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
李振达:在生活磨难中撑起整个家
有人说,李振达的生活就像每晚八点档的电视连续剧。儿子是先天性盲人,儿媳妇是精神病患者,唯一的孙子由自己抚养成人,老伴儿10年前就去世了,父母年岁已大,一个刚做完手术,一个总犯糊涂……在永清县刘街乡小五间房村,40多年来,李振达遇到的家庭变故比电视剧里的情节还要复杂。这些故事听上去有些离奇,但却真实发生在这个普通的农家里。
人生百味,李振达尝尽了苦辣咸酸。面对沉重的负担,他没有抱怨,而是把生活过成了另外一个样子。多年来,这位“坚强大叔”对家人不离不弃,努力培养孙子成人,尽心照顾父母,他用微笑面对人生。
近日,记者来到李振达家,倾听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儿子出生,原本欣喜的他却满面愁云
采访当天,记者走在小五间房村的街道上,向几位村民打听起李振达家的位置。在一位小伙子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一位皮肤黝黑、面容沧桑的老人,正在一处民房外招手,他就是李振达。
李振达和共和国同龄,他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由于家庭贫困,作为长子,他只读了几年书,就辍学在家务农。22岁时,他和妻子结婚,妻子连生了两个女儿。那时农村人思想守旧,他一直想要儿子。不久,妻子生下了儿子李鑫。
“孩子一出生,护士说是儿子,我高兴坏了,但紧接着,护士又说,孩子有残,我一下子懵了。我弟弟脑子不太机灵,我总担心儿子会受家族遗传影响,没想到,儿子的眼睛有残疾。”李振达回忆说,在儿子微张的眼睑里,原本欣喜的他看到了失去焦点的瞳孔,心疼不已,“从他出生的那天起,我就知道,这辈子,我要拿出更多的精力照顾他。”
李鑫之后,李振达又有了一个女儿。那时,正赶上计划生育初期,他在刘街乡面粉厂工作。为响应政策,他辞去工作,回乡务农,生活更加艰辛。
背负着一家老小的担子,李振达还不忘带儿子去看病。那些年,父子俩去了多家医院,但得到的是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缺损等诊断,无法医治。儿子14岁时,李振达看到电视上介绍北京同仁医院有个眼科专家,医术高超。于是,他打了几个月的短工,挣了2000元钱,带着儿子来到北京。在北京,父子俩等了半个月,等到的是跟之前医院一样的答复。
眼睛的残缺让李鑫在成长中总是遇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困难。上学时,老师把他安排到离黑板最近的地方,他还是看不清楚;看书时,需要趴在桌子上才能看到;考试时,总要麻烦同桌念黑板上的题。在陌生的地方,尽管拄着盲杖走路,他也经常碰伤。因为与众不同,有的孩子会取笑他。这时,李振达总会陪在儿子身边安慰他、鼓励他。
■家庭打击接踵而来,他难有片刻宁静
李鑫成年后,又有一个问题摆在李振达面前,那就是娶媳妇。“我儿子一只眼睛看不见,一只眼睛视力微弱,哪个健康的姑娘愿意嫁他?”李振达说。后来,有人把刚刚离婚的小敏介绍李鑫。小敏身体没有残疾,就是精神状态不太好。李鑫与女方见面后比较满意,这令李振达很欣慰。2005年,李鑫与小敏结婚了。2006年10月,李振达的孙子洋洋出生了。
儿子成家了,还生了一个虎头虎脑、身体健康的孩子,李振达觉得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人生终于迎来了转机。但是李振达的老伴儿突发脑血栓,住了半个月院也不见好转,出院后几个月又复发了,不仅失去了自理能力,连吞咽能力也没有了。2007年3月,他的老伴儿撒手人寰。
李振达刚忍着痛苦送走了老伴儿,他的儿媳妇小敏又出现了异常。她生完孩子不久,性格变得阴晴不定,总是与大姑子、小姑子闹矛盾,一家人似乎永远有解不开的疙瘩。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她是在耍性子,并没有在意。李振达的老伴儿去世后,小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在家庭关系中,公公与儿媳妇是不好相处的。老伴儿去世后,我只能由着小敏的脾气来。说实话,我待她比亲闺女还好,没想到,最后,一家人的关系越来越差。”李振达说,有一次,他准备出去串门,小敏找他吵架,还把铝壶扔到他头上,致使他的头缝了9针。小敏还一气之下,烧了家里的房产证、土地承包证、户口本。2009年后,小敏的性格越来越暴戾,甚少照顾孩子,对长辈不尽孝道,与家人形同陌路。有一年中秋节,她又发起脾气,把房间里的东西全砸了。李振达赶紧把她送到了霸州市中医医院。经检查,小敏患有精神分裂症,需住院治疗。然而,出院后,小敏的病情依然反复无常。今年1月份,她第6次被家人送进了医院。
