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动态
三河:产业“蝶变”挺起发展“脊梁”
图为7月11日,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同飞二期)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能源温控RGV装配线上组装温控设备。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廊坊市委、市政府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建设等一系列交汇叠加的重大机遇,以真抓实干、奋发进取的自觉行动,努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专栏,推出各县(市、区)成就报道,全方位多层次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廊坊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用可知可感可信的成就展示,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一个地处京畿要地的县级市,通过十年摸索,开辟出一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道,引来高科技产业筑巢;
一个聚焦发展实体经济的工业强市,通过十年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聚起战略性新兴产业能量;
一个敞开“臂膀”招商引资的开放小城,通过十年改革,倾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一流营商环境,释放城市最强吸引力。
这是三河变迁的历程,是三河产业“蝶变”的脉络。
7月中旬,酷热袭人。行走在三河大地,平坦笔直的大道、宽敞明亮的厂房、如火如荼建设的项目……让人真切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发展热力。
这十年,三河上下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服从服务、主动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与时俱进、勇于探索,迈出了全力打造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的铿锵步伐。
数据显示:2021年,三河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95.2亿元,同比增长8.3%;2022年一季度,三河市新增市场主体4413户,总量达96012户,是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初期的3倍。
十年磨砺,三河阔步产业新征程目标清晰、步履不停。
“聚”起承接产业转移“桥头堡”
手术室使用的麻醉机、无影灯、手术床、骨科牵引架,机械通气和呼吸病管理使用的呼吸机、呼吸监护、雾化器、全自动睡眠治疗仪……燕郊高新区谊安医疗器械产业园展厅里,医疗器械上下游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由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谊安医疗器械产业园,是一个以医疗器械为特色的专业孵化平台。2015年起,公司生产及研发全部从北京搬迁至燕郊。短短几年,已吸引来自北京的21个医疗设备创业公司和10个团队落地,带来67个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燕郊高新区也逐渐形成医疗器械的上下游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地。
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探索以科创园模式激活空间资源,正是三河市实现与北京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科创园模式打造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承载平台,有效破解了项目建设用地不足的难题,让优质项目落地不再难。”三河市委书记刘连杰说,这些北京“摆不下、离不开、走不远”的科技型企业,在三河找到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是国内原子荧光光度计第一大生产商和销售商,从北京朝阳区迁至兴远高科产业园后,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且为未来扩充产能和产品线预留了空间。公司负责人表示,这里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仅一河之隔,交通便捷、配套齐全,人力资源成本有优势,给企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成长空间。
科创园经济成动能转换“发动机”。该市已建成的19个科创园累计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865家,其中京企占比已达65%,亩均投资强度达400万元、年亩均税收贡献达50万元以上。正在建设中的8个科创园,可再承接北京科技型企业500家。
聚拢高端,产业承接初见成效。该市累计承接北京疏解转移产业项目115个,其中已投产项目83个,续建项目8个,2022年拟开工项目24个,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诸多领域。
优而新的增量,做大了总量,推动了结构的优化。三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2年的8.3:59:32.7调整为2021年的3.2:27.9:68.9,三产比重明显上升。
特色主导产业风行“二期三期入圈”
从装备制造到储能热管理,从3.7万平方米到13.8万平方米的建设面积,从“固定工位”生产到“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同飞股份的十年,用“跨越式发展”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自动化弯管设备按照既定程序设置,实现下料、切割、弯管等工序一气呵成,短短十几秒钟,弯管成型,机械手准确抓取并将其投放至料架上……走进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同飞二期),装配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让人赞叹,机器人占据多个生产环节。
作为国内工业温控行业领跑者,今年10月,同飞股份储能热管理系统项目(同飞四期)计划开建。“扩建厂区有利于我们的整体产业布局,满足未来不断上升的市场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装备制造事业部总经理吉洪伟说。
如今在三河,像同飞股份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投资后就不想离开,并不断追加投资,纷纷开建二期、三期项目及产业链延伸项目,“二期现象”成为三河产业发展新亮点。
“‘二期现象’不仅加速了项目集聚,凸显产业特色,提升发展层次,强化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转型创新含金量,真正实现有质量的发展。”近年来,具有三河特色的“二三四期”现象不断涌现,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既有企业“二次创业”步伐持续加快。共有投资383.4亿元的28个二期项目和投资32.6亿元的8个三期项目。
三河何以令投资者情有独钟?这背后是持续增粗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吸附力的强力推动。
一个引擎性项目激活一条产业链,一家标杆性企业带动一片产业集群。近年来,三河市依托精准招商,积极“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绿色食品四大产业集群风生水起,正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坐落于燕郊高新区的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代表性企业。几年时间,已拥有燕郊、江苏泰州、辽宁盘锦三个加工基地,总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吨,汇福品牌大豆油仅在北京市场占有率就达到58%。
数据显示,2021年,三河市四大特色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完成506.4亿元,同比增长7.6%,纳税13.6亿元,同比增长3.8%;力争到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760亿元。
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近悦远来”
前些日子,在三河燕郊高新区兴远高科产业园,河北衡远科技有限公司加大人财物投入,致力于全自动压力检测和修正系统研发。“公司的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各项经营平稳有序。”公司负责人李慧敏说。
“两年前,公司从北京搬迁至此,大部分员工实现了家门口上班。”除了通勤的便利,李慧敏掰着指头讲述公司在燕郊享受到的各项“科创园经济”红利:园区有专业服务团队帮助解决生产经营需求;在人才引进方面“牵线”,及时对接各方资源;帮助企业申报知识产权,目前公司在准备高企申报工作。
“以前办理营业执照需要好几个工作日,现在立等可取。”入驻三河经济开发区铭泰产业园的明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杨明表示,从打电话咨询,到网上材料预审,再到现场领取营业执照,实现了“小时”商事登记,“高效率的审批大大缩短了公司前期筹备时间。”
衡远科技、明瑞科技等入驻企业告诉记者:这两年入园的“邻居”越来越多。交通便利、投资环境好、配套完善、宜居宜业,这是园区最吸引投资者的地方。
筑巢才能引凤。
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的近十年,一个更加务实高效的三河,逐渐亮相——
统筹实施“放管服”改革等9项重点改革,472项政务服务事项开通“全流程网办”,453项高频便民事项和7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与通州区“跨区域通办”,企业备案类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最短4天完成,采取模拟审批模式的社会投资新建产业项目审批基本实现“拿地即开工”。
出台“瞪羚企业”扶持政策,扶持高端高新项目;推出7方面25项惠企暖企政策,做强实体经济;围绕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出台20条举措,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36.5亿元,发放各类奖励扶持资金4.73亿元;打造助企包联服务,破解企业难题;设立市长特别奖,鼓励创业创新。
今年三河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争创一流营商环境的具体工作:整合优化惠企政策,推进“免申即享”,强化“刚性兑现”;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扩大“全流程网办”事项范围,深化拓展“跨省通办”事项清单。
产业发展铿锵步,奋力登高不等闲。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三河正奋楫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