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2年01月04日 来源: 廊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规划科 作者: 字体:  

 (2011年2月14日经廊坊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富民强市步伐的重要时期,是聚焦“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发展定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廊坊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编制,主要是在总结“十一五”时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战略重点进行部署,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纲领,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廊坊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是廊坊面对诸多挑战、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新胜利、跃上新台阶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冲刺跨越、全面争先”的要求,化危为机、攻坚克难,“十一五”确定的主要发展任务如期完成,呈现出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为“十二五”期间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

  经济实力迅速壮大。地区生产总值2009年突破1000亿元,2010年完成133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00美元,年均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30亿元,年均增长24.1%;全部财政收入2008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预计完成195.4亿元,年均增长27.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5.9亿元,年均增长3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261.4亿元,年均增长23.8%。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16.2:54.7:29.1调整为2010年的11.8:53.5:34.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比2005年提高4.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9.2%提高到2010年的15%。主导产业发展强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健康休闲、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金属制品、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质的提升,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有效提高。富士康、华为、中兴、新奥薄膜太阳能电池、首钢装备制造业基地、廊坊科技谷、燕达健康城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9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4%,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兴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

  (二)发展后劲得到新提升

  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通过实施“大项目攻坚年”、“招商引资突破年”和连续实施“项目质量提高年”,项目工作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共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372项。全市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602项,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位于前列。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成为全省首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积极引进京津科技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和技术研发“两大平台”,清华科技园和廊坊科技谷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强化。着眼提升全市经济长远竞争力,开展政研企对接和企业对标“两项活动”,启动实施了创新廊坊计划。建成全国首家煤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省首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和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跨入河北省首批“创新型城市试点”行列。

  (三)城乡建设实现新跨越

  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十一五”期间,从市区持续实施“十大工程”建设,到2008年起的以拆迁整治、旧城改造、新城开发为主题的全市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建设,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市博物馆、新图书馆、市体育场等一批精品、亮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市区南北交通和外围路网实现全面升级。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三河、霸州等县(市)城和燕郊、胜芳等镇区建设面貌都大为改观,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  48.8%。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以新民居建设为重要抓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新民居建设完成投资58亿元,330个省级示范村街建设别墅式、公寓式新民居329万平方米,36万农民已经或即将迁入新村庄,新民居建设正在深刻地改变农村。

  (四)发展环境得到新改善

  服务机制进一步创新。到2010年,行政审批项目削减66%,收费项目削减72%,分别减至135项和113项,我市成为环渤海地区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建成创业辅导基地17个,37家小额贷款公司累放贷款101亿元,18家担保公司累计担保金额32.4亿元,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信用廊坊”进一步深入。全市覆盖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主体的社会信用监管平台正式上线,成为全国少数建成城市之一,荣膺全国唯一“2010中国最佳信用环境城市”奖。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五年共完成投资72亿元,修建高速公路210.6公里,廊涿高速及廊涿高速九州、固安、永清连接线、唐通线北京至香河段等工程竣工通车,廊沧高速加快建设。完成了5座220千伏和24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节能减排进一步加强。到2010年,全市共完成59项化学需氧量减排工程,建成15座污水处理厂,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十一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降低、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圆满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位居环渤海地区前列。市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0年,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4天。

  (五)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国内合作成效显著。抓住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南资北移”的战略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华为、杉杉等一批战略投资者相继在我市投资落户。5年间,累计引进内资734.2亿元,年均增加6亿元。重点实施对接京津战略,与北京在规划、交通、旅游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成功举办北京·廊坊周,5年共引进京津合作项目2718项,资金 522.1 亿元,占全市总量71.1%。对外开放势头良好。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4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量居全省前列。201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  43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30.9%。“5·18”投洽会、“9·26”农交会成果丰硕,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继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合作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年会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议定址廊坊之后,APEC智慧城市智能产业高端会议又永久定址廊坊。园区承载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全市已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18个省级园区,期间9个园区实现扩区,廊坊开发区、燕郊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区。各县(市、区)均有一个以上省级开发园区,为生产要素聚集创造了条件。

  (六)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89元,年均递增分别为  14.8% 和10.4%。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5.8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6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低于控制指标2个百分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人才、档案、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广播电视、食品安全、防震减灾、消防、人民防空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第二章  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廊坊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将进入历史性、突破性、跨越性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挑战和困难仍将十分突出。

  (一)面临机遇

  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受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实现经济复苏需要经历一个缓慢曲折而又艰难复杂的过程,世界经济短期内难以再现上一轮的高速增长。但必须看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步伐加速,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难得机遇;蓬勃发展的绿色科技浪潮及其催生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并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将世界经济推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并继续保持增长。

  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不断扩张和升级,由此形成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针,一方面,通过对现有优势产业实施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等手段,加快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适应国内外需求,将催生一大批战略新兴产业,这将是我市实施创新廊坊计划、建设创新型经济、打造智能型产业的绝佳时机。

  从区域看,国家发改委正在修编的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更加注重一体化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京津冀城市群正式成为国家发展重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定位决定其需要构筑大北京城市连绵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崛起成为必然;省委、省政府敏锐把握区域发展大势,将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定为全省第一战略,给予最优政策,全力打造河北经济特区。廊坊占据全省环首都13县近半数,正处北京最佳拓展方向,尽享省内优惠政策和北京外溢资源。借难得天时、凭明显地利,廊坊必将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最耀眼的财富金区和创业福地。

  从廊坊看,“十一五”以来,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危中求机、危中求进,形成了突出绿色人均指标增长、加快构建金字塔型现代产业体系、注重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思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创先争优。首都新机场明年即将开工建设,临空概念变成实质,廊坊发展又添重要一极。廊沧高速贯通南北,将为廊坊南部崛起增添一条大动脉,与密涿、京台等高速公路共同构建起全市域高速交通网。廊涿干渠明年有望建成通水,将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发展制约。万达广场、广阳CBD等城市功能设施纷纷落成,将大大提升廊坊城市承载力。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的谋划建设,为廊坊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面临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也存在一些深层问题和矛盾,需要切实加以解决和克服。从国内看,宏观调控政策有收紧趋势,紧缩银根、地根的政策频频出台,土地和资金对未来发展的制约将更加突出。从区域环境看,秦唐沧发展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冀中南经济区建设列为省发展重点,北京优质资源加快向通州、大兴倾斜,兄弟市、区已形成迅猛发展之势,区域竞争压力明显加大。从廊坊自身看,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传统产业仍是当家吃饭的产业;土地、水等要素资源的稀缺性更加突出,对发展需求的瓶颈制约更加明显;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与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仍有差距等。

  “十二五”时期将是廊坊乘势发展,强势崛起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应对挑战、战胜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抢抓机遇的方式、应对挑战的方法、实现目标的路径充分考虑到,把顶级的发展可能性充分考虑到,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良性轨道,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部分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速转型和加快发展双重任务,在京津冀加快融合发展的大潮中,抢抓机遇、高端错位、强势崛起,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步伐,基本建成以“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为标志性定位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和城乡发展格局,把“两个率先”奋斗目标贯彻落实于“十二五”时期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勇当京津冀城市群科学发展先行军。

  “十二五”期间,必须强化统筹意识,掌握统筹智识,树立统筹胆略,抓好统筹落实。特别是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着重处理好事关廊坊发展全局的五大关系:

