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动态
援疆产业“落地生金” 民生实事温暖民心
河北多举措提高对口援疆综合效益
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省立足新疆所需、发挥河北所能,用心用情用力对口援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进一步做好产业援疆、民生援疆、文化润疆等工作,提高对口援疆综合效益,推动对口支援工作高质量开展。
河北巴州产业园区是冀疆两地共建的自治区级产业援疆试点园区。近期,园区打造了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绿色装备产业园,新建20栋标准化厂房及完备的生活设施。
7月4日,唐山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区域总经理张山说:“厂房、水电、宿舍、食堂都准备好了,我们只要把设备搬过来就能开工。园区里还有不少河北老乡,我们扎根新疆的信心更足了。”
随着海泰新能光伏组件、晨光植物蛋白、沃沐豪空气源热泵等一批带有“河北印记”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投产,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带动当地产业提档升级。2023年、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同比增长25.7%、57.8%,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5.3%、41.9%。
产业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自身优势,我省推动一个个“戈壁产业”加快发展。
聚焦“两红一白”(番茄、辣椒、棉花及加工)特色产业,河北企业积极赴疆投资兴业,助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打造纺织产业集群,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通过推广种植“张杂谷”“捷麦19”,我省助力当地农户增产增收;优质农产品还在河北搭上了销售“快车道”,2024年全省销售新疆农特产品130余万吨,交易额约160亿元。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我省围绕干部人才交流合作,既引才又育才。
一方面,我省通过柔性引进紧缺人才,成立援疆院士专家工作委员会和院士工作站,为受援地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接收数千名新疆干部人才来冀培训,百余名基层干部跟岗锻炼。
援疆大计,民生为本。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家住河北花苑的王先生如今只需步行10分钟,就能抵达一路之隔的铁门关市人民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这彻底免除了他过去每周三次前往库尔勒就医的奔波之苦。
这一改变得益于河北省创新实施的“托管式”援疆模式。自2019年被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托管以来,铁门关医院的救治病种从10余种扩展至380余种,并从原来的乡级卫生院发展成为二级甲等区域型综合医院。
通过开展“组团+托管式”教育援疆,我省集中援疆教师资源整体托管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学,促进该校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围绕教育援疆,我省各级学校与巴州全部391所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选派580名教师援助巴州各学校,推动冀疆两地学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13份;河北师范大学与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联办的本科专业试点班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以来协调331名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到巴州顶岗实习,银龄讲学计划实现零的突破,定向招聘13名保定学院优秀毕业生到且末县任教。
近年来,我省对口援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投入援疆资金实施农村安全饮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不断完善医院、学校、火车站等基础设施,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民生实事援到百姓心坎上,文化润疆工作也在深入推进。
6月25日、28日,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创排的情景歌舞剧《石榴花开别样红》分别在石家庄市和保定市巡演,两地3200余名观众观看了这场充满南疆风情的演出。
聚焦文化润疆,我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特色文艺作品展演等双向交流活动。精心打造了大型情景歌舞《情系巴音郭楞》,创作了河北省首部援疆电影《情满天山》,打造了《守护者》等影视作品;举办“燕赵精品进二师”等文化交流活动;吴桥杂技团等赴疆巡演40余场,惠及观众80余万人次。
更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正在冀疆两地发生。2023年以来,我省组织旅游包机,开展送客入疆,吸引河北游客领略大美新疆。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组织受援地4100余名师生到河北开展爱国主义研学活动,组织1546名基层民族群众开展“我从新疆来,一路向北京”交流活动,进一步拉近了两地百姓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