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文件草案征集意见

廊坊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关于征求《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意见的公告

2017年12月13日 来源: 廊坊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作者: 字体: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决策部署,河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的意见》(冀政发〔2017〕13号)。为贯彻落实省政府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

现将《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希望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积极建言献策,意见和建议请以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于12月27日前反馈至廊坊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电子邮箱:lywzcghk@163.com;

邮寄地址:廊坊市爱民东道2号 廊坊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信封上注明“全域旅游反馈意见”字样);

联系电话:0316—2190892。

附件:《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的意见》和《廊坊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我市全域旅游发展,将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全域旅游发展要求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打造“京津冀休闲目的地”总体定位,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依托旅发大会平台,大力推进旅游综合改革,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强化旅游综合营销,构建“全景打造、全时供给、全业融合、全民共享”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廊坊市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2020年,实现年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5%,其中,过夜游客占游客总量60%以上;全市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5万;休闲度假产品在整个旅游产品结构中的比重达到70%以上,游客人均消费额度比2015年增长30%以上,旅游业总收入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总收入相对于GDP比重达到9%。

二、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根据《廊坊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按照“突破点、贯穿线、整合面”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将廊坊旅游空间格局优化为“一核两带八廊八坊”,构建起由景观“廊”串联产业“坊”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一)“一核”,即:廊坊中心城区。围绕“强化商务休闲功能、加快生态绿地建设、加强城市公园建设、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完善体育运动设施”五项重点任务,努力把中心城区建成生态绿色之城、商务休闲之城,成为绿色廊坊的窗口。

(二)“两带”,即:大运河-潮白河旅游休闲带和永定河旅游休闲带。三河、大厂、香河围绕大运河-潮白河旅游休闲带,建设三河潮白河东岸休闲旅游区、大厂潮白河滨水休闲旅游带,香河蒋辛屯片区、刘宋万亩荷塘片区,加快推进中信国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在运河沿岸打造文化演艺、民俗体验、特色小镇、主题节庆等多业态复合型旅游产品,建成高品质的滨河休闲带。固安、永清、安次、广阳依托生态景观和永定河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培育采摘基地、休闲农庄、特色小镇和民俗乡村等,建设固安永定河南风情游赏廊道,永清永定河故道乡愁体验区,安次、广阳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促永定河旅游休闲带崛起。

(三)“八廊”,即:沿G102—京秦高速、S218-G509-京哈高速、廊涿高速-京台高速、G112—荣乌高速、S336-津石高速及沿S222、廊沧高速和G106分布的八条廊道。它既是通往京津等外部城市与廊坊各旅游产业集聚区的交通轴,也是廊坊旅游发展的产业轴。通过“八廊”的建设,实现与京津市场的无缝对接。

(四)“八坊”,即:八个旅游产业集聚区。燕郊-大厂文创、商务休闲、温泉康养旅游产业集聚区;三河东部生态旅游、创意农园旅游产业集聚区;香河购物休闲、影视文创、会议会展旅游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空港核心区空港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永清-安次南部创意农业、特色村镇旅游产业集聚区;固安-霸州西部田园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文安-胜芳洼淀古韵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大城特种商品旅游产业集聚区。

综合我市“一核两带八廊八坊”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加快产业要素集聚,加快推进廊坊运河风情体验区(三河、大厂、香河)、廊坊永定河田园观光区(广阳、安次、永清、固安、廊坊开发区)和廊坊洼淀生活休闲区(霸州、文安、大城)三大旅游区建设,构建特色化、多元化的旅游品牌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供给

(一)创建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全面启动我市特色小镇、旅游名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创建工作,加快建设一批具廊坊特色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建成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1.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打造第什里风筝小镇、大城红木文化小镇、荷花小镇、威武屯骑行小镇、别古庄核雕小镇等五个示范性的特色小镇,培育南汉宫廷艺术小镇、胜芳北方水乡古镇、林城温泉小镇、葫芦艺术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创建一批国家3A级以上景区。

2.创建一批旅游特色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庆功台村、土楼胜利村等省、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培育和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

3.建设一批旅游农业园区。加快推进大厂热代万果园、香河东方千年古葡萄庄园、广阳长征现代农业创意产业园,永清新苑阳光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农事体验、田园风光、农品采摘、文化体验等类型多样的旅游农业园区。

4.创建一批高品质的景区(点)。加快“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文安鲁能生态园、北京新机场国际购物城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进高品质景区创A工作,每个县(市、区)每年创成2个以上国家A级景区,创建省、市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以上,尽快启动中信国安第一城5A景区创建工作,打造一批标杆景区。到2020年,力争建成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0个,A级以上景区50个。推进景村共建,提升景区对周边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力。

(二)发展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做足“旅游+”文章,发展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1.旅游+商贸会展。依托中心城区和北三县会展、会议设施,实现旅游+会展+会议。依托香河家具城、大厂红木城等龙头旅游商品企业,实现旅游+购物。