  --处理好解放思想与稳中求进的关系。“十二五”时期,全市正处于借势环首都经济圈战略、实现崛起争先的重大机遇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必须深入解放思想,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智慧和视野,扫除方方面面的障碍,抢抓机遇、大干快上,不能错失发展良机。同时,也要预防贪大求洋、急功近利的思想偏差,那种不顾客观实际浮躁冒进的做法,势必引发合成谬误,贻害无穷。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必须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进取的锐气,秉持敢为人先、稳中求进的原则。既要轰轰烈烈造声势、绘蓝图,更要扎扎实实干工作、求突破,积小胜为大胜,以局部保整体,扎实推进廊坊在科学发展中崛起争先。

  --处理好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的关系。随着河北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可以预见未来五年廊坊城市发展将进入大建设、大突破阶段。在实现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的同时,善于立足廊坊“小城市、大农村”的基本市情,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既解决“三农”问题也解决城市问题,其作用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农”字所能概括,是比新城镇建设难度更大,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如果新农村建设搞不好,不仅粮食安全、城市土地瓶颈等问题难以破解,在全省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也将成为空话。力促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城乡发展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良好态势。

  --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经济建设始终是文化建设和其他一切建设的基础,其中心地位毋庸置疑。同时,没有文化引领的经济发展也谈不上科学发展,其质量和效益也不会高。廊坊已经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期,迫切需要文化建设提速并进,通过高端文化引领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品质,保障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文化本身就是增长最快、收益最大的产业,是廊坊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廊坊“十二五”崛起争先的进程中,必须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既不当“土财主”,也不作“酸秀才”,做到以高端文化引领高端发展,以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民生改善上、体现在人民笑脸上。今后五年,要在保持我市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大幅领跑的同时,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倾斜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眼维护公平正义,从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做起,认真研究和解决老百姓急需,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市场机制又无法有效解决的民生问题。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经济发展最大程度地惠及民生。

  --处理好环首都建设与环天津建设的关系。廊坊作为河北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主阵地,必须把环首都建设作为今后五年的工作重心和主攻方向,抢抓机遇、充分借势,加快交通路网、产业项目、公共服务等的全方位对接,在同城一体过程中发展自己、服务大局。同时也要看到,天津作为廊坊的另一近邻,资源外溢倾向开始显现,对廊坊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这要求我们在倾力推进环首都建设时,要统筹做好环天津建设,以津廊特殊历史渊源和长期形成的密切合作为基础,推动基础设施共建、比较优势互补、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发展。

  二、发展目标

  围绕绿色人均指标争先、环首都经济圈领唱、产业结构高端构建、城乡统筹全省示范、“幸福廊坊”品牌叫响五大任务,按照“精良增长”的发展理念,“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是:

  1、经济增长。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000元,年均增长12%左右;全部财政收入达到48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320元,年均增长20%以上。

  2、结构调整。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R&D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

  3、民生改善。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0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  12%和10%以上。居民消费率达到40%。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77‰以内。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省要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95%、95%和9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就业20万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4、生态文明。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指标达到省要求。耕地保有量35.79万公顷(2020年),林覆盖率达到27%。

 

专栏一: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10

2015

平均

增速

指标

属性

 

经济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331

2800

13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31000

63000

12

预期性

3

全部财政收入(亿元)

195.4

480

20

预期性

4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05.9

260

20

预期性

5

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元)

2545

6320

20

预期性

 

结构调整

 

 

 

 

6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5

42

1.4

预期性

7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4

20

1.2

预期性

8

城镇化率(%

48.8

60

 

预期性

9

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41

2

 

预期性

10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件/万人)

<1.3>

2.8

0.3

预期性

 

民生改善

 

 

 

 

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268

35600

12

预期性

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7589

12200

10

预期性

13

人口自然增长率(

6.35

7.77

 

约束性

14

居民消费率(%

40

 

预期性

15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16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约束性

17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约束性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93

 

约束性

19

城镇登记失业率(%

2

2.5

 

预期性

20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万人)

4.4

(20)

 

预期性

21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

 

预期性

22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2

 

约束性

 

生态文明

 

 

 

 

23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24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25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26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达到省要求

 

约束性

27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36.85

35.79*

 

约束性

28

森林覆盖率(%

23.5

27

 

约束性

  备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按照2010年价格计算;带()为五年累计数,带<>为2009年数据,带*为2020年数据;主要污染物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

  第三部分 发展重点和主要举措

  第一章  调优经济结构,发展高端产业

  坚持精良增长的发展理念,按照在区域产业分工中主动错位、抢位、聚焦的基本策略和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式发展的基本方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努力实现更有内涵、更有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 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以电子信息、休闲商务两大标志性产业为“塔尖”,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农业为“塔身”,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塔基”的金字塔型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两带一轴一中心(环北京产业带、环天津产业带,中部廊沧高速特色产业轴,城市功能中心)”多园支撑、集群发展的空间格局。

  一、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放带动、聚集发展”的思路,着力扩大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到“十二五”末,力争在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300家以上,新兴产业销售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确立新兴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一)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打造通信设备制造、平板显示系统、互联网数据服务三大产业链条。通信设备制造依托华为、富士康等通信设备制造项目,通过整机项目吸引配套项目,重点引进通信设备制造、通信终端配套器件、新一代宽带及网络接入产品、光通信器件等配套企业,进一步提升通讯产品专业配套能力;平板显示系统及器件依托京东方、东方信联科技、高迪数码北方基地等项目,着力发展平板显示系统及器件,重点发展玻璃基板、导电玻璃、彩色滤光片、背光板、背光源、驱动IC等产品;互联网数据服务依托投资98亿元的润泽国际信息港,投资136亿元的全球移动互联网络增值业务基地等项目,开发建设第四代超大型互联网数据存储及云计算中心,发展增值服务、软件外包、IT产业项目孵化等新一代互联网数据产业,努力把廊坊打造成亚洲最大的云存储产业基地,把廊坊发展成为中国智能城市的代表。力争在“十二五”末,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以上,培育3-4家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1-2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

  (二)清洁能源产业

  做大做强新奥煤基清洁能源、新奥太阳能光伏等一批龙头项目,积极谋划引进投资153亿元在香河建设的年产1000兆瓦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三河年产400块(套)大型LED太阳能显示屏等一批新的清洁能源项目,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培育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清洁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2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1家以上。

  (三)生物医药产业

  以燕郊、永清、大厂等医药产业园为载体,推动廊坊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燕郊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以福尔生物制药、三河谊安医疗系统工程公司、量子高科制药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布局现代中药制剂、生物制剂、化学药物制剂、医疗器械项目。永清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以廊坊四环高博制药有限公司、永清华源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卡硼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布局医药中间体、生物材料、化学制剂项目。大厂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以河北百灵威超精细材料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建立大中型药物分子化学模块与高纯试剂项目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

  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也要立足优势,加快聚集,壮大规模。

   

专栏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1.电子信息。天童通信网络有限公司在廊坊开发区投资98亿元建设的润泽国际信息港项目,浙江电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的移动通讯装备制造业基地项目,台湾华信网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36亿元在廊坊开发区建设的全球移动互联网络增值业务基地项目,北京东方信联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在固安建设的东方信联3G通信设备生产项目,投资15亿元在霸州建设的清华科技园项目等。

