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今日廊坊>本市动态

本市动态

创新就业“微服务”保障就业“大民生”

2025年07月07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记者 张欢 通讯员 张超 字体:  

为进一步激发就业市场活力,拓展新的就业空间,破解灵活就业群体“找活难”与企业“用工荒”双向难题,今年以来,我市以零工经济规范化发展为突破口,通过搭建就业平台、强化技能培训、做好就业服务保障等举措,构建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家门口”就业服务圈,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精准化、便利化的公共就业服务。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零工服务生态

我市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廊坊零工之家”智慧服务平台,涵盖微信小程序、智能终端机和网站三大载体。该平台主要由“找工作”“发岗位”“学技能”“政策资讯”4个功能模块组成。求职者可通过“找工作”模块实现岗位智能筛选、简历一键生成、在线面试等,寻找合适岗位;用人企业可通过“发岗位”模块发布工作内容、技能需求、工作地点、薪资待遇等岗位信息,为求职者快速匹配心仪岗位;第三方培训机构可经人社部门授权后,通过“学技能”模块发布电工、烹饪、电商直播、视频剪辑等技能课程,供求职者咨询学习;人社部门通过“政策资讯”模块实时发布各类资讯,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参考与政策指南。目前,该平台已入驻企业740家,注册灵活就业人员1708人,日均活跃用户1200余人次。

推出“直播带岗企业行”等新型招聘方式,通过“廊坊就业”抖音政务号开展沉浸式招聘,将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成果等通过直播呈现给求职者,大大提升招聘效率。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7场“直播带岗企业行”活动,提供1150个就业岗位,达成就业意向500余人。

建立零工就业数据库,通过数据动态更新管理,精准分析全市劳动力技能分布、岗位偏好及匹配状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进一步实现“人岗匹配”提速。今年以来,全市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95场次,提供就业岗位6.9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近2.6万人。

●服务升级,完善精准就业帮扶体系

连续出台《就业促进工程工作方案》《关于推进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三精化”建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均等普惠、功能完备、帮扶精准、基础巩固、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夯实零工服务制度基础,提高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专业化水平。

实行“免费培训+推荐就业”模式,与人社部门认定的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开设家政、电焊、月嫂等多种定制化培训,补齐零工群体技能短板。同时,提供见习岗位和创业就业指导服务,进一步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实现灵活就业。今年以来,全市零工市场提供25626个就业岗位,达成就业意向6135人。

创新建立“检察+人社+工会”劳动者权益保障协作机制,由检察机关提供司法保障支持,人社部门强化劳动监察效能,工会发挥维权服务职能,形成“线索互享、案件联办、预警共商”的闭环工作机制,切实保障零工就业群体劳动权益。

●全域协同,构建就业服务融合发展格局

建立“1+11+N”零工市场服务体系,即以市级零工之家为核心、11个县级服务中心为枢纽、各个乡镇(街道)服务站为支点,探索形成了固安县“退路进站”工程、广阳区“数字零工”平台、永清县“一小时就业圈”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零工就业品牌,持续为零工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创建“大城绝热节能达人”“文安金属线缆工艺师”等省级劳务品牌,有效提升零工就业组织化、专业化和市场竞争力。仅在文安县金属线缆产业集群,零工之家平台就与多家龙头企业建立了用工对接机制,累计带动5万余人就业,有力支撑了产业集群的产能释放和稳定运行,实现了“产业得人才、工人得实惠、品牌得壮大”的多赢局面。

围绕就业服务协同,积极开展京津冀联合招聘、“通武廊”人才一体化系列招聘,廊坊市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协同发展、家庭服务人力资源对接交流会等活动,推动京津冀人力资源数据等信息协同共享。截至目前,我市已联合北京通州区、天津武清区开展大型招聘活动18场,提供就业岗位1915个,发布京津岗位需求信息22期,征集岗位12万余个,向京津输出劳动力6218人。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