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动态
我市法治建设蹄疾步稳
近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廊坊市法治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5年来,我市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召开集中学习30余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全市部署,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常态化开展学习活动,各类干部培训班和在线学习平台增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课程,通过报纸、电视、融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持续完善全面依法治市统筹推进机制。我市出台《法治廊坊建设规划(2021—2025年)》等28项法治领域重要举措,为法治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和框架支撑。召开7次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部署推动法治建设领域重点任务。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法,实现乡镇(街道)以上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法全覆盖。建立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协作机制,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交通执法等重点领域开展法治督察10余次。同时,将法治建设成效纳入综合绩效考评,通过法治督察、述法、考核等手段确保法治建设责任落实。
不断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坚持“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多方参与”的立法格局,加强立法统筹,确保与国家法律、地方改革决策及京津立法相协调,科学规划立法工作。聚焦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用好“小切口”“小快灵”立法模式,5年间制定市级地方性法规11项、政府规章5项,完成立法后评估14项,有效提升地方治理效能,增强了民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纵深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提质增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重大行政决策和文件合法性审查。深化行政执法改革,构建三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完善行政裁量基准制度,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强化行政复议作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落实包容审慎监管十项措施,推行“阳光执法”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推进政务服务“一窗通办”“一网通办”,全市1334项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网办率100%,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实现294项涉企事项“区域通办”。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规章政策专项清理,废止修改26件涉企规章政策,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文安县等6县(市)获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称号,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扎实推进公正司法提升公信力。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被纳入全市深化改革布局,着力健全完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建设。实施审判质效提升工程,打造“5+18+N”管理体系,平均审理时长大幅缩短。开展诉源治理、“廊坊经验”重塑,与119个调解机构建立委派调解合作关系,成立行业调解组织127个,大量纠纷在成案成诉前得到快速解决。全面加强法律监督,构建“巡回+派驻”刑事执行检察模式,与公安机关等多部门建立多元协作机制,探索“线索发现+专家论证+检察监督”新模式,更精准开展检察监督。全面推进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实现市县全覆盖,通过常态化巡查、评查和专项整治提升办案质量,全面应用“阳光警务执法监督服务系统”,拓宽外部监督渠道,有效解决执法难题。
推动构建社会大普法新格局。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刚性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制定廊坊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完成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35次。青少年法治教育得到加强,1010所学校均聘请了法治副校长,首创数字化法治副校长普法课程《海霞法治讲堂》,惠及近10万师生。全市开展线下普法活动2050余场,发放资料130万余份。深化“通武廊”普法协同,举办系列培训,培训人数共计1.3万余人。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开展“1名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组织市县乡三级培训400余场,覆盖6万余人次。目前,全市拥有全国及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7个,“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2252户,“乡村法律明白人”19737名。
全面夯实依法治市基层基础。将全面依法治县规范化建设作为依法治市的抓手,按照“强化一个统筹、构建六大体系”整体思路,通过推进会、培训会和交叉互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依法治县规范化建设深化提升行动。各县(市、区)坚持“一盘棋”整体推进,法治建设摆位显著提升,制定依法治县制度机制272项,推动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治县办人员经费得到有效保障,配齐配强基层法治力量,法治能力建设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