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
时代风尚 文化润廊
——廊坊市文艺志愿服务工作综述
中国书协副主席张继、刘月卯在廊坊书法院内挥毫泼墨,并对廊坊书法家和爱好者的作品进行逐一点评;蒙古族青年歌唱家乌兰图雅带领固安县广场舞协会舞蹈队,激情澎湃演唱歌曲《站在草原望北京》《点赞新时代》,别样的音乐魅力在空中回荡;著名相声演员李伟建到永清宋辽文化园为当地曲艺家及爱好者进行声情并茂的示范指导……
近年来,众多国家级、省级文艺名家陆续走进廊坊,以结对帮扶的方式,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把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廊坊大地的各个角落。从翰墨飘香的“中国书法城”,到乡野阡陌的村晚舞台;从名家云集的文化讲堂,到百姓自导自演的“民星大舞台”……文化的种子,处处可见,比比皆是。
在廊坊,一场场以“文艺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文化润廊”行动持续开展,“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在廊坊遍地开花,进一步推动“送文化”向“种文化”深度转变,让群众从文艺观赏者变为参与者和创造者,绘就了一幅文化协同共融、基层文明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
守正创新,文艺志愿服务谱新篇
2024年,廊坊市“文联万家”文艺志愿服务团荣获中国文联第三届“时代风尚”学雷锋最美文艺志愿服务组织称号,河北省2024年“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观摩展示推进活动在廊坊举办。荣誉的取得和成绩的认可,关键在于全市上下凝聚共识、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实施“文化润廊”行动,将“强基工程”作为文艺惠民的民生实事,推进基层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进行安排部署。市文联联合市文明办等部门,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抓基础、建机制、强示范、推品牌,全面加强文艺志愿服务队伍、阵地建设。
搭建完善的组织架构。成立廊坊市“文联万家”文艺志愿服务团,下设15支市级支队、10支县级支队和45支县级以下小分队,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文艺志愿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已有2156名文艺志愿者在中国文艺志愿服务智慧平台注册。
拓展志愿服务阵地。600余家名家工作室,3000多家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李少春大剧院、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等一批文艺场馆,成为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阵地。深入挖掘各单位和企业文化资源,与廊坊师范学院、廊坊广播电视台、润泽集团、益田集团等单位和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拓展文艺志愿服务领域。
开展典型培育示范。重点培育了三河市浩然文化村、西柳河屯村等示范点,选树大厂评剧歌舞团、“老槐树评剧社”等特色文艺团队,成为文艺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推动“送文化”向“种文化”深度转变。对表现突出的33个优秀文艺志愿服务组织、151名优秀文艺志愿者进行表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更多文艺工作者投身志愿服务。
协同共融,推动优质资源直达基层
近年来,三河市西柳河屯村、固安县周家务村等吸引近百位京津文艺人才,建成艺术中心、名家工作室集群,开展经常性的结对帮扶和文艺汇演,培养了大批基层文艺人才。
这是廊坊广邀书法、曲艺、摄影、戏剧、音乐、舞蹈等领域文艺名家,组建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廊坊乡村开展帮扶“扎下根”的成果。不仅如此,苏士澍、刘兰芳、乌兰图雅、降央卓玛、李伟建、张继、刘月卯、郝远征、陈小波、李胜素、吴桂云、李雪等近百位京津名家先后走进廊坊,通过现场教学、创作指导、惠民演出等形式传经送宝,更是三地文化协同共融的生动体现。
笔歌新时代·协同筑未来——廊坊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京津冀书画交流展上,京津冀三地100位艺术家创作的100件书画作品摘录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美术作品以描绘祖国建设的非凡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主题,生动展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新风貌。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借助“中国书法城”的文化名片,廊坊各级文联成功举办八届京津冀戏曲大赛、书画联展、摄影交流、文艺晚会,组织“墨舞新天”全国九省十城市书法篆刻联展(巡展)、“燕风楚韵”廊坊淮安书法交流展等活动200余场,惠及群众百万余人次。
山水相连的京津冀文化一脉、气韵相通,三地文化根脉紧密相连,枝叶繁茂多彩。廊坊市将围绕“文化润廊”行动,继续加强与京津冀乃至全国各地市文联及协会的合作与交流,为各文艺家协会及广大会员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创造更多与域外艺术组织或机构学习交流的机会,提供更多展览展示空间。
扎根人民,赋能基层文明建设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文艺志愿服务就开展到哪里。全市2156名文艺志愿者与基层结对3000余个,到基层组织文艺志愿服务培训、讲座5000余场次。
以“村晚”“双争”“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为依托,廊坊市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7000余次,推动城市与乡村文化资源双向流动。
每逢春节,市书协组织书法家深入社区、村街、企业、机关开展“书春送福”活动200余场,书写春联福字4万余件,连续两年获评国家级先进集体。五届“华彩廊坊”舞蹈大赛、五届廊坊书法篆刻作品展、两届“声动廊坊”音乐会等品牌活动,更让群众从文艺观赏者变为参与者和创造者。
通过对“燕京八绝”等非遗项目开展研讨、大讲堂、精品展300余场,联合高校、企业等编创舞蹈、音乐、戏剧等原创精品力作,打造独具魅力的“廊坊礼物”,推动其产业化发展。非遗更是从“博物馆的展品”变为可观赏、可体验、可消费的“廊坊礼物”,为民间艺人开辟了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动能。
广大文艺志愿者在服务基层的同时,也汲取了最鲜活的创作灵感。他们围绕党的政策、文明新风创作的《弘扬新风尚》《幸福西柳河》等作品既接了地气,又扬了正气。超过600件作品在省级以上展赛中入选获奖,21人次斩获中国书法兰亭奖,原创京剧《脚印》、原创歌曲《得一歌》斩获全国大奖,这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结出的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