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廊坊市现代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2年01月27日 来源: 市发改委 作者: 字体:  

第一章发展环境

一、产业发展成效与问题

“十三五”时期,廊坊市服务业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产业功能作用上,其已经成为促增长的主引擎、惠民生的主渠道、新产业新模式培育的主阵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主抓手、对外开放的主窗口,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在产业发展地位上,2020年廊坊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57.6亿元,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排名居于第5位,全省排名居于第3位,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全省排名第1位。在产业发展阶段上,廊坊市仍旧处在制造业与服务业并行发展阶段。在产业发展格局上,形成了房地产、金融、批发零售头部领衔、信息服务与科技服务形成基础、商务服务与现代物流尚需加快壮大、文旅康养休闲业尚需培育提质的基本格局。在产业发展水平上,廊坊市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细分行业仍偏传统,房地产支撑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过大,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服务业传统动能和新兴动能之间需要进行转换,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不高,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知识型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高品质生活服务业有待加快发展。

(一)发展成效

1、规模总量持续增长

“十三五”时期,廊坊市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服务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1459.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057.6亿元,“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04%,全市服务业规模实现持续高速增长。

图1-1 2011年-2020年廊坊市服务业增加值及增速

2、经济贡献更加突出

“十三五”时期,廊坊市全市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2706.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301.1亿元。其中,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16年的53.9%提高到2020年的62.3%,2020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4.3%,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图1-2 2011年-2020年廊坊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情况

3、业态格局更加多元

“十三五”时期,廊坊市服务业已经呈现多元发展格局。其中,房地产、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头部领衔,增加值贡献居于整个服务业细分产业前三位。202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为586.1亿元,金融业增加值为312.7亿元,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232.5亿元。另外,信息服务与科技服务形成基础、商务服务与现代物流尚需加快壮大、文旅康养休闲业尚需培育提质。

图1-3 2020年廊坊市服务业细分产业增加值

4、人均产出领衔全省

“十三五”时期,廊坊市服务业人均产出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廊坊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77万元/人,增加值人均产出能力领衔全省各市。

表1-1 2020年河北各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排序

城市GDP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常住人口人均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亿元万人万元/人
廊坊市3301.12057.662.3%5463.77
唐山市7210.92780.738.6%7723.60
石家庄5935.13691.062.2%11243.28
秦皇岛1685.8901.453.5%3142.87
沧州市3699.91951.252.7%7302.67
张家口市1600.1901.456.3%4122.19
衡水市1560.2835.553.6%4211.98
邯郸市3636.61688.646.4%9411.79
保定市3695.31852.050.1%10341.79
邢台市2200.41065.648.4%7111.50

5、区域协同成果显著

“十三五”时期,廊坊市加快京津产业转移、转化,大力配合非首都功能疏解,着力强化高端服务资源引进。“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引进京津项目552个、资金2520.8亿元,累计签约北京成果转化项目1734项。在资源承接转移中,服务业领域项目占据重要地位,诸如在电商物流、健康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京东“亚洲一号”廊坊经开区物流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北京八中固安分校、北京景山学校香河分校等一批合作项目相继成功引入。在科技创新赋能方面,廊坊全市9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一批京津高端科创团队、领军人才到廊坊创新创业,有力推动廊坊科技服务能力提升。

6、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十三五”时期,廊坊市充分发挥园区经济、会展经济、空港经济的国际国内联动平台作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廊坊综合保税区已经成为对外开放主平台。会展经济已经成为廊坊市对外开放的优势和特色,廊坊市常态化开展各类国际国内会展活动,年展出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优秀会展城市”,连续举办20年的5·18经洽会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对外经贸展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使廊坊市成为一座连通世界的空港城市,廊坊市正依托100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围绕发展航空科技创新、航空服务保障、临空高端服务、航空物流等重点产业,面向全球聚集高端要素资源。在服务“走出去”方面,新奥能源、华夏幸福、华路天宇等一批公司分别在越南、印尼、智利等国家开展建筑与工程服务,建筑与工程服务已经成为廊坊市服务贸易的挑梁柱。2020年,廊坊市对外经济合作企业新签对外建筑工程承包合同额10.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0.6亿美元,分别居全省第2和第1位。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无论是从响应支持区域发展,还是支持廊坊市自身发展,廊坊市服务业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1、区域发展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五年,河北省正在加快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京津冀统一商贸物流大市场建设将深入推进,区域间商贸物资往来、企业间商务活动往来将更趋频繁,廊坊与之相应的现代商贸物流、商务服务的承载与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同时,围绕“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分工定位,廊坊市需进一步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急需培育提升与京津协同的科创服务能力。

