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动态
文安:革故鼎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图为文安县左各庄镇人造板产业转型示范区。
十年鎏金岁月是文安县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的十年,是产业加速更新迭代的十年,是配套服务功能蒸蒸日上的十年,是经济发展快速腾飞的十年……遵循着绿色高质量发展时代脉络,“西有雄安·东有文安”的发展定位已经渐露峥嵘。
携手新时代,贯彻新理念,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回首这十年,文安育“新”不忘扶“老”,一手抓“无中生有”,依靠精准招商引进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手抓“有中生新”,加速县域传统产业增“高”变“绿”,凝聚县域经济发展强大合力。
2021年,文安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居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居全市第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省级复检同序列排名第一……一串串闪光数字的背后,是全县人民万众一心奋力拼搏,是奔跑起来的文安最生动的注脚。
解放思想,奋发进取。行进在1037平方公里的古洼大地,聆听到的是拼搏奋进的铿锵足音;走进文安项目工地、企业车间,映入眼帘的是加快发展的火热场面;与这里的干部群众交谈,感受到的是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决心和干劲。
优势传统产业向“绿”而行
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让文安建成了北方最大的胶合板生产销售市场,并形成电线电缆、五金加工等特色产业。但小规模、大群体,产业层次偏低,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等短板,让文安在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中落了下风。
“2017年以来,我们公司陆续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技术改进,改造燃气锅炉,增加了挥发性有机物、粉尘等污染物清除设备,不仅使企业生产环境达到了环保标准,而且胶合板年产量也由2016年的300多万张增加到目前的750多万张,同时由于技术革新,产品质量也更为稳定,每张胶合板的利润由过去的2元增加到10元左右。每年能多出4500多万元利润,不到1年时间就把环保投入收回来了。”文安县大地木业公司生产车间内,销售部经理谢铁峰正用企业的一组详实数据,介绍文安县通过节能减排这个杠杆,撬动全县胶合板产业淘汰落后产能,让企业焕发生机的转变。
近年来,文安县委、县政府痛定思痛,决定严格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重新进行产业布局。首先采用的举措就是企业污染治理攻坚战。先后淘汰人造板企业燃煤锅炉1529台,关停低端扒皮厂、粉料厂5000余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人造板行业整改规范二十条标准》和《涉塑行业整改十八条标准》,规范整改全县所有人造板和涉塑企业,对不符合政策要求、达不到行业标准的企业,坚决实施“两断三清”。
文安大力实施产业跃升计划,坚定不移补齐短板,因势利导做强优势,制定出台《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十条(试行)》,鼓励支持企业靠优联强,实施龙头企业升级计划,定向加大金融支持,助推企业创新提质争优,开展数字赋能行动,推动骨干企业跨越登峰,推动低效企业用地“腾笼换鸟”,鼓励工业企业“退二优二”“退二进三”,清理规范涉企历史问题,建立反向清理淘汰机制,强化“以亩均税收论英雄、以规上企业论英雄、以科技创新论英雄”的政策导向,精准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而行,文安县委、县政府舍得投入“真金白银”,设立3200万元专项资金,从纳税贡献、技改投资等13个方面落实奖励政策,全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二次创业。组织70位企业家赴浙江大学参加“引智增智进高校”培训活动。2021年,文安县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实施传统产业示范引领项目11个,嘉润木业、良禾木业等两个人造板提升改造项目竣工投产;建设传统产业集聚区19个,693家企业入驻,入驻率达90%,实现了集中管理、集聚发展。这一年,文安县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也有了大突破。全县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3家、高新技术企业54家、专精特新企业12家,单项冠军企业5家,工业技改投资完成26.07亿元,主要指标均创近年来新高。
产业革新构建绿色格局
优质的项目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2022年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文安县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文安县始终把服务雄安作为主要抓手,坚持“雄安需要什么,我们发展什么”的发展理念,瞄准新区建设需求和配套产业延伸,深入推进产业协同,特别是紧紧抓住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的重大机遇,成功引入泰华远大装配式建筑、中电科现代物流产业园、润泽科技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一系列产业项目入园发展,努力打造服务雄安、借势发展的前沿阵地,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积蓄强大动能。
当前,文安县已经呈现出紧跟雄安、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站在新的起点上,文安县从规划设计到交通、生态再到产业升级突破,在服务服从雄安新区建设上持续发力。
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正期待追梦者、奋进者、搏击者。在服务服从雄安新区的雄浑交响曲中,文安定会奏出高亢音符,谱写动人旋律,在伟大实践中汇聚磅礴力量,作出更大贡献。
