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强化学校体育 吹响结集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中国体育问题很多,但唯独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被历史性地写进了中央决定,这也预示着国务院一定会适时出台相关文件,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发展。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对学校体育发展和全国50多万体育教师是一件大好事、大喜事。《意见》共6大方面、18条款,呈现出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
《意见》首次将学校体育与健康中国、中国梦紧密结合,不再像过去“充分肯定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而是客观地界定“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并且开诚布公地指出“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两个基本事实。
作为改革的受益者学生,要达到“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为了实现这个锁定在2020年的工作目标,提出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四个基本原则。
《意见》的重点在“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提出体育课程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增强体质为主线,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以开齐开好体育课为底线,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其实全国已经有不少地方,小学所有年级都是4课时/周,有的达到每天1课时。
以往文件存在“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现象,这次《意见》强调以运动项目为载体,明确提出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冰雪、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基础和特色项目,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制定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等级标准,倡导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体育专业化。科学安排运动负荷,侧重技能练习,确保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
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小学生每天都有体育课。日本青少年研究院对中、日、美三国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表明,中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比例为8%,远低于日本65%、美国63%的水平。可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就倡导的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开展效果,是差强人意。为此,《意见》对幼儿园、中小学、大学、职业学校不同学段的学生,都提出了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一些广受社会热议的大学生早锻炼、体育家庭作业、冬季长跑等话题,《意见》都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尤其旗帜鲜明的提出“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而不是像目前媒体报道的一些高校只规定的每学期30次、40次早锻炼的要求。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十年前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的“老三走”,变成了更加切合当前形势的“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体育活动的“新三走”。
“体教结合”这一原本属于业余体校和专业队提高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特有词汇,这次也首次出现在学校体育开展课余训练的条款里。《意见》要求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竞赛,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合并原来的中运会和大运会为“全国学生运动会每三年举办一次”。
体育老师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操盘手。在目前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编30万的情况下,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决定了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意见》首次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这就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不拘一格选聘体育老师,科学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待遇、评优、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要让他们进得来还要留得住。
体育设施的短缺和体育场馆的低利用率,同样制约着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一方面要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一方面要让现有体育场馆不但免费向学生开放,还要在课后和节假日对公众有序开放,鼓励学生加入全民健身的行列。既要求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也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创造条件让学校和体育老师放开手脚地开展学生体育活动。
政策是依据,评价是导向。目前全国各地普遍推行的体育中考作用凸显,整个河南省已将体育中考分值统一提高到70分,北京中考将体育与语数外一起作为4门必考科目之一(其它科目是选考),这些都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要在高考录取时“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到实处,也许还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强化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就要充分发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杠杆作用,同时要营造学校诚信为本的教书育人理念,确保全国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
学校体育工作面广量大,可以说是整个教育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既要加强组织领导,更要建立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要借助新媒体,在全社会全方位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中国梦,希望寄托在一代代年轻人。健康中国,首先是健康学生。身体不强,谈何栋梁!
总之,这个近5000字的《意见》,亮点多多,处处出新,既有宏观的引领,也有中观的指导和微观的措施。既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诸多问题的集中梳理和纠偏补漏,同时也为今后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效果如何,关键在落实。(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 王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