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优化营商“软环境”拼出发展“硬实力”
“真的实现了‘拿地即开工’。与传统审批模式相比,缩短了3个月左右时间。”英辉(大厂)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刘晓飞说,不久前,该公司年产500台(套)激光掩膜板智能成套设备制造项目实现“四证联发”。
英辉(大厂)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丝网印刷技术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从北京迁入大厂高新区后,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他们有了增上新项目的想法。大厂高新区包企干部了解到公司发展需求后,积极协助企业跑办各种手续,帮助项目在短时间内拿到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登记证、工程规划许可证以及施工许可证,跑出了大厂“拿地即开工”的新速度。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高位推动、扎实推进,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真正把廊坊打造成投资福地、兴业沃土。
我市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促进营商环境优化。今年,我市印发了《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企业开办压缩至4小时内办结,其中企业登记、社保登记两个环节在1个小时内完成,印章刻制、发票申领、公积金登记、银行预约开户等环节在3个小时内办结;在全省率先推广开办企业智能审批系统全覆盖,目前已办理企业开办智能审批1.3万余户;推行企业退出“定制办”,以企业需求为切入点,全面拓展简易注销范围,实行“分类注销、一网服务,提前预检、同步办结”。
服务做得好,项目提速跑。优化营商环境和项目建设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对高质量发展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今年,我市不断优化建设项目审批,升级“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在去年全面推行社会投资新建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基础上,今年我市印发《推行“承诺制”+“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模式,促进社会投资产业及公共服务项目加快落地的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全市58个项目应用了“拿地即开工”模式。深化区域评估改革,全市已完成“区域评估”事项60项,区域评估园区覆盖率达到100%,区域评估事项覆盖率平均达到70%,全市累计有618个项目应用了“区域评估”成果,成果应用率达到60%以上。我市建立灾后重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定了《关于对2023年灾后重建项目实行审批“绿色通道”的若干措施(试行)》,包括“拿地即开工”、简化立项审批手续、建立工程规划豁免清单、优化市政公用服务、优化招投标程序等多项改革举措,全力推动受灾地区企业恢复正常生产。
政务服务工作既是联系服务群众的纽带,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渠道。我市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掌上办”,建设完成“冀时办”地方频道。我市对照省定《“掌上办”民生服务事项清单》,积极拓展《清单》外服务事项接入“冀时办”,目前已完成上线运行445项;20种民生服务套餐“打包办”上线运行,实现各类服务“掌上办”;深化电子证照应用,加快推进电子证照全量、实时归集,截至目前,累计归集证照种类244种,汇聚证照数据179万余条;政务服务“区域通办”2.0成功上线,北三县294项涉企服务事项与北京市通州区实现异地“全程网办”。
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精准实施,向临空经济区下放市县级审批事项79项,为自贸区争取省级许可事项51项;向各县下放市级行政审批事项39项;向北三县委托下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所需的医疗、教育、市场监管等市级许可事项24项;向“城乡融合”试点固安县第一批委托下放市级许可事项13项。放管结合有效衔接,明确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行政许可事项370项,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主项323项、子项662项,市级审管衔接事项144项。
金融环境也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市金融监管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廊坊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金融政策工具,从创新信贷产品与服务、银企精准对接、强化政策宣传等方面入手,加大产业信贷资源倾斜力度。
在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方面,我市税务部门不断提升税费服务工作质效,升级“远程帮办 办问协同”服务模式,构建“随身”“随时”“高黏合度”的服务渠道,组建包含办税服务厅、税源管理分局和业务部门人员的服务团队,形成“信息推送+帮办辅导+沟通交流”的集成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了经营主体提质增量。截至今年9月份,我市经营主体总量达到62.55万户,同比增长10.3%,较去年底净增4.45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