为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自主研发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各类研发机构,聚焦全县创新发展需求,积极为企业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继续加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建设,争取更多的市级研发平台进入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建设序列。通过创新主体培育、平台建设与项目实施,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这条生产线生产的三苄糖苷主要出口日本,年产能12吨,用于治疗痔疮,本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药典目录没有,是我公司历时8年自主研发的产品。”位于文安县新桥经济开发区的和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国旺介绍,“公司拥有专业生产及检测设备,已经过日本PMDA官方认证机构认证,全球只有两家生产企业,另外一家在欧洲。”从最初由国外引进设备和技术,邀请外国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到如今通过与高校开展合作,实现自主研发、完成工业化转化,和田公司整整经历了19年。
像这样小而精、小而专、小而优的科技“小巨人”,文安县还有一大批。创新研发即拿即走、自主结算、自动称重果蔬无人售货机的廊坊可耐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奔驰、丰田汽车配件的廊坊兴隆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年产100万个洗衣机底座、年产2000万件汽车塑料配件的三田电器有限公司,完成聚乙烯混配料中试产品研发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的北化高分子材料公司……科技行业“小巨人”的蓬勃发展不仅取决于企业本身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创新发展的强劲力量,更得益于文安县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培育。
绿色生态转化发展优势
风景秀丽的赵王新河、水清草绿的洼淀风光、郁郁葱葱的树林……文安县依托丰富的水网资源、做足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探索生态资源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与白洋淀水脉相接的区域生态体系,推动本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水清岸绿、河畅景美、蓝绿交融的生态底色也正在迅速转化为当地的发展优势。据了解,2021年全县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06项,比上年增加37项,总投资491.58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新开工项目56项,比上年增加23项,总投资133.4亿元,同比增长27.7%,获批省市重点项目11个,总投资114.3亿元。“十三五”以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31亿元增长到230.6亿元,年均递增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6.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355元和19435元,年均递增7.7%和8.2%。
文安县正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利用现有水系网络格局优势,统筹供水、防洪、生态和信息化建设,实施赵王新河、大清河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小白河、任文干渠、任河大干渠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提高河道存蓄水能力,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河工作,促进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积聚动能。
每天清晨,在文安县大围河乡赵王新河岸边都能看见巡河员李金鹏的身影。他拿出手机打开“河长云”APP巡河系统,点击“开始巡河”,便开启了一天的“巡河之行”。“巡查过程发现问题隐患,可以通过APP平台实时上传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反馈,工作变得比以前高效多了。”李金鹏说道。
“在治好水的同时更要管好水”,文安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建立了区域与河系、渠系相结合,县乡村三级河长为主体的组织体系,积极落实各级河长430名,选聘巡河员217名,利用“人防+无人机巡防”“河长云手机APP”等手段定期监督巡查,范围覆盖该县主要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进一步织密了该县水环境监管网络,强化了水环境治理能力。全县实现了河渠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根本性转变。
水生态质量不断提升, 吸引了大量鸟类栖息聚集,据统计,文安域内新增野生鸟类26种,现有小天鹅、燕鸥等野生鸟类87种。
文安县着眼雄安新区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立足县域水情实际,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工程,进一步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改善农田灌溉和引水补水条件,着力构建县域水系大循环、大贯通的水网格局,彰显文安水乡特色,保持“水清、水动、水畅”的良好水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