2.清洁能源。新奥集团总投资140亿元建设的新奥太阳能光伏项目,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新奥能源生态城项目,三强实业集团、江西赛维及北京财富东方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53亿元在香河建设的年产1000兆瓦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优能太阳能光电有限公司投资10.4亿元在燕郊开发区建设的单晶硅及多线切割项目,三河市金源祥工贸有限公司总投资3亿元建设的年产400块(套)大型LED太阳能显示屏等。

3.生物医药。福尔生物制药,三河谊安医疗系统工程公司,量子高科制药有限公司,廊坊四环高博制药有限公司,永清华源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卡硼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百灵威超精细材料有限公司等。

4.其他。北京中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投资110亿元在大厂工业园区建设的中华汽车城项目,天久实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1亿元建设的三河市工业新区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化及工程技术研发推广基地项目,北京华辰天地玻璃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在大厂工业园区建设的年产320万平方米节能玻璃及设备生产项目等

   二、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以“高质、高端、高效”为目标,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实现产品由中低端为主向终高端为主转变。

  (一)装备制造业

  进一步做大龙头企业,培育造就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通过推进产业配套和集群发展,建设“三大基地”。首钢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推进产品制造基地、关键零部件和清洁高效热加工基地、工程成套及现代制造服务业基地,以及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国内技术一流、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冶金装备制造业基地。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充分依托卢卡斯伟利达制动器、正兴车轮、瑞达汽车制动器、紫辰铸造、旭明园汽车配件等制动器企业,加快推进投资103亿元建设的首钢汽车关键零部件工业园、投资60亿元的吉利集团霸州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北方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发挥既有产业优势,发展太阳能发电设备关键零部件,提升太阳能发电设备整机水平,提高输变电设备成套能力,积极发展风电设备和火电设备,重点推进投资30亿元的三河电力装备制造基地、投资50亿元的霸州电力设备生产、固安诚田恒业煤矿机械制造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装备制造业企业100家以上,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二)食品加工业

  依托廊坊、燕郊开发区和现有龙头企业,立足京津及国内消费市场,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进一步做大做强汇福粮油、梅花味精、华农集团、五丰福成、福华肉类、明慧集团等重点企业,引进和增上一批新的食品加工项目,不断拓宽新的食品加工领域,努力打造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的粮油深加工基地、畜禽产品深加工基地和果蔬加工基地。重点推进投资23亿元的金丰农科园食用菌现代化生产加工项目、投资1亿美元的三河乳制品生产项目、投资6.4亿元的霸州田园牧歌农业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

  (三)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

  依托左各庄胶合板技术民营科技产业园区、华日家具公司、香河家具城、胜芳国际家具博览城等,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一些名牌产品,加强原料生产、原料加工、家具设计、家具制造以及产品展览、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加快形成产业链条,变销售优势为制造优势,变企业聚集优势为产业集群优势,重点推进投资10亿元在香河建设的北方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成为全国著名的板材加工、木制家具和钢木家具产销基地。

  (四)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产业

  进一步做大做强河北前进钢铁集团、文安新钢等龙头企业,依托中科院钢铁中试基地,加大对煤粉添加剂、利用高炉尾渣提取钒、钛技术等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带钢、宽带板、轧辊、薄壁管、镀锌管等产品质量;支持发展镀锌基带、大口径金属管材、石油管道等高附加值高铁产品;鼓励引进发展五金家具配件项目,通过环保设备共建共享,实现废水、废液、废渣的集中处理,循环利用。重点推进投资30亿元的转炉、高炉技改改造项目,投资10亿元的年产100万吨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优化我市金属压延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结构。

 

专栏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项目

1.装备制造业。大厂工业园区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3亿元建设的首钢汽车关键零部件工业园,铭泰投资发展集团投资60亿元建设的吉利集团霸州产业基地,北重汽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0亿元在三河建设的电力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国家电网公司投资50亿元在霸州建设的电力设备生产项目,中建机械(廊坊)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在安次建设的廊坊制造产业基地项目等。

2.食品加工业。廊坊金丰农科园有限公司投资23亿元建设的食用菌现代化生产加工项目,华夏畜牧(三河)有限公司投资7500万美元建设的华夏畜牧奶制品项目,德国米勒集团投资1亿美元在三河建设的乳制品生产项目,北京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在三河建设的物流及食品生产项目,河北耕耘农副产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6.4亿元在霸州建设的田园牧歌农业科技园项目等。

3.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香河家具制造业基地北京、四川、广东三个家具制造工业园,喜临门北方家具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在香河建设的北方产业基地项目等。

4.黑色金属压延。霸州市新利钢铁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的转炉、高炉改造技改项目,霸州市新冠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的年产100万吨大口径无缝钢管项目,河北前进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的120万吨大口径石油管项目,霸州市胜芳万路建材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的彩板项目,河北会兴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资17亿元的大管项目,河北胜宝制管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在安次建设年产60万吨高精度冷轧薄板项目等。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定位高端市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推进康体休闲、现代物流、会展旅游、总部经济、网络经济、金融保险等产业发展,构建起充满活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到“十二五”末,力争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现代服务企业100家以上,现代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以上。

  (一)康体休闲

  发挥廊坊高尔夫球场资源优势,加快各种康体娱乐设施的建设,策划和组织具有国际影响和大众参与性的康体娱乐旅游活动;依托廊坊分布密集,品质优良的地热温泉资源,全力培育以温泉为重点的康体旅游产品和旅游景区,重点推进投资300亿元的霸州国际老年温泉健康城项目、投资16亿元的天赐温泉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面向京津高端养老人群,积极推进一批集养老、医疗、保健功能于一体的养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投资100亿元的三河养老产业基地项目,投资70亿元建设的香河国家养老示范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开发农业观光园、农业采摘园、农业生态园为主题的农业生态观光项目,打造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特色的乡土民俗休闲产业,重点推进投资100亿元建设的永清龙虎庄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投资100亿元的大厂京东绿谷项目、投资61亿元在永清曹家务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二)现代物流

  重点培育燕郊、廊坊、霸州三大物流节点和燕郊开发区、廊坊开发区、广阳、霸州、文安五大物流园区,基本形成包括交通运输、包装加工、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多环节组成的现代物流大循环系统,把廊坊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物流转换枢纽之一。加快推进投资64亿元的中国(香河)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投资120亿元的香江集团香河家居物流交易中心项目、投资17亿元的胜芳国际物流中心项目、投资6亿美元的普洛斯物流中心项目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的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建成运营。

  (三)会展旅游

  会展业以会展设施提升为重点,积极推进廊坊会展中心二期改造提升项目,增强会展产业的硬支撑。努力提高“5·18” 经贸洽谈会档次,不断扩大展会的品牌效应和影响效应,使其真正成为国际化、市场化的品牌展会。继续办好9·26农交会、中国国际管道展、国际电梯展、碧海钓具展等特色展会,加强对全市会展业的管理和督导,加大引展、办展的扶植力度,努力建设“北方会展名城”。旅游业加快北三县、廊坊市区、永固霸三个旅游板块的建设与开发,积极推进南部纵深拓展区的旅游开发,完善休闲商务、休闲会展、休闲购物系列旅游产品,打造廊坊旅游的支撑性品牌产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使廊坊各类旅游产品在京津拥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廊坊休闲商务、休闲会展等专项产品在大尺度市场范围内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加快推进投资50亿元建设的港中旅燕郊海泉湾休闲度假项目,投资76亿元建设的航天现代服务发展区项目等项目建设。

