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让廊坊学生享受北京优质教育资源
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 记者 李泳辰 摄
2023年4月27日,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举办趣味运动会。 记者 李泳辰 摄
“学校建校只有900多天,幸福的是,每一天你们都在,你们参与并见证着学校的每次蜕变,学校也承载并见证着你们的每次成长。”3月11日,在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举行的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校长廖向群深情寄语即将毕业的初三学子。
用廖向群自己的话说,这次中考她比学生还要紧张。这是学校建校两年多时间迎来的第一次中考。她说:“最后这100天,学校既要营造迎接中考的氛围,更要做好每一项常规工作,坚持德育为先、教学为重的原则,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面对中考。”
回忆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建校以来的点点滴滴,廖向群感触颇深。她说,三河燕郊高新区与北京通州区隔潮白河相望,因紧邻北京,大批“北漂”在此居住生活,但长期以来,这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偏弱。如果能把北京的教育资源带到这里,孩子受益、家长也安心。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中,廊坊与北京深入开展教育合作,积极引进北京优质品牌学校,通过全方位对接、多形式合作,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深度融合发展,让廊坊的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
2021年9月,三河市教体局与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签订试点合作办学协议,同年10月,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正式揭牌成立,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为将试点学校打造成与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高起点、高质量、高品质现代化学校,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先后选派5名教育干部担任校区校长、中层管理人员,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等全面工作。
廖向群是5名选派教育干部中的一员,多年来她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是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来三河之前担任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副校长。到了三河校区,她深感责任重大,主抓学校管理的同时,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我们就是为了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红利。”廖向群说,有不少学生家长在北京工作,居住在三河燕郊,孩子能够在燕郊就近入学,并能享受到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家长们都非常高兴。
学校在深化管理制度建设与改革的同时,还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合作,依托总校教师资源,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计划,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青年教师不断成长,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
青蓝对接,薪火相传。“本校教师比较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7岁,当师傅经验不足,我们积极和北京总校对接,让年轻教师和北京总校骨干教师师徒结对,通过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让年轻教师快速熟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实现快速成长。”廖向群说,师傅上展示课,徒弟上汇报课,课后对比分析差距,然后改进。
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组织教师到北京总校跟岗交流学习,邀请北京总校专家团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开展中小学校长挂职交流、多学科教材研讨、名师学科培训等线上线下活动。搭建联合教研平台,组织教师参加《“魅力教育”理念下家校共育的协同发展》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
经过两年多的积极探索,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正逐步与北京总校缩小差距,对标北京总校办学模式、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方面,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让优质教育资源完成高质量对接融合。自开展合作办学以来,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共与北京总校开展听课、评课、备课、研讨等进修教研活动1004次;开展58次集团培训和78次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前往北京总校实地跟岗20余次。
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还不断推进教育创新,通过跨区域联合教研,提升教育理念。“二十四节气名称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智慧?”在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举办的首届教学节上,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展示中,语文老师带领学生们从对节气名称的思考入手,对节气进行分类,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跨学科融合课程,是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前沿性、引领性、颠覆性教学实践的大胆尝试。廖向群介绍,在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老师们充分发挥跨学科主题教学整体育人功能,实现了“既利用跨学科主题来学习知识,又运用知识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教育目标,使学生们真切感受到跨学科课堂真实、开放、多元的魅力。
廖向群说:“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从过去教授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让学生不仅有知识,也要有智慧,尊重孩子个性、培养创造力。”
说起学校接下来的发展,廖向群信心满满,“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未来十年的发展愿景,一年起步,两年小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建成廊坊名校,十年建成河北名校。”她说,今年是第三年,大见成效之年,通过合作办学、校长教师培训交流、创新教育方式等,让北京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辐射廊坊,造福学子。
如今的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校园里,书声琅琅,课间休息多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廖向群眼里,这所新建学校已步入正轨,学生们正朝气蓬勃地成长。2021年建校之初,学校只有12个教学班、618名学生、39名教师,发展至今已有56个教学班、2800名学生、180名教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正朝着与北京总校“同形、同构、同质”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