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今日廊坊>本市动态

本市动态

我市“四改”举措推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025年03月30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记者 杨雅淇 字体: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实施“政策找人”“精准指导”“重点孵化”“分县包联”等举措,不断加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企业创新主体数量、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等各项评价指标实现快速增长。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全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结果(2024)》显示,我市县域创新能力监测评价平均得分达到85.9分,高于全省平均分8.97分,连续六年居全省首位。其中,广阳区由B类跃升为A类县,A类县增加至7个,占比全省第一。

改“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打好“主动牌”,不断提高全社会创新活力。我市深入推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跃升,‌坚持市县联动、部门协同,联合科技服务机构,全面开展宣传培训和帮扶指导,组建5个包联指导组,深入70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点对点”政策推送和“一对一”帮扶指导,确保重点单位全覆盖。同时,各县(市、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重点领域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支持,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为县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保障。2023年度,全市各县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共计4.04亿元,较县域跃升计划实施初期增长1.15亿元,年均增长7%。

改“综合服务”为“精准指导”,打好“主体牌”,加速创新主体规模壮大。我市不断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力度,通过实施分类指导、差异扶持,不断推动科技型企业扩量提质。同时,围绕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全力培育高水平研发平台。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1400家;全市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62家,同比增长17.5%;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批准建设“河北省算力产业技术研究院”,为2024年以来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的唯一一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组建省级“金属软磁复合材料”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与京津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密切合作,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成果转化。

改“全面承接”为“重点孵化”,打好“转化牌”,不断提高成果转化速度。我市制定印发《廊坊·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廊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完善成果转化方式、健全成果转化机制等方式,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在全省率先布局建设10家市级中试熟化基地,为京津冀重点产业产学研合作提供验证平台。组织开展“双百互进”“院士专家廊坊行”“中国科学院走进廊坊”等精准对接活动,加快吸引京津科技成果来廊落地转化,全市技术交易日益活跃。2024年,我市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144.92亿元,同比增长48.6%。

改“整体推进”为“分县包联”,打好“保障牌”,助力县域科技创新见实效。我市不断强化工作统筹和组织保障,建立每个县(市、区)“一名包联领导、一个牵头科室、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深入各县(市、区)调研指标数据,分析发展动态,强力推进责任落实。根据各地工作实际,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提升方案,推进整合资源、固强补弱、增比进位。同时,加强与省直对口部门、处室的沟通对接,推进与财政、发改、工信、统计、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协调联动,通过省、市、县三级集中发力,共同谋划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和举措,支持各县(市、区)成就一批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的科技亮点,推动全市县域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

下一步,全市科技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省市县协调联动,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和开放创新应用场景,汇集项目、人才、政策等创新资源向县域倾斜,加快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推动我市县域科技创新工作再创佳绩。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