  (四)总部经济

  发挥环渤海、临京津的双重区位优势,面向国际跨国公司、中央直属企业、国内500强以及在行业中居于龙头带动地位的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以引进地区性总部为重点,引导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在廊设立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中介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和会展服务中心;坚持以“廊坊服务”、“廊坊制造”为发展策略,走总部经济与优势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道路,扶持和培育一批符合产业要求的总部企业,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做好投资30亿美元建设的燕郊首尔园项目、三河燕郊科学城和中远企业总部基地工程等项目建设,为引进总部经济创造更加优越条件。

  (五)网络经济

  积极鼓励专业市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市场改造提升,加快传统市场转型升级。大力引导家具、建材、食品等大型专业市场,建立现货网上合约交易、网上银行结算、第三方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网上交易平台,突破地域空间、交易对象和交易时间的局限,扩展市场辐射力;引导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探索发展网上竞价拍卖、电子结算和统一配送的现代交易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支持知名品牌生产企业和大型流通企业以自主品牌为支撑,依托专卖店网络构建配送体系,积极开发B2B和B2C等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网上交易平台或网上商城,开展网上销售、网上订货和网上洽谈签约,努力提升物流配送的信息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水平,逐步建立与网上交易业态相适应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网上公共交易服务平台,开设网上销售店铺,促进商品流通方式创新。“十二五”期间,谋划建设阿里巴巴物流产业园,争取设立地区项目总部。

  (六)金融保险

  以打造现代金融产业体系为核心,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以引进多种金融机构为重点,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后台服务,重点推进投资400亿元在永清建设中国北方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A区)项目,投资20亿元建设的“廊和坊”国际金融生态新镇项目,投资30亿元建设的安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邦保险燕郊后援中心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再吸引3-5家股份制银行在廊坊设立分支机构,保险机构达到30家,壮大小额贷款公司资本金规模,全市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到达30亿元以上,担保机构达到60家。全市金融业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对全市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明显提高。

  房地产、商贸仓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租赁、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加大经营管理创新力度,加快发展转型,积极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全面提升服务全市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能力。

 

专栏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1.康体休闲。中国青旅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00亿元建设的霸州国际老年温泉健康城项目,总投资16亿元的天赐温泉产业园开发项目,河北建设集团与北京首创置业投资100亿元在三河共建的养老产业基地项目,三河燕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70亿元建设的燕达医疗健康中心项目,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投资40亿元建设的三河汇福国际健康中心项目,香河爱晚养老中心建设有限公司投资70亿元建设的香河国家养老示范基地项目,北京恒都美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亿元建设的永清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投资100亿元的大厂京东绿谷项目,北京海泽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61亿元在永清曹家务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等。

2.现代物流。绿地集团香河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9亿元建设的华北国际食品博览交易中心建设项目,香河中商农产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投资64亿元建设的中国(香河)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上海仓颉后实业有限公司投资50亿元建设的香河(义乌)小商品交易物流中心项目,香河锦绣香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20亿元建设的香江集团香河家居物流交易中心项目,霸州市盛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1亿元建设的霸州金融物流中心项目,河北京通物流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7亿元建设的胜芳国际物流中心项目,霸州市胜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的霸州市家具物流及交易中心项目,香河县合生家具材料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的香河亚太国际家具材料交易中心,廊坊市运捷物流有限公司(普洛斯投资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投资23亿元普洛斯现代物流园,河北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廊坊市分公司承办的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华北(廊坊)陆路邮件处理中心项目等。

3.会展旅游。深圳帝光电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廊坊会展中心二期改造提升项目,廊坊市新商博国贸城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00亿元的中国国贸城项目,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投资50亿元建设的港中旅燕郊海泉湾休闲度假项目,航天控股有限公司投资76亿元建设的航天现代服务发展区项目,永清浙商服装新城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00亿元建设的浙商新城项目,廊坊益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北京龙树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3亿元建设的管家务欧洲小镇项目,深圳麟德集团投资20亿元建设的后奕镇旅游度假项目,爱家投资控股集团投资116亿元在大厂建设的京东爱家国际城项目等。

4.总部经济。河北三河燕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韩国政府主导的企业联合体共同投资30亿美元建设的燕郊首尔园项目,三河市政府投资建设的燕郊科学城项目。

5.金融保险。廊坊中太投资公司投资400亿元在永清建设中国北方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A区)项目,廊坊信和软件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的廊坊服务外包基地项目,廊坊澳美基业房地产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建设的廊和坊国际金融生态新镇项目,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的安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邦保险燕郊后援中心项目等。

   四、大力发展现代新型农业

  按照“菜篮子+休闲观光的城郊-都市型农业”、“节水节地、高产高效的生态-集约型农业”的产业定位,以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为方向,以都市人全方位的需求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强化服务”的原则,引导社会资源全面投入抓规模、抓龙头、抓市场、抓品牌工作主线,大力推动战略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大力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努力建设农产品生产大市、加工强市、品牌名市,持续提升农业对二、三产业的服务和保障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廊坊成为京津的农产品主要供应基地和观光休闲农业基地。以推进标准蔬菜园、标准养殖场、标准粮田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设为重点,到2015年,在全市基本普及面向大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形成独具廊坊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以提高单产和发展优质专业用粮食为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优质化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0-48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80万吨以上。以全市基本普及粮食标准化生产,土、肥、水资源利用率,良种覆盖率和抗灾减灾能力等明显提升为总体目标,建成标准粮田30万亩,其中国家级10万亩,香河、三河、固安、霸州、大城粮食生产重点县各2万亩。蔬菜产业。到2015年,瓜菜占地面积达到180万亩,种植面积达到260万亩,设施面积达到120万亩,总产达到1000万吨。推进固安、永清、安次、三河4个蔬菜示范县建设,加快环首都经济圈蔬菜基地发展,以基本实现全市瓜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为总体目标,建成8万亩以上标准蔬菜园。养殖产业。到2015年,全市标准化养殖比重显著提升,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实现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全市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38 万吨、24万吨、29万吨和3.6万吨。建成标准养殖场1800个,全市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65%,实现全市标准化养殖比重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的目标。休闲农业。以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为总体目标,引入创意农业理念,主抓三河、大厂、香河、安次、广阳、永清、固安、霸州8县(市、区),打造一个环京津都市休闲农业圈,北运河(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等三大河系休闲农业示范带,示范区面积达到20万亩。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培育龙头、壮大规模、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的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立足优势产业,以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为方向,加快发展牛奶、肉类、禽蛋、粮油、蔬菜、果品加工业,加快技术改造、品牌培育和市场扩张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行项目、基地、园区、产业整体推进。以“休闲、高端、集约”为定位,积极发展现代新型农业业态,推进京津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全省特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环渤海休闲农业示范基地“三个示范基地”建设,做强三河高端食品产业园区等十个产业园区,构筑优质农产品交易物流板块等六大主体板块,实施园区带动、企业提升、基地优化、品牌打造四大重点工程,努力实现农产品总量和品质大幅提高,单位农业用地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大幅提高,构筑现代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到“十二五”末,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8%。

  (三)增强农业服务保障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机耕道等田间工程,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由种植环节向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设备、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等领域拓宽,积极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高养殖业安全、卫生装备水平。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机具的研发和推广。大力培养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服务人才。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构建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农机推广机制,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农、林作物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疾病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监测,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出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

 

