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要闻
聚焦区域协同 共谋发展新篇
2025中关村论坛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举办
河北日报讯(记者王璐丹)3月28日,2025中关村论坛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京举办,组织开展协同创新成果与需求发布、国际合作机制启动、创新发展推介、重点项目签约等多项内容。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1年来,坚持以创新机制释放创新活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新成效。”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介绍,北京输出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5年的111.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34.7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超25%。
会上,京津冀联合办、三地科技部门、高新区、科技园区、创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代表以及外籍嘉宾等200余人齐聚一堂,聚焦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关村赋能京津冀协同创新等话题,共谋区域协同新路径。
近年来,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助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开展了多维度的实践探索。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国斌从搭建类中关村生态体系、深化政企合作机制、深化跨区域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分享了区域创新协同的经验做法。
雄安新区作为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正不断汇聚各方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2023年,天融信科技集团与雄安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天融信雄安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天融信雄安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表示,将以AI技术赋能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建设,深化雄安“三座城”安全运营,同时,输出数字城市安全运营标准规范,立足雄安,面向京津冀,走向全国。
论坛上,数字人主播发布了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成果与需求清单。
协同创新成果方面,中关村发展集团发布《中关村京津冀集成服务体系》和《数智引擎·京津冀典型园区洞察平台》,启动“共建中关村京津冀集成服务平台”,提升面向津冀科技园园区和科技企业的平台服务能力,推动“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打造。
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方面,论坛发布“2025年度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指南”,结合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聚焦合成生物制造、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三大重点领域,围绕三条产业链中基础科学问题、前沿技术问题,设立24条指南方向,引导京津冀地区的基础研究团队开展联合研究。
场景方面,天津市发布37项“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京津冀共建应用场景提供案例示范。河北遴选八个重点产业创新应用场景发布百项需求清单,涵盖现代化钢铁、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数字产业等八大重点领域。
此外,“京津冀·欧洲社会组织科技合作机制”在论坛上正式启动,该机制由京津冀与欧洲11家核心机构联合发起,将立足中欧产业互补优势与创新协同潜能,打造“双向赋能、多元链接”国际化科创合作载体,在科技协同创新、产业协作联动、企业对接合作等方面,推动京津冀与欧洲的合作从“单一项目”向“系统协同”跃升。
“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中欧合作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尤其在推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瑞士欧亚论坛主席朱爱莲表示,这一机制将显著提升京津冀地区在全球的影响力,为欧洲带来更多投资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