2、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廊坊市服务业产业体系存在较大优化空间,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贡献前三位的产业分别为房地产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8.5%、15.2%和11.3%,合计达到55.0%;而代表新兴动能的信息软件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6.4%和2.7%,合计仅为9.1%。服务业传统动能和新兴动能之间需要进行转换,子产业之间的贡献结构需待进一步优化。

表1-2 2020年廊坊市服务业子产业增加值贡献累计占比

序号分领域增加值占比合计占比备注
1房地产业28.5%55.0%传统动能
2金融业15.2%
3批发零售业11.3%
4信息软件服务业6.4%9.1%新兴动能
5科技服务业2.7%
6以上合计64.1%64.1%

3、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服务业细分行业仍偏传统,2020年房地产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28.5%,占比过大。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集约化发展较为滞后。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知识型新兴服务行业发展水平较低。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程度不足。与品质型生活消费相关的生命健康、文旅休闲娱乐等细分产业仍需进一步培育,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等创新业态发展大势尚未形成。

4、与制造业融合程度不高

廊坊市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水平不高,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有待加强。与制造业融合能力不够,目前制造类企业多处于产业体系中加工制造环节,终端产品、研发设计、品牌管理、营销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能力较弱。生产性服务企业在规模和层级上较弱,向制造业输送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5、要素保障能力尚需强化

在京津两大都市虹吸效应影响以及人才服务、土地保障等因素制约下,廊坊市吸引和培育现代服务业的难度较大。在人才方面,人才资源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相对短缺。在土地保障方面,部分地区受存量土地不足、存量土地不集中影响,体量大的高端优质项目不能落地,影响产业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

二、面临新形势、新趋势、新机遇

(一)发展形势

1、国际发展形势

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演变,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与此同时,“一带一路”走深入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新国际贸易规则签订,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格局加快重构,国际生产与服务分工格局深度调整,服务贸易产值和规模逐步超过传统货物贸易,国际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国际环境新变化对廊坊进一步建设高端开放载体、培育开放新优势、增强服务业安全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国内发展形势

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国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折性变化大背景下,我国加快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国正向高收入国家稳步迈进,将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会被充分激发,服务业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

3、省内发展形势

从省内看,“十四五”时期河北仍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河北省将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牛鼻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以建设雄安新区带动冀中南乃至整个河北发展,以筹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进张北地区建设。在此背景下,河北省正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4、本市发展形势

从市内看,“十四五”时期是廊坊市推进建成“河北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要承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全面建设“创新廊坊、数字廊坊、健康廊坊、平安廊坊、品质廊坊”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廊坊市确定自身定位为京津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端高新产业聚集区、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区、国际空港门户功能区,打造连接京津雄生态宜居城市,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区域协同纵深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发展新业态、引进新模式、拓展新领域,持续深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廊坊发展实际,对于全市加快建设“五个廊坊”,谱写新时代建设新廊坊的壮丽篇章具有重大意义。

(二)发展趋势

目前,服务业发展加速升级、更迭、演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品质化成为服务业新的发展趋势特征。

1、服务业数智化趋势

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将进一步加速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使产业边界日渐模糊,融合发展态势更加明显,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等服务消费蓬勃兴起。服务业数智化水平提升,将突破传统服务业发展瓶颈,将大力减少优化商业链条上的中间环节和运营成本,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创新升级,成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2、服务业融合化趋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量。此外,随着服务业发展的多样化,服务业内部各种业态的融合也成为一种趋势,如文旅融合、文创融合、健康养老融合等。

3、服务业品质化趋势

“十四五”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服务的向往从追求数量向追求品质转变,对绿色、安全和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增强高品质服务业对改善民生的保障能力,大力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和社会化服务的供给结构,推动服务业规范化、品质化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三)发展机遇

1、“双循环”战略驱动,廊坊服务业迎来内需扩容新机

党中央提出“双循环”战略,明确要求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刺激居民消费,而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也不断提升,成为推动内循环发展的重要支撑。

2、京廊分工日渐明晰,廊坊服务业迎来错位发展新机

廊坊地处京津雄要道,伴随北京资源再分配,廊坊作为京东南重要节点,成为北京外溢资源重要输出地,为廊坊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京廊两地分工更趋明晰,以北京承担前沿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高端环节,以廊坊承担中试孵化、制造和配套服务的产业分工定位逐渐确立,廊坊市服务业迎来错位发展良机,与协同北京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转移与孵化转化服务、数字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物流服务等发展潜力巨大。

