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
全国著名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安次县得胜口乡(今葛渔城镇)高家圈村人。生于 1874年,卒于1952年。
廿世纪三十年代初,他在天津与刘宝全、张筱轩三人,同称“鼓界三杰”。白云鹏在京韵大鼓的发源地——天津的数十年生涯中,被称为“鼓界泰斗”。他的演唱行腔婉转,说唱溶合,保持了“怯大鼓”固有的朴素、自然风格,并具有较多的朗育色彩,自成温婉的一派,开创了我国京韵大鼓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白派艺术。
白云鹏出生在高圈村的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白云鹏的童年生活十分艰辛,3岁随讨饭,4岁跟娘拾柴,5岁到地里挖野菜。其父白凤林虽是个庄稼人,却热爱传统的民间艺术,能拉一手二胡,是农村剧轩的活动骨干。白云鹏从小受父亲朴素文化艺术的熏陶,闲暇之时学念剧本,学唱各种曲牌,并爱上了这些民间艺术。由于他虚心好学,带着感情去学去唱,进步很快。白云鹏8岁那年,母亲身患重病,不幸逝世,他与父亲相依为命,生活更加艰辛。由于生活所迫,年幼的白云鹏和父亲揣着胡弦,在永清、安次、霸县一带卖唱讨要。白云鹏14岁那年,拜演唱西河大鼓,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史振林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开始了比较正规的民间曲艺生涯。在艺术的天地里,白云鹏刻苦钻研西河大鼓的节拍韵调,根据故事情节,细腻刻画人物的内心感情世界。白云鹏20岁出师,开始了独自闯荡社会。1898年,白云鹏25岁成家,次年生一小女。1900年,家乡闹起了义和团。白云鹏被乡亲们那种朴素的爱国情感,和义和团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当时家乡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人们没有闲心在听书唱戏。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白云鹏离开家乡,离开了父亲和妻子女儿,只身到天津卖唱求生。
天津是华北地区的一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很少有专业的演出场所和固定的演出形式。白云鹏初到天津以后,只在街头巷尾的娱乐地摊说唱。由于他的嗓音好,为人朴实,后来慢慢发展到当时的燕乐、开平、中华、大观园等专业场所去说唱。白云鹏最拿手的唱段是《红楼梦》中的《探晴霎》。他咬字轻、放音松、强弱适度、传情婉转;快板干净利落,慢板行云流水。三十年代,他与刘宝全、张筱轩同称“鼓界三杰”。
白云鹏在出名以前,曾到北京去过一段时间。当时北京人把流传在河北一带的西河大鼓称为“怯大鼓”。北京听说书十分讲究,以调、词、韵、弦为四要素。而白云鹏说唱的“怯大鼓”达不到北京人的要求,只能在地摊、庙会、小戏团演唱,登不了大雅之堂。白云鹏为了向新的艺术高峰攀登,随即独创为一派的京韵大鼓。为了创新,他聘请了拉弦和唱词的名师,从《红楼梦》唱段改起,逐字、逐曲的进行反复练习,反复演唱,并结合北京人喜闻乐见京腔口语,与调、词、韵、弦有机配合,边演边唱、边唱边改,不到半年的时间,他演唱的京韵大鼓以嗓音宽厚苍劲、咬字轻、放音松、说唱结合,使情婉转而自成一派,深受观众的好评,并在京城名声大震,成了名副其实的京韵大鼓白派创始人。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在北京出名以后,一直在较高档的戏园演出,多次到官宦家庭唱堂会,后来他又回到天津,以此为发源地,逐步发展到济南、南京、上海、芜湖等地,所到之处,深受观众的欢迎。在上海演出时,三北公司经理、上海的大资本家、政、商界的知名人士虞洽卿亲自送去一块携有“独树一帜”的金字牌匾。
白云鹏虽是旧社会出生的艺人,但他受家庭的出身的影响,爱国思想强烈,在不同时期,自编自演了很多进步曲目。在五四运动时期,把编演《提倡国货》、《劝民曲》、《孙总理伦敦蒙难》等;抗日战争时期,他演唱的《哭祖庙》等曲目,从而反映出质朴的爱国思想。
白云鹏先生以《红楼》为主自成一派后,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艺术上不断追求探索,刻苦钻研,从同行艺友中搏采众长。他待人谦和,并为白派艺术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刻画人物他细读了中国的四大名著,对人物性格、故事情节都细致琢磨,然后把其精华改编成唱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白云鹏先生迎来了新的曙光,他更加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自己一生追求的艺术事业。1950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曲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1年白云鹏退休以后,被中国戏曲研究院聘为顾问,做艺术指导,被北京艺培学校聘为特级教师,不遗余力为国家的艺术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952年,年近八旬的白先生因患食道癌,干4月6日病逝。追悼会上戏剧的名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杨宝森、李少春,曲艺界名人候宝林等前往吊唁并送了花圈。遵照白云鹏先生的遗嘱,其尸骨埋在故乡高圈村家族的坟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