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今日廊坊>部门动态

部门动态

我市探索打造“非遗+”新模式 助推非遗新发展

2023年06月21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记者 马颖劼 字体:  

多年来,市文广旅局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推动非遗与研学、文创、旅游等多领域相融合,通过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模式,扎实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

第什里风筝小镇是我市通过非遗项目带动乡村振兴、实现文旅融合的一个缩影。村口牌楼、街道墙画、广场雕塑……走进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随处可见“风筝”元素。第什里风筝起源于明代永乐年间,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500多年历史,有着200多种宫廷风筝画谱。2009年,第什里风筝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研学”,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自2019年以来,市县文旅部门大力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相继组织秸秆扎刻、第什里风筝等项目走进市六小、十四小等中小学开展授课活动近400场次,共有近5万名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实施,进一步丰富了校园课堂内容,同时也促进传统文化保护理念植根于青少年群体。

“非遗+产业”,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2014年以来,我市把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相继组织全市非遗项目参加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等国际、国家和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展会40多次,实现现场及订单销售5000多万元。拓展了墨西哥、尼泊尔、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古典家具产业、工艺美术业在浙江、广东、广西、云南、江苏等省份发展了代理商及加盟商。

“非遗+旅游”,优化文旅产品内容供给。在全市范围内串联非遗特色小镇、非遗工坊、非遗展馆,相继推出“文化传承研学游”“燕京造办寻艺游”“运河通航联动游”“洼淀文化休闲游”等非遗体验精品旅游线路。各县(市、区)依托本地非遗资源陆续推出本土非遗旅游线路。目前较成熟的如大城县“红木文化体验游”,其依托“家具制作技艺”“红木雕刻”等省级非遗项目积极发展红木文化产业旅游项目,据统计,2022年该线路共接待游客2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拉动经济收入20多亿元。

“非遗+乡村振兴”,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充分发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示范带头作用,2020年以来,市文广旅局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命名55个非遗工坊,累计提供就业岗位约700个,组织培训班将近300期(次)、培训学员13000余人次,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实现人均年收入超3.5万元,为带动乡村人口就业增收持续助力。

“非遗+公共服务”,构建群众满意的文化环境。为持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不断丰富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近年来,市县依托非遗资源,积极打造非遗传播、文化服务阵地,在全市范围内陆续建设25个非遗展馆(厅),总展示面积达33000余平方米,每年组织固定陈列、展示展销、传承交流等活动近百场(次),服务群众约15万人次。同时,依托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先后打造了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廊坊非遗购物节等品牌活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非遗+特色村镇”,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部署,注重乡村文化生态发展顶层设计,依托各地特色非遗资源,高标准培育了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广阳区“南汉村宫廷忆述小镇”、固安县“张村武术小镇”、永清县“别古庄核雕小镇”、大城县“红木文化体验小镇”等非遗资源集中、文化特色鲜明、功能集成完善的“非遗小镇”。其中,固安县“张村武术小镇”主要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八卦掌”,集传承、展示、研学、体验、旅游于一体。目前,该小镇累计投入资金已达2000万元,自2021年下半年投入试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近万人次,示范效应明显。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