对符合国家标准与要求的旅居挂车依法办理登记业务,并允许小型载客汽车牵引的旅居挂车通行高速公路。旅游交通标识、营地标识等纳入公共交通标识体系,统一规划建设。
(七)建设文明规范的旅游市场。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旅游投诉体系、旅游安全和应急处置保障体系。
创新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各县(市、区)要制定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责任清单,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城镇综合治理范畴,提高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效能。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制,建立旅游市场秩序综合评价制度和旅游行业诚信“红黑名单”制度,构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系。推进导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市场主导、执业灵活、服务规范、社会监督的导游管理新体制。
扎实开展旅游环境整治行动。制定实施《全市旅游环境“三项整治”指导意见》,以县(市、区)党委、政府为主体,大力开展城镇环境整治、乡村环境整治和道路沿线旅游环境整治行动。在开展旅游环境整治行动基础上,严格评定标准,实行奖补政策,积极争创全省旅游特色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
实施旅游服务标准化工程。全面执行国家及行业旅游服务标准,完善旅游地方标准体系,鼓励旅游企业制定个性化管理服务标准。全面清理涉及旅游的审批事项,消除投资壁垒,推行旅游投资“一站式”受理、“全流程”服务。严格实行旅行社、A级景区、星级饭店、导游员动态管理制度,通过行业标准引领规范,推进精细化管理,鼓励旅游企业争创省级服务质量奖。
实施旅游安全保障工程。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健全假日旅游和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立旅游安全风险提示、高风险旅游保障和流量管理制度,构建省、市、县和企业联动旅游救援体系。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不断提高旅游市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实施文明旅游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完善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建立导游和领队全程文明旅游宣传引导责任制,落实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开展“文明旅游随手拍”活动,引导游客增强文明旅游意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适应旅游产业综合性特征的管理体制机制,各县(市、区)要成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强化对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统筹促进、资源整合、发展协调和服务监管等职能。建立完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平台机制,市和重点旅游县(市、区)要结合重点片区打造,每年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健全竞争激励、投入保障和督导推进等工作制度,每届大会出台支持承办地加快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着力推动重点片区旅游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改革旅游产业发展评价体系,在市和重点旅游县(市、区)建立完善旅游统计核算工作体系和数据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年度旅游业增加值等测算研究。
(二)加大各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转变财政投入和支持方式,发挥现有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我市旅游业发展。以国家实施旅游投资三年滚动计划为契机,推荐一批廊坊旅游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旅游投资项目库,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各种社会资本发起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形成旅游产业多元投资和经营格局。依托省己建立的投融资平台,采取专场对接会等多种形式,建好银企对接机制,使优质的旅游项目建设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为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的保障。市和重点旅游县(市、区)抓紧组建成立旅游投融资平台公司,支持各地创新设立“旅游银行”。
(三)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相关保障政策。强化重点项目保障政策,力争每年1个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库进行扶持。推进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对创建国家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予以适当补助。以中信国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项目为示范引领,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和运营旅游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积极引导和推动国有资本进入旅游领域。积极引导华夏、荣盛、新奥等本地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旅游项目,打造廊坊旅游新亮点。开展为旅游企业融资、旅游企业股权交易等服务。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挂牌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发展旅游产业,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引导撬动更多社会优势资源和要素投入廊坊旅游开发建设。加大旅游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土地部门对列入国家、省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旅游项目中,对永久性设施建设用地的,依法按建设用地管理;对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确无法避开耕地的,不得破坏耕作层,按现用途管理。在符合城乡规划前提下,企业将旧厂房、仓库改造成旅游休闲场所的,可实行在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
(四)全面实施“人才强旅”战略。建立健全与旅游强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和培训机制,重点统筹旅游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旅游研究规划、旅游专业技术、导游服务和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廊坊旅游智库。实施旅游培训计划,开展旅游行业全员学习培训,开设“旅游大讲堂”,对全市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行专业辅导和系统培训。实施好全省“千名旅游英才计划”面向重点院校(研究机构)遴选资助旅游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和研究团队,支持开展课题研究、产业创新、行业实践服务或教学开发等项目;支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企业高管、旅游规划、旅游金融、区域营销等紧缺高级人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整合大专院校教育资源,支持办好新业态开发、景区与酒店管理、导游服务等旅游特色专业。实施先进典型带动计划,积极参加全省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组织开展全市导游员技能大赛,评定选拔一批“星级导游员”,支持高等级星级酒店加入国际金钥匙组织,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争创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放在重要位置,定期研究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各级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本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