专栏五:农业产业化重点工程

1.粮食生产重点县。香河、三河、固安、霸州、大城。

2.蔬菜生产示范县。固安、永清、安次、三河。

3.三个示范基地。京津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全省特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环渤海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4.十个产业园区。三河高端食品产业园区,大厂国际清真食品产业园区,香河国际农产品交易物流产业园区,广阳国际农展观光博览园区,广阳金丰食用菌综合产业园区,安次康达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永清有机蔬菜产业园区,固安温泉农业产业园区,文安杂粮营养食品产业园,大城休闲食品产业园。

5.六大主体板块。高端食品生产加工板块,优质农产品交易物流板块,高端商务休闲创意农业板块,绿色有机鲜活农产品生产板块,温泉农业休闲度假板块,特色食品和休闲食品板块。

  第二章  加快城镇建设,搭建高端平台

  坚持科学规划引导的原则,立足壮大老城区,尽快建设新城区,加快城镇化追赶补课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以“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为标志的“生态、智能、休闲、商务”城市。

  一、优化城镇体系格局

  按照北中南三大区域板块理念,以廊坊主城区为重心,全力打造北部环北京城镇群和南部环天津城镇群,构建起“一体两翼”的城镇空间布局。中部以建设区域中心为目标,提升主城区资源要素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主城区、固安、永清“大三点”组团建设。北部以承接首都功能转移、产业外溢为重点,统筹规划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南部以交通平台完善为支撑,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聚,构筑以霸州为中心的多园支撑、集群发展的城镇群。

  二、强化中心城市建设

  深入落实全省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城镇建设三年出品位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最能体现“繁荣、舒适”要求的休闲商务城市功能定位,继续提升老城区、大力建设新城区,加强老城区、开发区、万庄区、九州区、河北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多点组团的主城区发展,到2015年人口达到150万以上。积极构筑主城区、永清、固安“大三点”组团式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大三点”组团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00万以上。

  (一)加快构筑城市主框架

  坚持生态智能、规模组团、公交优先、打造两心、高端定位、适度留白、三规合一、科学发展,大手笔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构筑“一轴一廊两环八大中心”城区主框架;加快主城区组团式发展,以自然公园和广阳水库为主体,规划建设中央生态公园,借北京新机场落地和主城区扩容之机开发建设九州商务新城,借势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河北廊坊新兴产业示范区;加强固安、永清生态网络建设,强化与主城区交通联系,打通“大三点”之间的快速交通连接线,推进对永清、固安的城区化管理,增强其产业聚集、人口聚集的功能,在空间布局上加快形成“大三点”组团的框架。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城区道路建设改造、水系、广场、公园、出入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环城路畅通无阻”、“主干道四通八达”、“微循环全面覆盖”。近期以万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后期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向永清、固安投入力度,逐步扩大主城区面积,提升主城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打造城市发展新平台,为更大项目落户廊坊,更多高端人才扎根廊坊,打好基础。

  (三) 实行城市网格化管理

  以城市容貌整治和景观建设为重点,在数字化城管二期基础上,形成“一级监督、两级指挥”的管理网格,覆盖城区范围内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居民社区,彻底消除城市管理的盲点和死角,实现全覆盖、无缝隙监管。把廊坊市区建设成 “长廊呈秀、环绿争春、龙凤来朝”的独有城市风貌和环首都都市圈内“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代表性城市。

 

专栏六: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1.一轴一廊两环八中心建设。一轴即城市南北绿色步行轴及核心区,一廊即高铁生态廊,两环即环城水系景观环城奥林匹克公园,八中心即市民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务中心、会展中心、龙河中心区。

2.城建重点工程。建设改造道路桥梁、排水污水、路灯等市政设施,新建改造路网绿化、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等园林绿化工程,新建改造城市垃圾处理、城市环卫设备等环卫设施建设,建设京沪高铁上跨下穿桥涵工程,国电廊坊热电厂项目,廊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中电投IGCC项目,永乐店至廊坊市区快速连接线项目,廊坊万达广场工程项目,廊坊苏宁广场项目,国寿生态健康城,周各庄商城项目。

  三、加快环北京城镇群建设

  北部重点加快建设以廊北新区为核心的环北京城镇群。廊北新区加快确定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确立合理的城市形态与布局、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及生态环境架构,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努力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现代服务业发达的生态低碳新城。泃阳镇、大厂镇、淑阳镇三个县城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谋划一批城市精品工程,迅速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加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功能。夏垫、皇庄、安平、渠口等重点镇以集中方式发展特色经济,加强环境治理,加快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力。

  四、加快环天津城镇群建设

  南部重点构筑以霸州为核心区、四个城镇带集群发展的城镇群。霸州核心区加快构筑西部霸州市区和东部胜芳经济协作区组团发展格局,加快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产业,带动周边城镇发展,建设成为市域南部次中心。京开京九线城镇带以霸州南孟、新镇、左各庄和兴隆宫为重点,建设以轻工、机械、商贸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津保线城镇带以东沽港、胜芳、信安、堂二里为重点,建设以钢木家具、塑料加工等中小企业发达的小城镇,廊大线城镇带以左各庄、滩里、旺村、平舒、里坦为重点,建设以胶合板、食品、服装为主的工贸小镇,津保南线城镇带以东阜、留各庄为重点,建设以摩配、保温建材为主的城镇群。

  第三章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积极破解农村资金短缺、土地流转和市场对接三大难题,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互动发展,大规模的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农业产业化和农庄新村化,构建兼具都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和现代农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一、制定新规划

  做好新农村发展规划,解决好发展要素和发展空间的植新、整合、统筹、预留等问题,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布局、路网结构、城镇体系、产业布局一体化格局,构筑城镇职能等级体系健全、特色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乡发展框架,为新兴发展区域和县域空间拓展提供发展空间。统筹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把镇村体系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相互衔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统筹,通过县城扩容、中心镇扩大、中心村扩并,稳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强化片区理念,科学确定分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优化农村空间、产业、人口布局,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建设一步到位,建成城市社区,城镇周边的村庄,通过延伸城市基础设施,建成具有城郊特点的农村新型社区,距离城镇较远但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有步骤的推进中心村建设。

  二、发展新产业

  在县域范围对发展新产业进行谋篇布局。突出抓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城市工业向县域转移,积极发展与城市经济配套的专业化协作。切实抓好县域产业园区整合升级、完善功能。以“菜篮子+休闲观光的城郊-都市型农业”、“节水节地、高产高效的生态-集约型农业”为基本定位,推进农产品总量和品质、单位农业用地的经济效益、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使农民新的生活方式有新的生产方式支撑。大力发展新型农业。推广适应我市环境、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型农产品,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适度发展有机农业,培育壮大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围绕农业和农村工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发展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支持大型涉农商贸集团加快发展,扶持建设一批集农家游、休闲观光、生活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做大劳务经济。完善劳务输入地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机制,加强区域间劳务合作,巩固京津劳务市场,拓展长三角、珠三角劳务市场,开辟国际劳务市场,打造一批劳务品牌。

  三、建设新民居

  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循序渐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新民居建设,做到运作程序规范、政策运用规范、选点布局规范、资金使用规范、建设管理规范,让农民群众满意。对全市3222个行政村全部纳入规划管理,重点鼓励多村联建或扩建中心镇区、中心村,推进新型社区、工业新区和工业高新技术园区“三区联动”,打造一批展现地方特色、模式迥异、风格凸显、功能先进的万人小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以新民居建设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公路通达、人畜用水安全、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沼气、秸秆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清洁工程建设,抓好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逐步将城市环境管理模式延伸到农村地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和环境综合整治。 “十二五”末,新民居建设覆盖率力争达到50%以上。

