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长者专版>政策文件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字体:  
来源: 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07月18日

为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视察廊坊的指示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抢抓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临空经济区以及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重大机遇,坚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四个农业”建设,构建更趋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加稳固的生产体系和更具活力的经营体系,打造产品绿色、产出高效、产业融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端供给。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稳定。

——坚持改革创新。把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作为两大动力源,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释放改革动力。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物质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更好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支持保护、执法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建立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监管的运行管理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全市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框架,成功打造京津冀现代都市型农业圈的核心区、样板区和示范区。

——结构布局明显优化。特色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特色产业种养环节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农业内部三产结构更趋优化,蔬菜、畜牧、果品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75%。

——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由每人2.4万元增加到5.5万元,价值超百亿的农业企业品牌达到l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27:1发展到2.65:l。农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提升,主要菜篮子产品京津市场供应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成为京津主要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产业融合实现突破。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农耕文明融为一体,农业与生态、文化、科技、旅游紧密结合,农业多种功能得到深度挖掘与拓展,田园秀美、生态宜居、功能多样的休闲农业空间基本形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营收入达到50亿元。

四、重点任务

(一)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强化农产品供给保障

1.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在稳定36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上,全面落实“一减四增”任务,适度压减非优势区高耗低效粮食作物,切实增加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园区、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生态绿化面积,推行农田休耕、实行特色作物和饲草作物替代。到2022年,累计调减高耗低效粮食作物58万亩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充分发挥现代蔬菜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升级改造低质、老旧、低效设施农业,创建一批高标准蔬菜园,推进高端精细果菜和特色叶菜生产,提高全市蔬菜生产规模化、园区化、设施化、标准化和产销一体化水平,推进蔬菜产业提档升级,打造京津优质蔬菜供应基地。重点建设永清、固安、安次等中部蔬菜主产区,霸州、广阳、大厂、香河、三河等中北部蔬菜提升区,文安、大城等南部蔬菜新兴区。到2022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35万亩以上,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3.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优质果品基地和果品观光采摘园,发挥我市苹果、梨、葡萄、桃和枣等传统果品生产优势。支持永清发展葡萄产业,建设示范基地,推进品种改良,加快专业化、规模化种植,推进果树产业带建设。到2022年,实现果农收入增长10%的目标。在永清、固安、霸州三个优势产区发展以花生为主的油料作物产业,适度推广黑花生、富硒花生等特色品种。到2022年,全市油料面积发展到20万亩,大豆面积发展到17.3万亩,杂粮面积发展到12.7万亩。积极承接北京花卉市场外迁,在永清、固安推进花卉苗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依托永清恒都美业现代农业园区、远村现代农业园区、海泽田现代农业园区及固安南王起营村、京南花卉产业园、枫林庄园,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北方花市和高端花木基地。到2022年,全市花卉苗木面积发展到11万亩。在三河、香河、霸州、永清,重点发展香菇、平菇、双孢菇、鸡枞菌等优势品种。在大城、文安、永清,重点发展黄芩、香菊、金银花、防风等优势品种。到2022年,全市食用菌面积发展到2000亩以上,产量3万吨以上,中药材3000亩以上,产量达到450吨。(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4.积极发展高效养殖业。大力推进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养殖,因地制宜优化养殖结构,推进建设高质量养殖基地,积极打造奶业休闲牧场、休闲渔业基地。强化种质资源、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养殖业市场竞争力,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养殖业产业体系。努力构建中南部奶牛养殖示范区、中南部生猪家禽养殖示范区、北部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南部蛋鸡肉鸡高效养殖示范区的新格局。到2022年,全市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5%,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稳定在20万吨、12万吨、12万吨、2万吨。(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二)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农产品优质品牌

1.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水平及综合利用水平,培育农产品加工新的增长点。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社、各类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初加工环节设施的优化配套。重点在以永清为核心的蔬菜主产区,建设预冷、贮藏和保鲜等初加工设施,在文安县、固安县粮油优势产区,建设干制等初加工设施,对已建烘干、贮藏设施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初加工设施操作方便化、运行智能化水平,在安次区等中部奶牛优势区,支持具备条件的奶牛养殖场、合作社建设区域特色小型乳品加工企业,生产低温巴氏杀菌乳、酸奶等中高端产品,推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深入推进精深加工,重点打造粮油、肉类、乳品、果蔬等四大加工产业链,优选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以点带面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加强产后分级、包装和仓储,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供销社)

2.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实施重点龙头企业产值倍增计划,打造行业领军品牌,每县确定5-10家行业领军企业予以重点支持。扶持汇福、福成、康达、争荣等龙头企业建设,促其加速做大做强。引导支持企业战略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培育联合体核心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示范联合体。打造行业领军企业。全市重点支持打造50家竞争力强、在全国有一定行业地位的领军企业。到2022年,创建7家竞争力强、在全国有一定行业地位的创新型企业,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销售收入达到480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3.创建农产品加工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特色优势产区转移集中,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建设3个产值超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做好牛羊肉制品加工集群、霸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杂粮加工集群提质行动。提升科技水平,加快集群内先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与京津冀乃至全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建设一批农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引进建设一批现代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抓住北京大兴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北京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外迁机遇,优化“中央主食厨房”供应体系,打造一批主食加工基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农林科学院)

4.实施品牌农业培树行动。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勢区,全产业链开发,重点培育4个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品牌农业建设格局。组建企业品牌专家顾问团,支持企业开发高端产品,鼓励龙头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等,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品牌共建共享、打造品牌联盟,到2022年,打造农业领军企业品牌5个。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借助中国国际农交会等国际性农业展会、品牌农产品对接活动和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等宣传推介平台,推介宣传品牌,扩大品牌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市场营销,提高“廊”字号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三)促进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建设

