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长者专版>社会民生

乡村和美:既看形貌也看神

字体:  
来源: 《廊坊日报》 2023年04月25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要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就要推动乡村由表及里、由形入神的全面提升。和美乡村应该如何建设?

村事多协商,规划有保障

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村口池塘边的百年大樟树见证了村庄决策出炉的全过程。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说,乡亲们对家园规划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围墙降低、道路拓宽、土地流转……这些都是在“樟树下议事”商量出来的。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党委书记陆荣杰认为,村庄规划应纳入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可建立百姓说事廊、乡贤议事厅等议事阵地,让村民在决策前知情、决策中参与、决策后理解、执行时支持。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及的推进以乡镇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近年来已在浙江不少地方得以实施,成效逐步显现。”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建议,“‘先规划、后建设’,政府部门也需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开发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

从“一时美”到“持续美”

鸡鸭遍地走、垃圾随处丢、污水遍地流……这曾经是我国农村普遍的人居环境实情。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农民生活品质,做好村庄清洁,清除生活污染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党委书记张天任认为,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应分区分类梯次推进,人口规模较大、居住集中区域应纳厂处理,较为集中区域可运用大型设施处理,边远山区等人口分散区域应推广户用设备予以治理。

受访基层干部认为,易腐垃圾分类收集量迎来快速增长,过去相对简单粗放的处理方式已不再适用,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与配套管理政策,探索优化易腐垃圾处理技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硬件”发力,“软件”也要跟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佛山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党委书记陈旺弟认为,必须想办法改变村民“农村就是脏乱”的观念,针对农村“两违”用地、“僵尸车”等突出问题重点突破,利用村里的宣传平台,形成卫生整治你追我赶、不甘人后的态势。

让乡村基础设施“硬件”过硬

和美乡村要宜居宜业,需要挖掘乡村独有价值,塑造乡村文化自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选项。河北省顺平县杨家台村党支部书记赵剑锋对此深有感触。

杨家台村是全国首批8个地质文化村之一。赵剑锋认为,要在确保乡野文化原真性前提下,充分利用村里峰高谷深的地质文化特点,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文化广场、地质研学线路、自流井景观等项目开发,推进“旅游+地质”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揭西县坪上镇潭角村党支部书记张恒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认为应该坚持就地取材的方法,推行“农民工匠”承接农村小型建设项目模式,积极破解农村工程项目流程繁琐、建设进度缓慢、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数据资源已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多地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通过越来越可及的芯片、记录仪构建村庄数据库。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2023年针对试点“数字村”搭建县乡村三级平台,开展“数字村”试点软硬件建设与应用服务。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表示,浙江将率先启动建设“全国数字乡村引领区”,2022年全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8.3%,迭代升级的“浙江乡村大脑”上线运营。此外,将在数字乡村赋能上突出共同富裕、乡村治理、增产保供等重点任务,率先开展乡村数字基础提升等六大行动,为全国先行探路。

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公共服务

近年来,“深山基站”“信息适老化”“罕见病儿童教育关爱”等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地区覆盖,成效显著。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副县长冯旭东认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应聚焦老少边穷地区、困难群体、特殊人群等,有针对性地解决民生痛点,努力弥合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各地基层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基本公共服务供应的不充分不均衡情况长期存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义合美新城党工委副书记乔雅东建议,大力推进新型社区建设,通过村民居民化、资源资产化等方式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质量,需要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造血强体。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治方面,乡村医疗资源短板明显。浙江省德清县新安镇副镇长高雅荣建议,可组织由村医、村镇干部、网格员等组成的队伍,负责重点人群监测、诊疗,同时有针对性地投入巡诊车等设备,通过远程门诊等方式将专家名医直接“下沉”到村。

公共服务水平关乎民生冷暖、万家忧乐。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地区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出部署,旨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各地政府还需结合地方实情,提出更多切实解决方案,让公共服务资源真下沉、见长效。(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