  四、完善新体制

  围绕联动解决城乡问题,建立完善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集体经济发展、生产生活保障等工作机制,确保农村健康有序发展。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权合作等形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有序流转。创新农村融资机制。建立健全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农业保险为主框架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发展农业保险,探索建立完善农业风险保障基金,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创新城乡一体社保机制。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进一步健全以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救助、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把城市的社会福利事业推向农村、覆盖农村。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市域统筹,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健全完善农村五保供养体制和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救助、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衔接。

  五、培育新农民

  围绕减少农民、减少传统农民,建立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开展“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技能、表达利益诉求和参政议政的水平。对于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按照市民的标准培养,使他们适应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引导其与新生活方式和新农业业态相适应,真正变成新农民。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快制定实施农民工住房、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子女就学等相关政策,实现城市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六、弘扬新文化

  培树农村新文化。广泛开展符合农民生产生活特点的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娱乐活动,培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场竞争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地区特色精神风貌和健康高雅乡俗民约为主体内容的农村新文化,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树立“勤劳、自强、互助”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建立农村公共服务网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庄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加强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农村文化活动服务网络、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万名科技人员下乡帮扶工程。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倡导文明,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和谐稳定的新农村。

  第四章  完善基础设施,筑牢发展支撑

  按照与京津“同城一体”的要求,坚持优化结构、完善功能、适度超前、综合配套,大幅度增强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高全市基础设施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公路交通

  立足京津廊交通运输一体化、市境交通运输一体化、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加快推进廊坊市公路网络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市公路运输快速连接京津,便捷通达全国的功能。

  1、高速公路。投资约206亿元,完成廊沧高速廊坊段、密涿支线高速、京台高速廊坊段、密涿高速廊坊至北三县(三河)段的续建;谋划并实施津石高速廊坊段(与天津“十二五”高速公路规划的津石高速天津段对接)和唐廊高速廊坊段(与天津“十二五”高速公路规划的唐廊高速天津段对接)的建设以及京沪高速扩容。“十二五”期间,全市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约309公里,到“十二五”末,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力争突破470公里,“三纵五横两翼”的高速路网格局基本形成。

  2、干线公路。投资约60亿元,完成采留线、北京新机场联络线(武榆线改造)、东高线改造升级,京台高速礼贤互通连接线、大香线北延、104国道郊区快速路至天津界段、平香线南延、津保南线改造等建成通车。到“十二五”末,普通干线公路规划总里程为1144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474公里,基本形成“八纵十六横二联”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络布局。

  3、城市公交。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完善指挥调度系统,加快公交枢纽建设,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搭建起便捷高效现代公交体系。建设市区南、北两个一级客运站,实现市区公交车与对外交通的合理衔接。成立强有力领导组织,整合城建、交通、综合执法等部门力量,在机制完善、硬件建设、软件管理上实现突破,建管并重破解堵车问题。

  (二)轨道交通

  谋划建设5条轨道交通,分别是京山铁路北京至廊坊段客运专线改造、轻轨L2线南延至廊坊市区、地铁M6线延伸至三河燕郊、地铁大兴线延伸至固安及利用轻轨连接北京新机场、廊坊市区、京津城际铁路武清站等。力争北京轨道交通早日延伸至廊坊。

  (三)机场建设

  抓住北京新机场建设的有利时机,抓紧做好我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建设,积极做好我市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启动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提前谋划在廊坊建设小型公务机场,满足京津高端公务人群私人航空服务需求。

  二、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建设

  电网建设。投资34亿元,在三河市新集镇建设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一座,在大城建设500千伏变电站1座。投资55亿元,建设香河、永清、固安、文安等220千伏变电站19座,以及遍布各县(市、区)的61座110千伏变电站。到2015年,全市新增变电容量近15000兆伏安,供电的灵活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大幅提高。电厂建设。重点抓好国电廊坊热电厂、中电投IGCC项目、三河电厂三期、霸州热电厂等前期工作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推进廊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争取“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推进太阳能、生物能发电项目建设及并网。煤矿建设。加快大城煤田的后期普查和详查工作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三、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实施水利建设重点工程,完善水利配套体系,确保防洪、供水和生态环境安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投资54.34亿元,全面实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重点搞好廊坊干渠、沙河干渠等输水干线工程,廊坊市区支渠、开发区支渠等11条供水支渠工程,广阳水库、霸州调蓄区等调蓄工程,以及廊坊市区水厂、万庄新区水厂等10座水厂及地下配水管网工程的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推进“引黄济廊”各项前期工作,争取将我市列入“引黄调水”工程,力争实现“引黄调水”常态化。农村节水、饮水工程。投资3.5亿元,抓好10个县市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提高防旱、排涝能力。投资2亿元,解决文安、大城等7个县(市、区)41万人口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积极推进文安西码头泵站、大城黑龙港泵站等33座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永定河泛区左堤治理等江河治理、潮白河吴村闸重建等工程建设。

  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按照“科学布局、功能互补、分类推进、整体突破”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更好发挥其在引进项目、聚集产业上的重要载体作用。

  推进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实施“五年提升工程”,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产业高端化、经济集约化、环境生态化、城市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一流开发区。燕郊高新技术开发区切实发挥北部区域发展龙头作用,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努力建设商务之城、科技之城、健康休闲之城、生态宜居之城,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推进现有省级开发区(园区)建设。香河、霸州开发区以及大厂、永清、固安、文安、大城工业园区等7个现有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按照全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总体定位,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产业聚集,努力打造成规模大、档次高、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高地,成为国内外战略投资的平台。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推行管办分离、政企分开,加快机制再造和体制创新步伐,推进现有园区研发中心、培训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园区发展的承载力和竞争力。

  积极谋划建设一批新园区(基地)。环北京一线以首都经济圈“四区六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谋划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以及其他一些产业聚集区,养老基地、健身基地、休闲度假基地、观光农业基地、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宜居生活基地。中部沿廊沧高速一线谋划建设永清台湾工业新城、霸州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园区等一批产业聚集区,南部环天津一线谋划建设霸州津港工业园、文安新桥工业园、大城留各庄化工保温建材工业聚集区等一批产业聚集区。

  五、提高信息网络利用水平

  加快宽带化和综合化接入网建设,推进有线电视网由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促进互联网、电信、有线电视三网融合,推动物联网研发应用。完善全市电子政府网络设施,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宏观经济、人口、法人、基础地理、历史文献五大基础数据库。

 

专栏七:重点基础设施工程

三纵五横两翼高速路网。三纵即密涿、廊沧大广高速,五横即京秦高速廊坊段、京哈高速廊坊段、唐廊高速廊坊段、保津高速廊坊段、石津高速廊坊段,两翼即京沪高速廊坊段(北翼)、京台高速廊坊段(南翼)。(标 十二五新建)

八纵十六横二联干线公路网。八纵即平香线及其南延大香线及其北延廊静线廊泊线、廊霸线、采留线G106固雄线及其取直线,十六横即蒋谭线、G102、侯谭线、唐通线G103G104武榆线廊涿线东高线葛马线G112、霸扬线、静雄线保静线白陈线、津保南线、京沪高速青县西连接线,二联即廊坊市区机场联络线机场南连接线。(标 十二五新建、改建线路)

