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长者专版>本市动态

廊坊坚持以全链条服务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科技引领+协同创新,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

字体:  
来源: 河北日报 2025年08月20日

发放科技创新再贷款2.53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突破1万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增至146家,取得技术突破369项……今年,廊坊市坚持以全链条服务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全面激发创新活力,使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强、后劲更足。

廊坊市全面深化与京津对接合作,在惠企助企、载体赋能、环境优化上做好文章,闯出“科技引领+协同创新”新路径,“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平台体系日趋完善,正从产业链中的“承接”者,转变为协同发展的“共创”者。

集聚创新要素

助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

“数据和仪表显示没有再出现问题吧?”“自8月4日参数校准后,一切运转正常。”8月8日,廊坊科森电器有限公司技术管理中心主任褚菲菲,正电话联系省级科技特派团团长、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授李建义,沟通人工智能在车辆上应用的技术难题。

科森电器是集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各种发动机和整车用电装品及其零部件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李建义为团长的科技特派团共有5名成员,来自廊坊和天津的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方向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目前正与企业合作研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车辆上的应用产品开发项目”。

“客户一直要求产品电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希望给摩托车驾驶员增加智能接打电话等新体验。”褚菲菲介绍,科技特派团专家给提供了专业指导,帮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让项目直接进入开发阶段,少走了好多弯路。

在廊坊,如今活跃着33个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44个市级企业科技特派团,通过开展入企服务和一对一帮扶指导,助力企业改进工艺、提升技术和开发新品。今年,已开展对接活动和入企服务180余次,转化科技成果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71项。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大、周期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也要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廊坊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廊坊市畅通协同创新、惠企助企、成果转化等渠道,让各类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

今年,廊坊市持续开展京津创新资源深度对接行动,组织域内企业走进京津科研院所和高校实验室交流对接,邀请京津专家深入域内企业现场指导,助力企业打通信息壁垒、解决技术需求、畅通交流渠道、促进成果转化。

7月15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在廊坊开发区举行,76项最新科技成果现场发布,涵盖有色金属、环保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促进最新科技成果在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

今年,廊坊市聚焦京津创新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小规模、多场次、精准化”,已组织开展“双百互进行动”“科技成果对接会”等活动266场次,达成合作协议17项。

为加大惠企助企力度,廊坊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强基”工程,摸排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台账,构建完善“培育+认定+服务”全链条工作体系,加强企业分类分级培育和困难帮扶,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今年,该市已推荐700余家企业申报2025年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突破1万家。

打造研发平台

促进产业上下游融通创新

8月12日,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联泰集群算力(三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很是繁忙,一台台高性能算力服务器在流水线上装配完成。“我们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主要放在北京,在燕郊完成孵化转化并实现量产。”该公司制造中心负责人宋世杰说。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首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近年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通过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吸引联泰集群等8家科技型企业入驻,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作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关键落子,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协同创新基地项目施工正酣。目前,项目一期主楼主体结构及二次结构施工全部完成,二期土方施工已完成80%以上,全部建成投用后可承载80家左右的初创企业。

“站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燕郊协同创新基地将围绕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3个重点方向培育产业,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重要节点,以北京创新能力赋能河北产业发展。”京津冀协同创新园(三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庆峰介绍。

今年,廊坊市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以推进高新区能级提升、促进孵化载体提质增效、打造科技研发平台为抓手,促进产业上下游融通创新。

围绕市域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廊坊加大省级研发平台培育力度,建设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46家;聚焦现代商贸物流领域建设37家市级研发平台,取得知识产权612项;支持10家市级中试熟化基地开展中试项目49项,中试服务收入达1.09亿元。

以产业加速聚集为目标,廊坊加快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项目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90家,入孵企业和团队1816家,成为助力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新兴力量。

“高新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沿阵地,也是培育壮大优质企业的关键载体。”廊坊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廊坊全面实施包联机制,指导帮助高新区解决发展难题,积极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

显示屏如卷轴般打开,手机屏可折叠20万次……8月11日,在维信诺(固安)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50余种柔性AMOLED显示产品彰显该企业的硬核创新实力。目前,该公司柔性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仅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就位居国内第二、全球第三。

固安高新区坚持协同创新,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配套外溢,汇集维信诺、翌光科技等30余家新型显示知名企业,形成年产手机用显示模组3000万片、OLED发光材料21.13吨、彩色光阻产品652.34吨的产能规模,成为河北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优化创新生态

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8月12日,走进位于霸州市的河北海洪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卷卷高端涂镀产品用钢通过传送带陆续走下生产线。这是该公司日前正式投产的1050mm锌铝镁生产线,提升产能20%,容错率同步提高5%,数智化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推进产品迭代、产业升级,河北海洪新材料有限公司谋划引进新一代锌铝镁生产线。“在开展产线升级的同时,我们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但企业面临1000万元的资金缺口,急需贷款支持。”该公司董事长刘建朋介绍。

了解到这一需求后,廊坊市和霸州市科技部门主动牵线搭桥,将河北海洪新材料有限公司列入全国科技创新再贷款备选企业名单,获得交通银行廊坊银河路支行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我们开展上门走访活动,摸清企业融资需求,组织金融机构积极对接,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创新沃土。”廊坊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创新积分制”,廊坊市科技局组织企业积极申报,目前有1195家企业入列全国科技创新再贷款备选企业名单。

优化服务模式,激活“科技+金融”倍增器功能。截至5月底,廊坊市共有河北海洪新材料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获批科技创新再贷款2.53亿元,占全省科技创新再贷款总额的11.58%,助力企业提升含“新”量。

聚焦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廊坊市还支持金融机构推出“科创易贷”“科企快贷”等科创专属信贷产品57种。仅招商银行廊坊分行推出的“科创贷”信贷产品,就受理了116家科技企业的贷款申请,完成19家科技企业授信审批,支持科技类贷款3.53亿元。

科创企业加快发展,资金是绕不开的坎儿。今年,廊坊市科技局落实企业研发经费“多投多补”激励机制,已为150余家企业争取省级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资金,有效调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廊坊切实将服务落到实处、要处,结合开展“走访解促”活动,组织科技服务机构专家深入企业送政策、问需求、解难题,持续做优创新创业环境。

厚植创新土壤,廊坊让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不断汇聚融合,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创新技术不断涌现、创新项目持续落地,县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居全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