2.“旅游+文化”。依托“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大厂影视文化小镇、大城红木文化产业新城等大型文化项目,打造文化旅游体验产品。依托第一城京津冀中华大庙会、第什里风筝节、香河荷花节、大城红木大集等,打造品牌节庆活动。将影视文创、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俗、乡土风情融入文化旅游活动之中,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3.“旅游+农业”。依托无公害果蔬花木种植基地、高标准设施农业,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教育、科普等综合功能,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会展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农业和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

4.“旅游+体育”。依托固安永定河自行车公园、华厦幸福基业足球场等高标准体育设施和竞技场所,积极引进和举办更多如足球、骑行竞技、风筝、垂钓、棋类、徒步定向越野、汽车漂移等大型专业赛事,发展以职业比赛、休闲健身、拓展训练等为主的体育旅游。

5.“旅游+科技”。依托三河“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大厂机器人小镇、第一城影视特效基地等高科技项目,大力发展科普旅游。

6.“旅游+康养”。依托霸州茗汤、日月潭、固安华御、大厂京东第一温泉等温泉养生项目、来康郡温泉康养小镇、燕达国际健康城、新绎七修酒店等高端设施,打造以高端医疗、特色医疗和康体养生为核心的健康休闲产业。

(三)优化旅游产业要素供给。深挖资源,优化旅游产业要素供给。

1.打造特色餐饮品牌。扩大香河肉饼、大厂清真美食、八大碗等廊坊优势品牌的影响力,建设特色餐饮街区、美食区、农家乐等,每年至少创建5家以上家金牌农家乐。到2020年,全市精品农家乐要达到50家,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条以上、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特色街区。

2.发展多样化旅游住宿设施。着力发展多样化旅游住宿体系,推动高端酒店品牌化、度假酒店主题化、经济酒店连锁化、乡村酒店标准化、主题酒店服务个性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民宿和乡村客栈,各县(市、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至少建成5家以上,培育乡村旅游品牌。

3.开发主客共享休闲娱乐产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空港核心区、北三县城市休闲娱乐业,重点建设一批能够满足市民日常需求和游客娱乐需求的大众休闲场所和文化娱乐项目。

4.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加大旅游商品的研发力度,重点开发家具、渔具、乐器、特色食品、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突出廊坊特色。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面向自驾车游客包装开发原生态农副土特产品,培育品牌化、系列化旅游商品。

5.发展乡村旅游创客基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两届廊坊市乡村旅游创客大赛的成果,2018年力争创建一个国家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出台相关政策,引进1000名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专业技术人才等创客创新创业,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四、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一)构建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积极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廊”工程、北京新机场配套交通路网及京秦、津石、唐廊高速等廊坊域内的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内外交通网络。加快旅游线路的全域串联,打通主干道与各景区之间的断头路,全市4A级旅游景区要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全覆盖,全面提升旅游通达能力。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风景道、骑行道、步游道,重点建设百亩梨园、千亩油葵、万亩荷塘等精品风景廊道,旅游部门要引导和支持沿途观景平台、特色驿站、旅游停车场、生态厕所、汽车营地等服务设施建设。

(二)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网络。加快构建旅游咨询集散服务体系。到2020年,廊坊市区至少要建成1处综合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每个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至少建成1处游客集散分中心。协调推进京台、廊沧、廊涿等高速公路服务区拓展旅游功能。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到2020年,全市新建、改建、扩建旅游厕所200座,确保旅游景区、旅游通道沿线、交通集散点、休闲步行区、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厕所全部达到A级以上质量等级标准。大力实施城乡环境提升工程,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为重点,开展城镇、乡村环境整治和道路沿线旅游环境整治行动,在城市出入口、车站和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游客主要集散区域等建设一批无障碍旅游设施,规范完善旅游标识和服务指引标志等旅游公共标识系统,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道路指示标牌达到全覆盖。

(三)构建完善的智慧旅游互联网络。加快建设市、县两级旅游大数据中心,搭建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营销、智慧旅游服务等平台。“十三五”期间,所有旅游景区要设置游客统计装置,实现客流统计功能。开展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服务商的示范试点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10个智慧旅游景区。4A级景区要完成与省旅游云数据对接。持续开发“廊坊旅游”微信公众号,提供旅游信息、方便旅游管理和开展旅游营销。培育“互联网+旅游”领军企业,鼓励与在线OTA旅游企业合作,探索引进有实力的在线旅游服务商落地廊坊,加快构建廊坊智慧旅游互联网,形成与大众旅游市场相适应的全域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四)构建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结合区域旅游交通格局和重点景区(点)的分布,打造一批高标准的自驾车旅居车营地,配套建设自驾车旅游租赁服务中心、自驾车旅游服务站点,提供汽车租赁、信息咨询、线路地图、道路信息系统、车辆救援、汽车加油、汽车保养与维护及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健身等综合服务。对符合国家标准与要求的旅居挂车依法办理登记业务,并允许小型载客汽车牵引的旅居挂车通行高速公路。旅游交通标识、营地标识等纳入公共交通标识体系,统一规划建设。