环首都经济圈四区六基地: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养老基地、健身基地、休闲度假基地、观光农业基地、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宜居生活基地。

重点谋划建设的产业聚集区:三河高端服务业示范区、廊坊国际科技智能产业示范园、三河工业新区、大厂潮白工业区、香河现代产业园、中国北方家具产业基地、广阳产业聚集区、龙河高新技术产业区、安次工业园区、安次龙港工业园、固安县城南产业园、固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永清台湾工业新城、霸州市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园区、霸州市津港工业园、文安新桥工业园、大城留各庄化工保温建材工业聚集区。

   第五章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

  不断加大力度,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加强对内开放

  深度对接京津。抢抓全省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的重大机遇,充分借势、发展自己、服务大局,按照“变近为通、变通为同、同中求特、特中求好”的基本方略,以“同城一体”为发展目标,全力打造优于京津的“梯度差”,发挥廊坊在环首都经济圈中的主唱和领唱地位。规划体系对接。坚持以京津为坐标,与京津规划部门就基础设施、路网结构、城镇体系、产业布局进行对接,特别是提升承接北京行政功能转移能力,把廊坊打造成首都的“副中心”。要建立长效交流与合作机制,定期在规划设计、技术支持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实现区域规划“一张图”。产业体系对接。把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对接重点,把园区作为对接载体,加快建设服务京津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产业项目转移基地、休闲商务基地、物流产业基地。打造与京津体制、政策、服务和综合环境四方面的“梯度差”,形成廊坊的比较优势,吸引更多高端项目落户,实现与京津错位、抢位发展。通信体系对接。将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网络通信、固话通信等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加快与京津在通信方面的对接,特别是环首都经济圈六县(市、区)要加快与北京联网、同网改造,实现与北京固话通信无长途、移动通信无漫游。金融体系对接。积极建立与京津金融交流合作机制,引导鼓励京津主要金融机构到廊坊设立网点和分支机构。继续推进同城结算、同城征信等工作,构建起区域金融合作平台。人才体系对接。坚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迸发创新智慧,涌现创新活力,比照周边地区,创新人才引进流动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对口引进一批京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来廊坊建功立业。服务保障体系对接。积极推进与京津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与京津共有水系的统筹规划和合作建设;加快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策与京津的对接融合,实现互通互认。

  承接南资北移。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省市合作,重点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人才,提升全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引进东南沿海发达省市知名大企业特备是民营企业落户我市。同时,积极拓展与中西部、东北等地区的合作空间和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与这些地区在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上的合作成效。

  二、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注重引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世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简化审批程序,推进外商投资便利化。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充分利用“5.18”、“9.26”等招商载体平台,合理把握吸引外资的方向和重点,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政策,注重吸引世界500强等大型跨国公司来廊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地区总部,提升工业设计、技术开发、管理咨询等行业整体水平。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依法保护外商正当权益,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优势企业和地区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资源供应和人才输出基地。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全球生产、采购和营销网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力争培育一批本土跨国企业。建立健全投资服务体系,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国别投资指南,强化境外投资指导,加强境外投资法律服务,保障境外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和人员安全。到“十二五”末,全市境外投资企业达到20家,累计境外投资达到1亿美元以上。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不断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商品、传统优势产品和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有效拓展国际市场,继续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积极拓展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鼓励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进口。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从贸易到投资的转化,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外包,拓展外贸发展新空间。

  三、深化各项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育和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探索建立制衡协调的财政管理体制,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改革财政资金分配办法,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积极发展组建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及其他各类投资基金,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机构等中小金融机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国有企业上市,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集中,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继续放宽市场准入,认真落实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切实鼓励和推动全民创业,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服务等平台建设,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大力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逐步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规模效益明显、行业领先的优势企业集团,努力形成民营企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切实保护好重点企业,维护其生产、经营秩序和合法利益,形成全面创业、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减少收费项目,实现在京津冀地区审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行政效能最高。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建立和完善跨部门统一互联的电子政务平台,积极推行网上办公、电子监察等现代行政管理方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决策、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转变。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根据发展需要,探索推行更加灵活的户籍制度。继续深化医药卫生、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三大主体,建设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监管平台,逐步构建信用政策法规、服务、文化、监管与奖惩、区域联动五大体系。不断提升信用信息化水平,提高信用共享和应用效率,拓展信用服务市场,防范信用风险,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建设现代信用体系框架。

  第六章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努力把廊坊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一、节约利用能源资源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水平,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加大新兴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以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发引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落实促进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建立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倡导合理消费,鼓励绿色消费,在消费领域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合理引导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二、营造优美生态环境

  北部三县着力进行生态风景林、高标准农田林网、园林绿化和高效设施苗圃建设;中部四县以城市森林、防风固沙林、速生丰产林、热杂果基地建设为重点,扩大森林资源,实现森林的多种利用;南部三县以营造大规模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林草基地建设为重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林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到2015年,全市新增林地40万亩,林地总面积达到25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城市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15平方米,农村居民点人均绿地面积7平方米。

  三、强力实施节能减排

  综合运用法律、市场、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建设一批水污染物减排、大气污染物减排、固体废物污染减排、有害重金属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与环境管理等系列环保整治工程。对我市目前建成运行的15座污水处理厂全部改造提升至A级处理标准。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达到省要求,环境质量得到基本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恢复,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农村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环境保护执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倒逼企业加快升级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环保产业为切入点,培育新兴绿色产业,推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低碳经济试验区,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将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向低碳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

  五、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防洪抗旱。切实抓好蓄滞洪区安全、城市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汛抢险队伍、监测预报预警设施建设,提高抗旱防洪能力和水平。防震减灾工作。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救援和震灾防御体系,加强地震监测预报软硬件设施建设,健全地震应急机制,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宏观前兆观测网”、“震情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气象工作。提升气象预报预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和相关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重点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高人工增雨(雪)能力,加强气象台站设施建设和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消防工作。建立完善政府统一领导,相关应急救援职能部门、专业力量参与的灭火应急救援体系和联动响应机制,大力推动灭火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素质建设,提高灭火救援综合处置能力,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专栏八:生态文明重点建设工程表

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国家投资1.5亿元的三北防护林五期项目,环首都经济圈绿化工程造林示范县项目,自然保护区及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工程。

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文安东都环保产业园,大城有色金属静脉产业园。

减排工程。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重点行业水污染物减排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水污染物减排工程。

环境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城市环境空气综合整治工程,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及回用工程,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工程,矿山恢复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与环境管理工程,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

  第七章  培育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廊坊精神为精髓,以龙凤文化为特色,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快构筑面向大北京地区、覆盖全市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廊坊发展的软环境,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软实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文化强市。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推进诚信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监管服务、行业自律管理、中介机构市场化运作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确保创建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用改革创新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推进廊坊精神的认知与弘扬,打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创新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方式,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营造浓厚文化氛围。重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抓发展就要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和现代生活,建设社会公有精神家园,加强培育引导,激发人们对文化生活、文化消费、文化素养的自觉追求。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文化设施网络。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推进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共建,市级重点加快建设大剧院、美术馆、文化艺术会馆、老年活动中心、戏曲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等一批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功能设施,县(市、区)“两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均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建成一批功能完备的群众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乡级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村街全部建有文化大院和农村书屋。到2015年,形成文化设施标准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社会化的文化建设新格局。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建立“碑碣苑”,做好重要石刻文物的集中保护与整理,加快开展对大运河金门闸南闸台本体以及灵山塔的维修保护,制定临泃故城、文安太子务遗址、广阳北旺砖厂新石器时代遗址、三河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等早期遗址保护规划和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加快开展对泃河流域、大清河、子牙河商周遗址的专项调研。建立和完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完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抢救一批濒临消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

