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长者专版>区县动态

安次:全力打造“工业强区”“商贸活区”

字体:  
来源: 《廊坊日报》 2025年01月09日

1月5日,中共安次区委召开七届八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全区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提出将持续推进“高度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打造工业强区、商贸活区”工作思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025年,安次区将持续做好深耕北京、借势机场、联动雄安文章。密切跟踪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动态,强化政策衔接,推动更多高频便民事项和涉企服务事项实现“区域通办”,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

用好中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经开区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孵化平台资源,依托安次区京津冀(廊坊)协同创新创业基地、星火孵化器等科创平台,在中试孵化、研发制造和配套服务等环节加强对接,实现“京津研发、安次孵化转化产业化”,不断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在安次转化效率和比重。

发挥通武廊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成员校作用,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加快推进与北京十一学校、南开公能学校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谋划建立医康养产业园,加快壹佰医康养综合体项目建设。持续加强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深化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推进安次区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鼓楼中医院等交流沟通,促进全区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交通方面将不断优化区域路网布局,扎实推进国道112安次区段改扩建工程,全力做好唐廊高速工程和荣乌高速二期工程建设地方保障工作。

及时准确把握政策动向,用好“七个项目库”,深入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落实会商联审、落地协调、领办代办、领导包联等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建设跟踪服务保障。

持续用力吸引落地更多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及创新板块,推动中国机械集团农业产业示范园、国家能源集团廊坊热电厂能源岛项目等加快落地。全力盘活现有低效利用资源,转嫁引进新项目好项目,实现内涵式发展。瞄准商贸物流、汽车零部件、碳纤维等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开展靶向招商。进一步提升招商专业化水平,聘请高水平招商顾问,实施委托招商;谋划成立区招商公司,组建汽车零部件、碳纤维、低空经济、服务贸易四个招商专班,不断提升招商质效。

围绕汽车、家具家电家装、养老服务、文旅、房地产等板块,开展系列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打造“政银企”联合、“线上线下”结合、多业态融合消费场景。精心办好新春非遗展演、春节庙会等“两节”期间系列文化活动;深挖御龙河公园、安次万达广场、壹佰文化综合体等消费潜力;推动华一中式台球实训基地全面启动;加快金茂览秀城、铂尔曼酒店建设进度,打造文、商、体、旅、展联动消费模式,培育具有安次特色的城市经济品牌。加力扩围落实“两新”政策,积极争取促消费资金,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向基层群众和企业精准宣传,通过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带动企业投资扩产。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持续开展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之间的深入对接,增强河工大智能装备研究院科研力量,加快平台建设升级,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落实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用金融赋能科技发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深入开展“走访解促”,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加强窗口规范化建设,推动涉企事项一窗通办。坚持以园聚产、以产兴园的产园融合理念,不断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力争廊坊高新区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动四大片区建设,重点谋划启动高铁站及周边功能拓展片区开发,加快推进“永定长安”城市更新项目建设。谋划实施龙河南路网工程、小城镇污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工程和充电桩提升改造等项目,提升南城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培育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持续抓好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不断提高“净菜进京”占比。强力整治人居环境,一体推进坑塘及沟渠综合治理提升、和美乡村建设等项目工程,实现常态长效管理。谋划永定河、龙河“两河流域”和美共富建设项目,对两岸村街进行分批分类打造,加快永定河水系联通(二期)和龙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

抓好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推动财政、产业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同向发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实施三十小、四中等9个新改扩建项目,预计新增学位11880个,不断提升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加速推进城乡教育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和教师双向交流,逐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区医院迁建工程和区急救中心项目建设,力争2026年底前整体搬迁完成并投入使用。推进区文化中心项目建设进度。深入挖掘安次旅游资源,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旅游产业特色品牌。

强化大气污染管控,做好全域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加强重点涉水企业、污水处理厂监管,严控入河排污口,确保国省控河流稳定达标。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