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动态
廊坊:硕果累累迎金秋
金秋时节,籽粒饱满,瓜果飘香,廊坊迎来秋收喜悦。
在大厂陈府镇东杨辛庄村杨勇采摘园,洋溢着丰收的盛景与农人的笑脸。葡萄架下,串果垂珠,紫红色的“户太八号”葡萄缀满枝头,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丰收画卷。园主王萍介绍,今年她家种植的3亩葡萄总产量预计可达3000余公斤,品质优于往年。
除了葡萄,王萍还种植了鲜桃和苹果。在另一片果园里,鲜桃簇拥,果香沁人,色泽饱满、个头硕大的桃子掩映在绿叶之间,令人垂涎;一旁的苹果树亦是硕果盈枝,散发着清甜香气。
在陈府镇东杨辛庄村,像王萍这样的果农还有许多。一个个果实累累、香气四溢的采摘园,不仅绘就了美丽的乡村图景,更迎来八方宾客,带动了农旅融合发展,唱响了金秋丰收欢歌。
在霸州信安镇解放街花生种植基地,机器往来穿梭,随着一株株花生秧被连根拔起,一串串、一颗颗饱满的花生破土而出。近年来,信安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一村一品”,通过“党支部+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组织种植大户以“土地流转+务工”形式参与,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我市提前规划部署,组织落实落细田间管理措施,印发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一系列技术指导意见和重大病虫害防控、玉米田杂草监测防控等技术方案,推进田间管理各项关键措施落实到位。
在文安县国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一株株玉米挺拔整齐,果实饱满。
“我今年种植了1700多亩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精选优种、精量播种、滴水齐苗、精准化控制、分次施肥等一系列技术,应该会有个好收成。”合作社负责人李卫国说,今年他按照玉米单产提升技术方案,亩均播种6300株,生长期全部实施水肥一体化喷灌,玉米丰收多了保障。
我市春、夏玉米种植密度每亩均较常年增加300至500株,采取合理增密、科学肥水管理、病虫综合防控等科学措施,秋粮具备丰产丰收的基础。
“为稳定秋粮面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三夏期间,我们盯紧‘夏收’,全力打好‘夏种’攻坚战。农技人员与种植户一起分析、研判生产条件,抢抓农时,通过趁墒播种、抢墒播种、造墒播种等方式压茬推进夏种,抢在适播期完成粮食播种任务,全力夯实秋粮丰收基础。”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邢建权说,此外,还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实时关注苗情长势,组织落实好田间管理措施,指导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和应对,努力防控好病虫草害,有力促进秋粮作物稳产增收,全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廊坊农业资源丰富,是北京“菜篮子”的重要供应地。近年来,我市以“日常供得稳、应急有保障”为目标,持续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升级,蔬菜生产、供应和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廊坊市共有22家蔬菜种植基地被认定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为支持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提质增效,廊坊市今年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财政资金1900余万元,扶持固安兴芦、永清海泽田、安次农爱农等主要基地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品种培育、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带动周边农户提升蔬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22家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产量达5.6万吨,总产值2亿元,90%以上产品销往北京。
在中农智慧(香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示范基地,工人们正按照订单进行采摘、分拣、打包。作为北京“菜篮子”重要生产基地之一,这家公司致力于高品质蔬菜订单种植,建有农残检测实验室,构建了蔬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每年供应北京市场蔬菜1500吨以上。今年5月,该公司成功入选2025年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
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各生产基地开展老旧设施升级改造,大力推广节地、智能、宜机化实用新型设施,示范带动全市蔬菜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有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