  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积极发展戏剧演出、书法绘画、文学创作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推出大厂评剧团等一批具有廊坊特色、反映时代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积极培养群众文化自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更多创造力强、知名度高的群众文化组织。“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创作1-2件戏剧作品,5年内推出2-3件重头作品,打造2-3台在全国有影响的艺术精品,列入省和国家重点精品工程,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等重要奖项中取得好成绩。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化布局、链条式发展,重点加快投资200亿元的新奥“梦廊坊”文化产业园、投资14.7亿元的香河阳光文化产业园、投资14亿元的廊坊国华影视产业基地A区、投资100亿元的廊坊开发区中国地质文化产业示范园等重大产业园和产业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集团。

  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抓紧制定实施强有力的支持政策,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软件等文化产业,推动印刷包装产业改造升级。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生产、传播和服务模式创新,开发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

  强化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实施文体人才培养工程,建设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产业经营三支人才队伍;设立优秀人才专项激励基金,对文化管理、文化创作和产业经营等方面的优秀人才进行奖励,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大力引进急需的文化管理和艺术人才。

第八章  改善民生状况,建设幸福廊坊

  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内涵发展、联动发展和创新发展。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保障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杜绝新文盲产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建成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力争人大附中来廊坊兴办的中国基础教育示范基地早日开工建成;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重点推进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等院校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接近普通高中招生数,普职比大体相当;大力发展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特殊教育,使残疾儿童教育得到普及;区域内省属高等学校、市属高等学校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辖区内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大高端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支持京津及国内外院校来廊合作举办教育机构。积极推动大学城整合、并购高校战略,力争“十二五”期间,直接投资200亿元,将东方大学城打造成一个以教育城为核心,集聚20万常住人口、在校生10万人以上规模的国际职业教育名城。

  二、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廊坊科技谷打造成环渤海经济圈功能强大的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清华科技园建成京津冀一流水准的产学研合作新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重点园区建立省级以上企业孵化器5家,全市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10家;支持50家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以新奥“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突破,重点支持河北省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干细胞与分子诊断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10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加强技术攻关,取得核心技术100项以上,促进“廊坊制造”向“廊坊创造”转变。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十二五”期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30%以上。

  三、大力发展人才事业

  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建设为重点,采取培训引进、加大投入、优化环境等多种方式,加强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41万人左右,人才素质、结构、布局和环境得到明显优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点突破,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宜的人才支撑体系得以建立,重点科技领域人才优势基本形成,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人才使用效能得到大幅提升,在全省率先建成人才强市。

  四、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进五项改革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健全药物集中招标采购机制,完善药物配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用药安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县级医院二级甲等标准化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卫生支农工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预防接种等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重大疾病防控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防治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等;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到2015年,在全市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2岁。

  五、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增强全社会参与体育运动意识,全面提高我市市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到2015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50%,80%社区、25%乡镇和60%的村街建有公益体育健身设施。竞技体育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力争培育更多的高精尖体育竞技人才。创新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努力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推动体育中心和奥林匹克环城公园建设,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六、大力发展人口计生事业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保持低生育水平的持续稳定,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深入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提高人口出生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人口出生结构正常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儿童优先,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设施和服务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福利机构,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七、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培育创业主体,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创业能力,以创业促进就业。建立统一高效的就业服务新体系,广泛开展“就业援助月”和“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服务活动,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鼓励劳动者通过灵活就业形式实现就业。努力破解就业难题,做好改制、关闭破产和裁员企业职工安置再就业,做好农村失地农民和城市拆迁群众的就业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八、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把住房保障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加快建立以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为辅助的保障体系,保障对象逐步从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向中等偏下收入困难群体扩展。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认真落实税费减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支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发挥公积金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农村贫困群众危房改造工程,实现住有所居。

  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建立起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会参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新增1.06万张,总床位达1.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服务床位30张以上,3%的老人实现机构养老,97%的老人依托社区实现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其中,被征地农民参保率达到100%。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大力推动所有用人单位依法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扩大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逐步建立覆盖城乡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救灾应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会应急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动员能力,提高整体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环境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推动公共安全从被动应对型向主动防控型转变、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严格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此外,积极有效地推进民族宗教、广播电视、档案、残疾人、人民防空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专栏十:十二五社会事业重点项目

教育重大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廊坊开发区东方大学城高等教育有限公司投资200亿元建设的东方大学城国际职业教育基地等。

科技重大工程:中科廊坊科技谷,廊坊清华科技园,新奥绿色煤气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燃料电池实验室,河北省矿井灾害防治实验室等。

人才十大工程。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驻廊中省直单位人才挖掘利用工程,京津人才柔性引进工程,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开发工程,现代服务业人才开发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民营经济人才建设工程,城乡规划建设人才开发工程,高素质教育队伍建设工程、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工程。

卫生重大工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急救建设项目,农村卫生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卫生监督执法项目,卫生信息网络建设项目,中医药事业发展项目,新建廊坊市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廊坊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廊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廊坊市精神病医院,管道局医院门诊综合楼, 廊坊爱德堡医院,改扩建廊坊市妇幼保健中心等项目。

体育:体育中心、奥林匹克环城公园等。

   第四部分  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科学的规划需要科学的组织来保障。在“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实施、检查和评估机制。科学合理编制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分领域、分阶段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加强组织领导。《纲要》是“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制定财政预算、审批项目、核准投资的重要依据,各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县(市、区)规划必须与之协调一致。市政府成立《纲要》实施领导小组,发挥统筹作用,加强对专项领域的研究,编制和实施一批专项规划,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各级各部门在经济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纲要》精神,在全市上下形成关心《纲要》、熟悉《纲要》、支持《纲要》、监督《纲要》实施的良好氛围。

  完善政策措施。根据规划目标和任务,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适时制定、出台相应的产业、资金、土地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有效引导资源配置方向,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确保市场配置资源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导向和带动作用,确保《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

  抓好重大项目。规划所列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把重大项目分解到年度计划,切实抓实抓好,要加强适时调度和项目库补充完善。继续实行观摩调度、领导分包、考核表彰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组建专业的项目谋划和招商团队,将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项目工作一线,确保规划所列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如期实现。建立廊坊市创先争优、科学发展成果及重大项目动态考核评比展,发挥展览、考核、调度、招商的作用,使之成为推进全市“十二五”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

  积极运筹资金。“十二五”我市建设筹融资的形势与“十一五”相比,已发生较大变化,面临巨大的筹资压力。为保证“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履行公共产品供给职能。同时,推进多元化筹集机制的创新,搭建新的融资平台,银行贷款、基金投资、上市融资、利用外资、民营投资等多措并举,最大限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加强监督评估。市政府发展规划主管部门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定期组织开展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跟踪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提出评价改进意见,保证规划目标实现。加强规划的中期评估,适时对规划的实施进行跟踪研究,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到形势变化或其它重大原因,致使原规划内容已不适应新形势时,市政府可对规划局部内容进行调整,经法定程序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