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今日廊坊>本市动态

本市动态

多点开花 深度突破

——廊坊多维赋能“通武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月28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记者 陈正 字体:  

图为海纳川海拉(三河)车灯有限公司汽车前大灯自动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在认真工作。记者 陈童 摄


流淌千年的北运河,将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串联起来——“通武廊”。这个被称为“小京津冀”的区域,正精心耕耘协同发展“试验田”。“通武廊”三地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亮点纷呈、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三地优势互补、相互赋能,项目建设成果显著,为历届廊坊经洽会助威添势。

产业协作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近日,走进位于香河机器人小镇的河北百纳信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块块电路板在全自动的贴装生产线中,按照电脑程序,自动贴上大大小小各种功能的电子元器件。近年来,该公司深耕人工智能、双目视觉、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成为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方案提供商。

“除在北京保留部分研发团队外,我们将大部分试制、工艺验证和研发部门搬到了香河,厂房面积进一步扩大,厂区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该公司总经理陈飞介绍,企业生产需要的定制线缆线束、外壳、钣金等配件,也能在机器人小镇或者香河县域内采购。

2023年,京津冀联合绘制出协同发展的6条产业链图谱,河北牵头机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2条产业链。“通武廊”三地加深协作,联合编制图谱,开展招商引资,以链为媒、聚链成势。正是在产业链图谱引导下,香河机器人小镇已签企业超过150家,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迈出坚实步伐。

走进位于三河市燕郊高新区的河北省车用自适应照明系统技术创新中心,结构设计室、光学设计室、预研发室等一应俱全,工作人员正进行光学、电子系统的开发以及软件模拟等操作。

该中心由海纳川海拉(三河)车灯有限公司与武清区京滨工业园的海纳川海拉(天津)车灯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借力两地资源优势,转化前沿科技成果。目前,该公司拥有研发人员200余人,拥有国内领先的生产工艺和实验能力,为两家企业各类型车灯生产线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近年来,廊坊市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需求,主动与通州区、武清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科技研发平台。同时,积极引导域内企业与京津重点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围绕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领域,三地共同筛选发布共享共用创新平台目录,推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共用。一批批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与此同时,廊坊市聚焦“物流愿景”,把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作为全市“一号工程”,把降低物流成本、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核心任务,积极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世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为“通武廊”三地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再添新动能。

共筑公共服务协同新机制

2024年5月,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审议通过《推动“通武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产业协作、生态环境保护、文旅融合等8项重点任务。目前,“通武廊”三地聚焦工作落实、重点领域突破、优化协同机制等方面,细化完善年度工作方案、任务清单,纵深推进三地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近年来,廊坊市与通州区、武清区共同算好公共服务“一本账”,充满民生温度的创新举措接连推出:与通州和武清的60余所学校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和教育联盟,开展交流活动近百次,参与交流培训万余人次;取消域内参保群众跨省异地就医备案手续,让三地参保群众“少花钱、少跑腿、少费时”……

3月12日,在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教室里传来琅琅读书声;在活动室内,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是京津冀教育一体化落地的第一批公办学校,也是潞河中学教育集团在京外布局的第一所学校。2021年10月,这所学校揭牌成立。目前,学校在校学生两千余名。学校秉承与潞河中学本部“同形、同构、同质”的办学目标,让三河市的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

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廊坊市与通州区、武清区不断深化校际协作,开展师资培养、学生教育等领域合作,共同打造京津冀高层次教育共同体。2023年,三地签署新一轮《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共同组建12个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和1个职教联盟、1个特教联盟、1个幼教联盟,涵盖三地63所学校,推动教育协同发展扩容提质。

近年来,廊坊市大力引进京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与通州区、武清区签订《“通武廊”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成立“通武廊”康复专科联盟、心血管紧密型专科联盟,在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人才培养、中医药等多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目前,廊坊市14家医疗机构分别与通州区8家医疗机构、武清区2家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合作。与此同时,廊坊市24家医疗机构通过京津冀“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28家医疗机构通过京津冀“临床检验结果互认”,让廊坊患者异地就医可以最大限度避免重复检查。同时,“通武廊”三地开通跨省异地住院及普通门诊医保直接结算,让“垫钱+跑腿”成为历史。

为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廊坊与通州区实现453项高频便民事项异地“自助办”和294项涉企服务事项异地“全程网办”,与武清区实现300项便民服务事项和233项高频涉企服务事项“区域通办”……

以大运河为纽带,廊坊加快推进构筑“通武廊”三地文旅共同体,擦亮区域文旅品牌。三地加快探索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联合举办国际化文旅品牌活动,共建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生态旅游发展带、乡村振兴示范带。

织密路网引领协同发展跑出加速度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廊坊市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用足用好京津辐射带动作用,深入谋划和研究京津冀交通路网对接规划,用协同的办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京津廊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厂通路潮白河大桥,一头连着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一头连着廊坊北三县之一的大厂。

去年9月,大桥建成投用。“厂通路这回真正变成了畅通路!”家住大厂回族自治县的张肖说,这是往返于京廊两地的跨省通勤族期盼已久的时刻。

现在,张肖到北京上班可以走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减少绕行后通勤时间至少节省40分钟。目前他身边的很多人都选择了这条路线。

作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项目,厂通路全线通车后,从大厂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距离缩短约5公里,为京津冀“一小时通勤圈”再添快捷新通道。这座特大桥从开工到通车,用时不到两年。

2023年,北京、天津、河北的交通运输部门联合签署《交通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2023—2025年)》,明确将持续推进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水平。

2014年以来,廊坊与北京市、天津市对接的干线公路有22条、31个接口,通车里程由736公里增加至814公里;境内高速公路达到13条,通车里程由288公里增加至564公里,形成“六纵七横”路网布局。如今,京津冀已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作为“轨道上的京津冀”的标志性线路,连日来,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加紧施工。“当前,政燕区间的盾构机正在进行调试,即将始发;盾构区间正在进行联络通道施工;车站、路基和桥梁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16标三工区项目经理曲伟介绍。

据了解,该线路是京冀首条跨省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全长约81.2公里,分为北京段和河北段,全线共设21座车站,串联起了北京CBD核心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河燕郊、北京平谷新城等重点功能区。项目建成后,三河市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仅需9分钟。

聚焦加快推进区域互联互通,“通武廊”三地加强规划对接、政策衔接、交通连接、产业承接、服务链接,加快形成同城化效应。同时,全力实施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推广京津冀跨区域定制快巴、跨域公交服务,加快实现“通武廊”区域公交“一卡通”畅行。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