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动态
廊坊中院抓好“五个专项行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今年,廊坊中院推出“五个优化提升”专项行动,聚焦企业痛点难点,从司法理念、诉讼服务、质效优化、司法行为规范、帮扶保障五大领域推出20项具体举措,着力打造公平透明、便捷高效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安商利企司法理念强化行动 想企业之所想
深化司法服务理念,摒弃就案办案、机械执法,运用“走访解促”走出法院问计问需于企,注重结案后对企业的跟踪帮扶,重点案件形成一案一建议。建立常态化回访机制,引导企业遵循契约精神,培树诚信意识,通过司法能动增强企业获得感。
坚持“如我在诉”理念,在司法活动中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密切关注企业的需求和利益,对每一件涉企案件全流程跟踪服务,让每一个涉诉企业感受到社会正义和法律价值。
秉持平等保护理念,确保各类经营主体诉讼地位平等。准确把握涉企经济案件的法律和政策界限,公正对待各类企业。坚持审执活动多促进交易、少拆散合作。在解纷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强化全过程调解和柔性司法适用,降低诉讼对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涉企诉讼服务优化行动 解企业之所难
设立涉及企业诉讼的“1号服务窗口”,优化涉企立案流程,实行专窗专办、一站通办,实现涉企立案一次办结、一次办好。制定并在法院门户网站公开《“一次办好”立案指南》,针对企业经营中常见的买卖交易、借贷融资、票据追索、股权转让以及用工劳务等纠纷,出台专项立案指引,逐项明确诉状要素、证据目录、管辖指引、法律依据以及注意事项,让企业明白打官司、打明白官司。
完善网上诉讼服务平台,推广涉企案件网上立案、网上保全、网上缴退费、网上公告以及在线委托鉴定、线上信访、电子送达,推行网上开庭、网上质证、网上阅卷、视频调解,实现全要素网上办理。完善12368诉讼服务热线功能,落实有信必复要求,实行涉企工单盯办制度,建立经营主体投诉“三(天)联(系)五(天)反(馈)”机制,使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增设“跨域服务”窗口,建立跨域视频审判庭、视频调解室、视频接访室等场所,实现跨域服务网络全国互联互通。发布跨域诉讼指南,配备跨域诉服辅导专员,推广跨域立案、诉讼材料收转、事项申请、文书送达、卷宗档案查阅以及跨域庭审、调解、信访事项驻地办理、就地办理、现场办理。强化跨域事务办理督办通报机制,推进管辖法院和协作法院反馈时间考核,提升跨域诉服办理实效。
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制定《非诉引导书》,优化诉调对接流程,列出“六大资源菜单”,引导企业选择非诉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建立涉企诉调对接中心,打造线上线下链接、企业与调解资源对接、诉讼与非诉衔接的“总枢纽”。推进涉企案件诉前、庭前、判前、执前“四前”调解,推广“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模式,努力实现企业解纷“零结怨”“零障碍”“零诉累”。
质效优化提升行动 助企业有所获
完善涉企案件快立、快审、快执工作机制,用最简程序、最短时间、最低成本处理好案件,更好更快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推进涉企案件繁简分流,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小标的额案件进行速裁快审,对疑难复杂案件由专业审判团队集中审理。建立涉企案件集中监管平台,对各流程节点实行全过程动态监管,对临近审限和超审限案件进行提示预警并跟踪督办,提高涉企纠纷案件审理效率。
发挥院庭长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办理涉企疑难复杂案件,全面落实院庭长调解制。强化院庭长监督管理责任,对涉企案件全面落实院庭长案件阅核制度,重点阅核涉企拟改判、发回重审、再审等案件,提高涉企案件审理质量。加强涉企案件类案研究,规范裁判指引,统一裁判尺度。
充分发挥破产审判出清与挽救职能,加强“府院联动”机制建设,推进破产预重整制度,提高破产重整、清算质效;不断优化、提炼“僵尸企业”快速审理经验做法,积极推广破产案件简易快速办理;加强破产案件管理人的监督管理,完善破产管理人项目管理制度,实现有序进出;推动管理人调查债务人财产状况制度落地见效,提升债权回收比例;审慎推进“执转破”的有效实施,加强协同配合,确保“执转破”程序衔接顺畅。
强力构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诉前、诉中和诉后治理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自贸区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工作站作用,提升自贸区司法服务能力;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继续加大与霸州(家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合作;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有效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领域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涉企司法行为规范行动 护企业之所安