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廊坊服务业迎来融合发展新机

“十四五”时期,廊坊市仍旧处在制造业与服务业并行发展阶段。廊坊市制造业基础良好,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迫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是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这既要在制造业自身下功夫,更要借力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此,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和互促互动,向服务型制造和柔性制造转型,成为廊坊市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也为廊坊市服务业带来新的融合发展新机。

4、区域协同深入实施,廊坊服务业迎来格局重塑新机

从廊坊市区域协同发展着力点和抓手来看,“十四五”时期,廊坊市北三县将进一步推进与北京市通州区一体化联动发展,中部都市区将借力临空经济区加速发展,南部三县将与雄安新区强化互动往来,廊坊市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资源承接和主动对外服务功能方面将进一步重塑,与此相应,廊坊市服务业在不同区域将进一步迎来格局重塑新机。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廊坊市现代服务业迎来“双循环”背景下的内需扩容新机、京廊分工日趋清晰背景下的错位发展新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发展新机、全市深化区域协同的服务业格局重塑新机等四大机遇,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在数智化、融合化、品质化三大趋势引领下,加快服务业转型,积极构建以“现代商贸、商务、金融、物流为支柱,以数字信息+科技服务为创新动能,以文旅康养为消费动能”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塑造“京津冀地区商贸物流保障服务枢纽、城市交往商务保障中心、数智科创服务新能极、文旅康养体验目的地”的廊坊服务品牌,为“五个廊坊”建设形成更强大支撑,谱写新廊坊建设的新篇章。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通州与北三县协同发展以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突出高质量发展,以“五个廊坊”建设为统领,积极贯彻落实《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按照“巩固支柱、加快提质升级,培育新兴、加速赋能增量”的基本思路,加快构建廊坊市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速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全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形成更大的助推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服务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加快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

(二)坚持创新发展原则

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建立健全适应服务业发展要求的制度机制。推动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分类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服务业监督管理,着力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

(三)坚持开放发展原则

坚持内外统筹配置要素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自身发展与借力发展相结合,抢抓“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机遇,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服务业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的开放。

(四)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以更多更好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为导向,优先补足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能力,积极推进消费扩容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促进人民生活品质提升。

(五)坚持高质量发展原则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传统消费,鼓励新兴消费,推进绿色消费,加强品牌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质量,促进企业提供高品质服务。

三、发展愿景

“十四五”时期,结合外部环境和廊坊市发展条件,通过服务业发展,将廊坊市打造成为京津冀商贸物流保障服务枢纽、城市交往商务保障中心、数智科创服务新能极、文旅康养体验目的地。

(一)京津冀商贸物流保障服务枢纽

主动依托北三县对接通州副中心,主动借力临空经济区承接资源外溢,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加快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强化农产品、建材、家具等优势物资面向京津等周边城市的供应保障能力,大力发展跨区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配合北京及周边城市发展并向其提供优质服务,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商贸物流保障服务枢纽。

(二)京津冀城市交往商务保障中心

以促进京津冀城市交往,建设京津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端高新产业聚集区、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区为着力点,加强京津企业、项目对接与转移,着力促进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繁荣发展,充分提升转移企业商务代办、转移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咨询服务水平,增强区域商务活动活跃性,将廊坊打造成为京津冀城市交往商务保障中心。

(三)京津冀数智科创服务新能极

以打造创新廊坊、数字廊坊为着力点,大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孵化转化赋能城市发展,着力加快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培育数字服务、智能服务业态,加快廊坊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建设,主动承接京津科技转移、转化,着力强化孵化、转化能力,打造京津冀数智科创服务新能极。

(四)京津冀文旅康养体验目的地

以打造健康廊坊、平安廊坊、品质廊坊、连接京津雄生态宜居城市为着力点,加快发展生命健康服务,补齐养老服务短板,着力发展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不断丰富“文、旅、康、养”业态,着力促进文、康、养、游融合发展,将廊坊打造成为京津冀文旅康养体验目的地。

四、主要目标

(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部署,展望2035年,全市实现服务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成为全市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力量,产业结构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现代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品质化转型升级取得巨大成效,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促消费、惠民生能力更加突出、消费服务场景更加丰富现代化、城乡无差别全覆盖的公共及商业便民服务网络全面形成,将廊坊全面建成河北省北部的消费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在京津冀区域协同、辐射全国、联通全球等层面的开放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廊坊市现代服务业强市的地位得以确立,廊坊服务品牌影响力更加突出。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四五”时期,通过巩固提升廊坊市现代商贸、现代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四大支柱型产业,培育壮大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两大创新动能型产业,培育壮大康养便民服务、文旅休闲服务两大消费赋能型产业,廊坊市“4+2+2”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业自身贡献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和农业的融合发展水平、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图2-1 “十四五”时期廊坊市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2、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十四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左右,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5%左右。

