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动态
我市持续加力优化营商环境
市本级一千四百八十二个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全流程网办;“区域通办”三点零版正式实施;经营主体数达六十八万二千一百户,同比增长百分之七,位居全省第一
市本级1482个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全流程网办;“区域通办”3.0版正式实施;截至2024年12月末,经营主体数达68.21万户,同比增长7%,位居全省第一……近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我市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持续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强化改革创新、科技引领、数字赋能、试点带动,全市营商便利度显著提升,满意度、感知度不断增强。
制度是工作推进“利器”。2024年,我市出台《2024年项目建设攻坚突破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专项行动方案》,聚焦重点领域,狠抓提升;印发《廊坊市亲清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试行)》,进一步规范政商交往行为;与通州区联合印发《2024年廊坊市北三县与北京市通州区营商环境协同改革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推动营商环境一体化协同发展;在出台廊坊市“人才十条”的基础上,迭代出台企业“人才六条”,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市营商环境政策制度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此背景下,全市政务环境、市场环境、要素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持续向好。
极简审批,政务环境更加智慧高效。市本级1482个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全流程网办。企业开办所需登记注册、印章刻制、社保登记、发票申领等各环节全部用时压缩至2个小时内完成。全市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压缩至36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压缩至12个工作日以内。实行“水电气暖网”联合报装,其中用电报装最快实现4小时送电。政务服务“区域通办3.0”版全面上线,“通武廊”高频便民事项和涉企服务事项全面实现“异地一体化智能联办”,京津环廊地区政务服务“区域通办”覆盖率达到100%。全年市本级共完成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项目652个,交易金额235.35亿元,节约资金3.65亿元,“双盲”评审覆盖率100%。
极致服务,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高标准建设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管家式”帮办、代办、陪办助企服务。推进“走访解促”不断走深走实,搭建“政企直通车”服务平台,打造诉求提报、政策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协会服务、外贸服务六大功能模块,2024年全市通过“走访解促”累计发现问题6123个,已解决问题5921个。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到68.21万户,同比增长7%。
极准监管,法治环境更加公正透明。连续出台《廊坊市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十项措施(试行)》《廊坊市提升行政执法质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实施方案》,发布《廊坊市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事项清单(2024年)》的通知,推进柔性执法、规范执法、包容监管、容错纠错。推广“综合查一次”,推行“非现场”监管、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2024年较2023年联合执法“综合查一次”同比增加5%,采取轻微违法包容免罚措施处理案件同比增加191%,非税罚没同比下降39%。推行“阳光执法”,做到“一企一码”“扫码执法”;实行柔性执法,推行轻微违法“首违不罚、包容免罚”,动态调整包容免罚清单379项。集约升级12368诉服热线,开辟涉企案件绿色通道,优化司法服务窗口。开展“司法入企体检”活动,“面对面”摸清企业需求,提出司法解决方案,采纳率达98%。搭建“企业说事法院解题”平台,为30家企业解决115项涉法问题。
极惠扶持,要素环境更加用心贴心。大力实施企业上市苗圃培育工程,全市新增报审企业2家、新增辅导期企业1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位居全省第一。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推进供地、服务、监管模式改革,开展产业用地弹性供应,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新型土地供应制度。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为3.6万家单位减轻失业保险费负担3.7亿元,惠及56.1万人;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1亿元,惠及1.8万家企业、31.37万人。
极优完善,信用环境更加守信践诺。根据国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间信息中心发布的2024年12月份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2024年,我市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月平均排名第一。积极推进“信用修复高效完成一件事”,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信用修复综窗,实现信用修复线下“只进一门”、线上“一网通办”,指导帮助近四成失信主体退出清单。同时,将企业信用嵌入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应用场景,助推守信企业优先享受“容缺受理”“承诺即许可”等优惠政策。在安全生产、文化旅游、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205项行政执法事项运用信用评价结果,对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对守信企业降低抽查比例、减少检查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