开启司法服务“免打扰”模式,办理涉企案件,能够通过采取传唤企业负责人到庭询问了解企业经营情况的,不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期间入企调查。非必要,并经过评估,不以开警车、着制式服装的形式派员入企。通过采取预处罚、预审计、预移送告知,减少执行活动对企业产生的不良影响。
审慎采取强制措施。慎用查封、冻结等强制执行措施,合理选择执行财产。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解除查封申请,依法予以解除。探索采取抵押资产、抵债返租、企业整体强制管理、债权转股权等灵活有效的执行方法。加快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办理进度,有效提高网络司法拍卖成交率,充分实现财产价值。适当允许企业自行处置执行财产。灵活采取执行措施,妥善处置在建工程。积极推进党政机关将涉执债务纳入政府预算管理。
推行信用修复机制,对主动履行裁判文书义务的企业实施正向激励,出具履行完毕证明。对信用一贯较好、因特殊事由暂时陷入经营困境的企业,从宽试用信用惩戒措施。对有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行为或主动纠正失信行为的企业,可暂停对其适用信用惩戒。
注重府院良性互动,对政府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进行跟踪服务,提出司法建议,促进企业安心生产经营。对于因土地征收、征用、拆迁补偿等产生的各类纠纷,优先通过诉前化解方式解决,协调政府各部门多争取异地安置等方式,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深化诉调对接,形成多元协作,使司法职能和行政职能“双向奔赴”、拓展延伸,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坚持把对企业的末端处理与前端治理有效融合,引导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深层次司法难题,促进企业守法经营。同时,精准打击涉企刑事犯罪,依法从严打击针对企业、企业家实施的各类犯罪,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建立起多部门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实现全流程贯通衔接,形成涉企案件办理合力。
帮扶保障专项行动 纾企业之所困
注重企业风险提示,在办理涉企案件过程中,认真总结不同类型案件的普遍性规律,找到企业生产经营全周期风险,提炼行业性风险点,形成行业性风险提示,及时向工商联、行业协会等作出提示预警,助力企业有效规避风险,推动司法保障从事后维权向事前防范转变,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大力推进“走访解促”,落实法官包联企业制度,明确责任部门与具体联络人,包联法官对口联系、全程对接,总结归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共性及个性难题,确保及时受理、协调解决,构建服务保障“直通车”。积极开展“送法进企”活动,通过法律知识讲座、与企业法务人员座谈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提高企业的法治意识和管理水平,护航企业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拓展“企业说事、法院解题”范围,通过企业遇事随时“说”,法官接单精准“答”,把司法服务送到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着眼企业司法需求,构建多层面“接题”机制。受理涉企问题投诉;开辟涉企信访“绿色通道”。开展“司法入企体检”,面对面摸清企业法律需求,完善多角度“解题”举措。
持续推进科技法庭及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推动上诉流程管理平台、流程风险防控管理平台和司法鉴定管理平台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审判执行全流程进行监管。完善网上诉讼服务体系,依托外网诉讼无忧、微信小程序“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律师服务平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搭建24小时诉讼服务矩阵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多种诉讼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司法需求。
“五个专项行动”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和创新性司法实践,不仅回应了企业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更展现出司法机关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动性。廊坊中院将持续跟踪行动成效,动态优化服务举措,确保司法供给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