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廊坊>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协同发展】廊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2024年06月16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记者 杨苗苗 字体:  

牵住疏解“牛鼻子” 优化交通“一张网” 筑牢生态“安全屏”

驾车驶出北京,从京通快速路拐入通燕高速,一路向东跨过潮白河,只用半个小时就抵达燕郊。在位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的联泰集群算力(三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熟练地组装服务器。“燕郊独特的区位优势、扶持政策和产业基础等吸引了我们,在这里发展我们充满信心!”该公司总经理宋世杰介绍。

该公司是首家落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的北京企业。作为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随着业务快速发展,公司需要选址扩建新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毗邻北京通州的燕郊成为首选。自去年3月投产以来,该公司业务量逐渐增加,年产值超5000万元。

“这里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北京科技企业?”很多人对此充满疑惑。实际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向深入,越来越多的创新“候鸟”被水草渐丰、百鸟啁鸣的潮白河彼岸所吸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地处北京、天津、雄安新区黄金大三角核心腹地的廊坊,是河北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前沿核心区。“推动廊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既是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加快廊坊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我市全力做好深耕北京、借势机场、联动雄安“三篇文章”,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牵住“牛鼻子”,重点疏解项目从“纸上”到“地上”。

我市全力推进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与京津产业链融合发展。积极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廊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全力构建“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新模式,2014年以来,累计吸纳京津技术合同4137项,成交额313.65亿元。截至2023年底,全市引进京津疏解转移基本单位9097家,居全省第一位。

——交通“一张网”,让城更近、人更亲、产业更紧密。

十年来,相继建成津保铁路、京雄城际、京唐铁路、津兴铁路,境内运行铁路达到10条,形成“四纵六横”铁路交通主干路网格局,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工程、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R1线)、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3条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建设。相继建成京台高速、密涿高速、机场北线高速等8条高速公路,形成“六纵七横”的高速公路网布局。开通6条主线32条支线到北京国贸、望京等地的“定制快巴”,5条到天津宝坻、蓟州、武清的跨省公交,固安至丰台的通勤列车,京津廊加快进入同城时代。截至2023年底,全市公路路网密度达181.2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位。

——筑牢“一道屏”,共享更多碧水蓝天。

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动钢铁去产能工作,域内4家钢铁企业产能全部退出,整体退出钢铁产能1974万吨,妥善安置职工约2.3万人,实现“无钢市”目标。全面完成100万余户的农村地区“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工程,实现全域散煤清零。2023年PM2.5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3.6%,优良天数239天,较2013年增加107天。全市8条国省考河流9个国考断面已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Ⅳ类水体标准,典型经验做法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深化,着眼于看病、教育、养老等百姓关心事,一项项利民之策落地开花。

我市与通州区、武清区63所学校共建协同发展共同体和教育联盟。大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6所中职学校与京津开展“2+1”联合培养或“3+2”贯通培养。实施京津冀参保人员区域内就医免备案政策,全市276家住院定点医疗机构(按本地服务权限)全部开通住院、普通门诊、五种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直接结算。与通州区、武清区实现政务服务“区域通办”,我市打造京津冀政务服务一体化改革样本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从产业转型到生态优化再到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篇章正在廊坊写下生动的注脚。未来,廊坊将继续紧跟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深耕细作下好“一盘棋”,在京津冀这张波澜壮阔的发展长卷上谱写廊坊新篇章。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