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民生解读八 精准帮扶让百姓迎来幸福春天
“精准扶贫”是今年市“两会”的热词之一。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我市力争通过全面实施精准扶贫计划,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使困难群体能够早日走出贫困的严冬,迎来幸福的春天,全力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百姓期待
猴年春节前夕,52岁的城镇低保户赵福利收到了市领导送来的“年货”,这让生活困难的老赵一家备感温暖。
赵福利因脑出血后遗症丧失劳动能力,仅靠妻子干零活维持生计,一家人生活捉襟见肘。这几年,党和政府总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特别是逢年过节,总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和年货。
由于前期详细排摸和充分准备,2016年春节到来前,许多像赵家一样的困难群众都得到相应的帮扶。“我们的生活虽不富裕,但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一家感到安心、幸福。”赵福利激动地说。
去年以来,我市通过多级联动,在全市建起了帮扶网络,通过“精准式”帮扶,不让一名困难群众身陷困境。
报告摘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精准帮扶工程”被放在了民生板块的重要位置。《报告》明确:加大低保兜底力度,对农村有劳动能力、具备增收条件的困难群众实施精准帮扶,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开展残疾人帮扶,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培训残疾人4500名,90%以上实现稳定就业创业。对贫困群众及因病致贫家庭,落实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和重特大疾病专项救助,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急难有救。
部门行动
2015年,我市制定出台了《廊坊市“阳光低保”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低保审批流程,强化信息公开、公示。通过“廊坊民政信息网”,先后2批次对全市3.45万户低保家庭基本信息进行了公示。截至目前,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2万人,发放保障金1.38亿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出台了《廊坊市临时救助办法》,将因突出变故导致生活临时困难的家庭纳入“兜底保障”范畴,最高救助标准按照城乡低保户保障标准一次性享受全年全额救助。截至目前,已支出临时救助金236万元,累计救助500余人次。全市共救助贫困大学生388人,共计144万元。
2016年,我市将推动各县(市、区)采取社会捐助、财政列支和福彩公益金支持的方式,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
继续实施贫困大学生助学工程,将市属大专以上(含市属大专)的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和孤儿全部纳入助学范围。对符合助学条件的低保家庭贫困大学生全额资助其第一年入学费用。对生活有困难的在校贫困大学生给予二次救助,实现贫困大学生助学全覆盖,确保全市贫困大学生无一人因贫失学。
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55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符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条件的,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的标准发放护理补贴。
针对农村低保户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且具备增收致富条件的,启动实施“农村困难群众精准帮扶工程”。按照现行低保标准,对帮扶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分门别类建档立卡。研究制定帮扶增收实施意见和中长期规划,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教育、科技和劳动力再就业等帮扶措施,增强相对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实现稳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