李振达还说,儿子和儿媳妇曾闹过离婚,打过官司,后来他们撤诉了。如今,虽然小敏不认这个家了,但他们还认小敏,既然是一家人,他们就得照顾她。
■拉扯孙子长大 他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爱
“老伴儿去世前一直不闭眼,她肯定想孙子,我就把洋洋抱过去,让她摸摸孩子的小手。不久,老伴儿就咽气了。”李振达说,那天,看着视力微弱的儿子、随时会发病的儿媳妇及年幼的孙子,他感到手足无措。
见此,李振达主动承担起照顾孙子的责任,喂饭、洗衣服、哄他睡觉、教他学说话、领他走路……李振达无微不至地抚养洋洋长大,给了他全部的爱。洋洋感冒发烧了,他比谁都着急,洋洋会叫“爷爷”了,他比吃了蜜还甜。洋洋喜欢玩具枪,他总会省下钱来买给他。
洋洋与李振达的关系非常好。从四五岁起,他就跟着爷爷早起散步,爷孙俩一边走一边背唐诗。这一幕成了村里人清晨经常看到的场景,也是李振达最怀念的时光。洋洋上学后,为了提高他的成绩,李振达还带着他去外地上了一年学。那时,他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孙子的饮食起居,放学后再给他辅导功课。然而,李振达只上过三四年学,很多题都不会,于是,他拿着孩子的习题去请教一起打工的年轻人,等自己学会了再教给孙子。
如今,12岁的洋洋在霸州市一家私立学校读书,一边学文化一边习武,每隔一段时间回家一次,家人也经常去学校看望他。他一直惦记着妈妈的病情,毕竟母子连心。
■父母年迈多病 他辞去工作尽心照顾
“我出去一趟。”采访中,一位瘦弱的老人从屋里出来,颤颤巍巍地往门口走。
“妈,还没吃药呢!”李振达和二女儿赶紧拦住老人,哄着扶到了屋里炕上。
“这是我妈,今年88岁了,她有点糊涂,我们只能这样哄她。”李振达无奈地说。
李振达今年69岁了,父母依然健在,对他来说,这是幸福更是重担。他向记者介绍,母亲虽然身体硬朗,但很瘦弱,一直缺钾。父亲今年86岁了,身体一直不错,但今年3月,老人得了胆囊炎,做了手术。为了照顾父亲,一直在外地打工的他只好辞了工作回家,“我在一个厂子看门,一个月挣1000多元。回家前,老板准备带我去新疆干活,每月有5000元工资,我没答应。我要是走了,父母谁来照顾?给10000元我也不能去。”
父亲住院的半个多月时间,是李振达最辛苦的时候。他是照顾父亲的主力,每天都要喂饭、擦洗、端屎、端尿。快古稀之年的他整天连轴转,结果累出了病。家人叫他回家休息,回家第一宿,李振达还是放心不下,第二天,他又回到了医院。
如今,老两口的气色越来越好,但李振达的身体却不如从前,血压总是不稳定,高压能达到220毫米汞柱,可他从不住院,只吃药维持着。
■不在意生活的苦难 永远保持乐观坚强的心
采访中,记者发现,李振达家的客厅里有很多葫芦和椴木板,上面烙了很多花鸟鱼虫,十分精致。他说,40多年来,家庭的诸多磨难把他压得喘不过气。为了排解苦闷,10年前,他开始创作烙画。一开始,他只能烙一朵花。渐渐地,他的技艺越来越纯熟。“这么多年都是在为别人操劳,只有在烙画时,我才能真正地为自己活一会儿。”
现在,李振达最缺少的除了时间还有钱,他告诉记者,他给儿子一家和弟弟一家都申请了低保。家里除了承包出去的地和庄稼的收入,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还欠着一些外债。儿媳妇小敏又住了半年的院,目前的医药费还没结算,这让他心里很没底。
“过段时间,我还会出去打工,我想让儿子学按摩,家里的负担能减轻一点。”李振达说。对于未来的打算,他从不敢奢望,只希望能够安安稳稳,不再有波折。
谈到走过的风风雨雨,上了岁数的李振达越来越看得开:“很多人感叹我命苦,也有人夸我心眼儿大。我觉得,人这一辈子,路都是自己走的,你乐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乐观坚强的心。你可以认命,但不能认输。”说完,李振达哈哈一笑,他还表示,等自己百年以后,会把遗体捐献出去,也算死后为社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