1.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按照“三河(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一带(环首都绿色休闲农业带)一纵深(廊沧高速公路两侧纵深)”的总体规划布局,围绕服务都市人群休闲、娱乐、保健等需求,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民俗传统和乡土特色为基础,深入挖掘产业资源和文化内涵,将休闲农业与生态保护、现代农业园区、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协同推进,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紧密结合,打造田园秀美、生态宜居、功能多样的京津休闲农业空间。重点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星级休闲农业园区、星级采摘园,培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大厂影视小镇、第什里风筝小镇、庄络亲子农场小镇。到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00家,特色精品农业休闲观光线路达到30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

2.推进农业园区上档升级。加强规划引领,以高端化、产业化、融合化为方向,稳步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打造一批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带动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2022年,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稳定在50个左右,实现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和主要区域类型园区的全覆盖。实施园区提档升级工程,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促进园区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全产业链的升级改造和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精品园区,到2022年省级精品园区力争达到6个。加快建设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依托农业科技园区积极承接首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水平。(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3.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按照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5大类25个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加快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和认定,重点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对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农业特色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特色产业综合效益,引导特优区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全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全面提升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到2022年,全市建成5个以上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四)坚持质量兴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大现代农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力度,依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突出地方标准,完善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合作,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制定较高的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支持制定符合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到2022年,制修订市级农业地方标准30项以上,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64%。(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食用农产品和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两项追溯体系建设,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有关规定,推行生产电子信息码,落实采购和销售台账制度,实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严格执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强化生产过程追溯,督促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完善生产档案,大力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施产品标识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信息平台,方便消费者查询。到2022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农产品品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坚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持续推进县级检测机构“双认证”工作,健全完善县级农产品监管机构,提高农产品综合检测水平。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对主要农产品产地实施全覆盖抽检,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督促生产主体落实自检制度,把好产品出厂(场)关;强化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环节抽检,对检测不合格的依法查处并追根溯源。到2022年,形成覆盖全市域、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4.加强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以“优供给、强安全、保生态”为目标,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实行党政同责,切实把防控工作当成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联防联控,坚决打好非洲猪瘟防控攻坚战、持久战。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每年组织春、秋季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扎实实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和布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监测预警、消毒灭源和应急处置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切实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和屠宰行业监管,全面提升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生物安全水平;持续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保障机制,实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到2022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域、全过程的动物防疫技术支撑和监管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五)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护良好生态资源

1.推行节约化生产方式。实行农业节水行动,着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巩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实施季节性休耕项目,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和综合配套节水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工程,在地下水超采区实施休耕、旱作雨养,到2022年,实现节水小麦品种全覆盖,全市减少地下水开采0.44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农业用水采补平衡。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重点结合特优区创建,建设1-2个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和2-3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和绿色防控技术,到2022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提高到41%,亩均化肥施用量降低7%,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1%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

2.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行动,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鼓励养殖密集区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引导第三方粪污专业化处理,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2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7%以上。建立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推进农作物秸秆全量化高效利用,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到2022年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3.开展农业生态修复治理。实施耕地保护提升工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农用地治理修复试点,推行深耕深松、少免耕、地膜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和作物轮作等农艺措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坚持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推广“畜—沼—果菜”“粮—畜—肥—田”等生态循环模式,积极争创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开展国土绿化三年行动,抓好植树造林。加强水生态修复治理。到2022年,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别)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4%。(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加强科技指导服务。建立市县乡三级专家团队和村级技术指导员制度,市级负责成果引进、技术会商和分析预警,县乡负责制定落实产业帮扶方案、开展技术帮扶,村级负责日常技术指导服务。结合全市7大类、13种特色优势农产品,推广绿色高效优质新品种、成熟适用技术,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推广使用新型农机智能装备和粮改饲等综合配套技术,使全市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8%、95%。(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2.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领作用,提升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机械化,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机械化与适度规模经营融合、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三个融合”,拓展农机服务领域。扩大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高效植保、中耕施肥、节水灌溉、秸秆还田收贮、小麦玉米产地烘干等机械装备水平。到2022年,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轮训计划,分层分类抓培育、建队伍。组织申报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基地和实训教学基地,加大培育对象库、师资库、教材库、基地库建设。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应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等信息化手段,为农民提供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提高培育效果,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和扶持,构建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到2022年,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800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

4.积极打造智慧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引导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促进品牌农产品上网销售。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和信息进村入户,督促指导“益农信息社”挂牌和建设工作,积极争取配套资金,建设市级运营中心、县级农产品运营中心,确保信息进村入户各项任务全面完成。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建设,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园区搭建“廊坊现代农业园区信息管理平台”,完善视频监控系统、生产管理质量追溯系统、智慧农业管理系统。(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明晰发展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强化考核和工作督查。各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与协作,从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扶持、技术指导服务、督查指导等多方面密切配合,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规划各项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高质量完成。

(二)强化政策支持。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方式,完善现代都市型农业土地、资金、保险等相关扶持政策。多层次推进强农惠农资金整合,加大对菜篮子基地建设、生态农业、农业提质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等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强化保险支农保障,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三)推进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提升高度企业化、规模化、科技化、设施化和市场化水平,创新农业组织经营模式,加快推进资本技术密集和土地集约节约进程,建立健全社会资本投入引导机制,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集中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四)营造发展氛围。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体,加大对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工作过程中涌现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例,积极营造各方重视、条块结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氛围,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政策解读:《关于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