五、打造全域旅游品牌形象

(一)构建全域旅游品牌体系。按照“1+1+4+N”的模式,持续建设全域旅游品牌体系。

1.明确一个定位。把廊坊旅游定位于“京津冀休闲目的地”,打造成京津冀游客心目中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

2.强化一个品牌形象。扩大旅游品牌形象推广成果,把“京津乐道、绿色廊坊”品牌形象传播到更广阔的市场。

3.重点推出四个品牌。根据廊坊市主题旅游产品和市场需求,重点推出乡村休闲、影视文创、温泉养生和骑行竞技四大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形成品牌。

4.建设N个重点小镇。建设若干旅游特色小镇。

(二)创新全域旅游营销模式。

1.整合宣传、统战、旅游、外事、文化、商务等部门及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宣传资源,建立全域旅游联合宣传机制。

2.充运用公共关系、电视广告、旅游杂志、新闻报纸、户外平面广告等传统手段营销推广。

3.充分利用网站和微博、微信平台、电商平台等互联网新媒体开展互动式、体验型旅游宣传。

4.利用大型事件活动的举办,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结合媒体报道造势,进行集中宣传。

5.推进旅游宣传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场等,扩大旅游宣传的受众群体。

6.发挥“京杭大运河”河北旅游营销联盟、“通武廊”旅游联盟及廊坊运河风情体验区、廊坊永定河田园观光区和廊坊洼淀生活休闲区三大旅游联盟,设计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实现联动营销。

(三)大力实施全民营销。构建由政府、公共机构、企业和个人组成的全民营销体系,发展全民营销。借助微博、微信客户端,充分发挥自媒体作用,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传播,达到全民营销的目的。

六、建立健全全域旅游治理机制

(一)推动旅游管理机制改革。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市、区)要加强全域旅游管理,推进县级旅游委的设置工作,明确机构和人员。其余县(市、区)也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要率先组建旅游数据平台,研究建立能够全面反映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贡献的全域旅游统计核算体系。

(二)研究推进“多规合一”。以编制《廊坊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载体,实行与社会经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相关规划“多规合一”。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市、区),要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形成包含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重大项目设计规划等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全域旅游规划体系。

(三)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构建市、县两级多部门横向联合的旅游综合治理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行为。运用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12345政府服务热线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手段,建立高效便捷的旅游投诉受理机制。实施旅游市场治理督办、旅游市场秩序综合评价、服务等级退出和旅游目的地警示四项制度,推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旅游宣传活动,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培育涉及旅游的各类行业协会,强化监管和帮助指导,增强旅游行业自律管理能力。

(四)推进旅游标准化管理。把质量标准贯彻到全域旅游发展全过程,编制市级《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覆盖旅游产品、旅游业态、旅游公共服务等内容的旅游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各类旅游标准化试点,鼓励旅游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打造一批精品示范项目。严格实行旅行社、A级景区、星级饭店、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导游员等级标准动态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旅游标准化管理运行机制,强化旅游标准化工作组织保障。

(五)创新旅游监督评估机制。制定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以专业化、科学化方法为指引,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对景区和申报评级的景区开展游客满意度测评,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开展联查联控,进一步强化旅游、公安、交通运输、安全监管、质监、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等对全域旅游安全监管责任,强化对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和旅游用车、旅游节庆活动等重点领域及环节的监督。完善《廊坊市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景区最大承载量警示、出游安全风险提示制度。引入安全评估专业公司,组织全行业运营安全风险评估,并开展旅游安全专项整治,加强旅游安全风险管控。健全政府求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救援体系,全面推动安全旅游目的地建设。

七、构建全域旅游政策保障体系

(一)完善旅游发展大会平台机制。每年举办一次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集中打造一批新产业,推动承办地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统筹推进大会各项工作,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和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从政策、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对承办地给予支持和帮助。把旅游工作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列入各部门、县(市、区)以及乡镇、街道办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之一,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的落实。

(二)推进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对创建国家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予以适当补助。以中信国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项目为示范引领,积极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模式的实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积极引导和推动国有资本进入旅游领域。积极引导华夏、荣盛、新奥等本地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旅游项目,打造廊坊旅游新亮点。开展为旅游企业融资、旅游企业股权交易等服务。积极推动旅游龙头企业挂牌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发展旅游产业,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引导撬动更多社会优势资源和要素投入廊坊旅游开发建设。

(三)加大旅游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土地部门对列入国家、省重点旅游建设项目,要优先安排用地。旅游项目中,对永久性设施建设用地的,依法按建设用地管理;对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在符合城乡规划前提下,企业将旧厂房、仓库改造成旅游休闲场所的,可实行在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事部门要积极引进旅游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及高端旅游策划、经营管理人才。旅游部门要设立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廊坊旅游市场开发、城市形象包装宣传、重点项目开发建设等进行研究、策划,提出可行性方案。教育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开展旅游发展课题研究,鼓励校企合作加强旅游创意产品研发。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修养。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