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记者观察:聚力推进协同发展 共绘京津冀美好蓝图

2025年01月21日 评论(0)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记者 王文珩 王静

“坚定不移推进协同发展,在走在全省前列上求突破。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合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会场内外,“协同发展”成为高频词汇。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要紧抓历史机遇,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集中力量抓创新、促疏解、聚人气,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取得更佳成果,以实干担当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协作是关键支撑。围绕推动产业协作走深走实,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县域传统产业是促进就业、财政增收、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也是支撑县域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市政协委员李建国在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时表示,当前,面对产业迭代的日新月异,应抓住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借势雄安新区联动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让其焕发新活力。

“聚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围绕打造‘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文旅品牌,近年来,燕南春加快转型升级,深耕文旅产业,打造酒文化工业旅游综合体,让京津冀游客畅享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红利。”市政协常委、河北燕南春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勇说。

京冀地缘相接,产业互补性强,市场匹配度高。“推动‘河北净菜’进京,是对接京津、服务京津的具体举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具体体现,要不断提升我市净菜市场占有率,让廊坊更多的优质绿色农产品走进京津。”市政协委员龚贺友说。

瓣瓣不同,瓣瓣同心。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京津菜园”,持续推进“净菜进京”,培育规模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平台,提升“廊农优品”供京占比。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第11年。11年来,廊坊紧抓机遇,全面深化与京津协同发展,围绕首都“菜篮子”市场需求,推进河北农产品“进京行动”,积极建立“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京津“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生产基地240家,建成省级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20家。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做优公服共享圈,深化协作办医、合作办学,共建一批医康养联合体,导入更多优质医疗教育资源。探索推进与京津社保卡跨省通用、一卡多用,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同城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京津冀深度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不断释放民生红利,是很多代表、委员的共识。

“协同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着力健全适应我市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切实增强健康管理和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针对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市政协委员刘连侠建议。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报告中提到的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重心下移,持续实施3个市级、10个县级医疗项目,加快引进京津优质医疗资源,以及深入实施环京中医药协同廊坊起点工程,抓好京津冀医联体创建等十方面工作,打造环京医药协同发展示范城市,让我深受鼓舞、信心满满。”市人大代表、文安县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马闯说。

2024年被称为银发经济元年。京津冀之间强大的互补性,为银发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京津在廊养老人数突破12万人、燕达模式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三河聚焦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协同,不断强化探索实践,在医疗康养领域与京津相关产业深度合作,有效推动三地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已逐渐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医养康结合的养老模式。”市政协委员、三河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王瑷珉说。

紧抓银发经济风口,深入推进京津冀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我市着力构建医养康养结合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养老服务模式,谋划建设了一批旅居、康养特色小镇、医养和培训疗养机构转型项目,为京津冀三地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营养配餐、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全方位养老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享……

锚定目标,砥砺奋进。新的一年,蓝图已经绘就,廊坊将聚力推进协同发展,切实把重大国家战略转化为发展动能,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