3、产业影响持续增强

“十四五”时期,全市服务企业竞争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到2025年,廊坊市作为京津冀商贸物流保障服务枢纽、城市交往商务保障中心、数智科创服务新能极、文旅康养体验目的地的影响力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的区域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表2-1 “十四五”时期廊坊市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表

指标2020年                                                    现状值“十四五”时期                                                    年均增速目标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2057.68%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330.18.5%左右
金融业增加值(亿元)312.75%左右
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亿元)232.510%左右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亿元)133.710%左右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亿元)130.710%左右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亿元)111.410%左右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亿元)55.510%左右

第三章 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围绕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廊坊市产业发展实际,巩固提升四大支柱型产业,培育壮大两大创新动能型产业,培育壮大两大消费赋能型产业,加速构建廊坊市“4+2+2”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巩固提升四大支柱型产业

(一)现代商贸

顺应新时代消费升级趋势,着力促进传统商贸设施面貌提档、手段方式转变、业态模式更新,全面提高城市商贸能级与商业魅力,将廊坊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新商贸魅力都市。

1、加快打造现代商圈

开展重点商圈提升行动,优化全市商业网点布局,发挥现代城市商圈聚人流、促销费功能。着力完善一批现有商圈,重点针对万达广场、新朝阳购物中心、万向城、廊坊新世界中心等现有商圈,完善商圈内公共配套、商贸、商务、娱乐、文化休闲等综合性功能,推动现有商圈高端化、多元化、品质化发展。着力打造一批新兴商圈,重点依托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安次区大拇指广场等项目打造城市新商圈。加快引进国内国际知名购物中心、高端特色主题商场、知名品牌体验店等新型高端业态,丰富高端品牌产品种类和规模,打造消费体验中心。

2、加快传统商贸转型

加快新建一批高端化专业市场,推进现有专业市场、农贸农批市场改造提升,提升市场规范化、智慧化水平,鼓励大型商贸场所进行数字化改造,开展重点商圈商街数字化营销试点,推动各类小店完善数字终端产品。

优化农村、社区网点设置,丰富完善便利店、连锁超市等业态,打造“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生活服务圈。

推动5G技术在商贸业中的应用,培育无人超市、无人商场等新兴商贸业态。加快企业上云,以移动支付、数字地图、数字终端作为入口,推动线上线下双向融合。创新发展在线消费、体验消费、场景消费、网红打卡消费、社群营销、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深挖夜间经济、假日经济、银发经济、婴童经济等消费热点潜力。

3、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加强同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名企合作,着力推动电商名企服务资源集聚廊坊,提升廊坊电商发展势能。加快建设集商品交易、物流快递、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电商物流产业园区,强化电商发展支撑。鼓励建材、家具、农产品等领域内企业自建专业性平台开展销售,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对接,促进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扎实推进廊坊跨境电商零售试点工作,推广“龙头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廊坊保税区+海外仓”的联动发展模式,做强现有省级跨境电商示范企业和公共海外仓平台。着力支持廊坊本地电商平台发展,努力破解“城区最后500米”、“农村最后1公里”物流瓶颈,加快构建面向城市、农村的本地电商服务体系。拓展农村电商发展新模式,加强与阿里、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利用扶贫频道、特色馆、淘乡甜、淘宝村等资源,开通农户入驻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展示、产销衔接和兴农扶贫项目实施。

4、加快外贸模式转型

大力推动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廊坊区域建设,支持现有综合服务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新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借力自贸区政策促进外贸发展,引导企业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用好国家进口贴息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零部件进口,鼓励有需求的资源性产品进口,增加优质消费品进口。鼓励企业广泛参加广交会、高交会、进博会,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产需对接活动,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外贸基地提档升级,加快提升廊坊市电子信息、固安县新型显示、廊坊经开区汽车零部件等省级外贸基地建设水平。

(二)现代商务

围绕服务京津冀发展,承接京津商业、企业、技术资源,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外脑经济,推动商务服务信息化、品牌化,将廊坊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商务服务先进城市。

1、着力发展会展经济

(1)着力丰富会展活动类型。重点推动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廊坊)国际有机食品展览会、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管道大会、河北·廊坊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廊坊)国际名鸽展示会常态化、系列化开展。

(2)着力丰富会展活动来源。全力提升会展活动转移承接能力,按需推进展馆设施建设,加强引入品牌展会,主动承接京津会议会展转移,提高廊坊市会展专业化和影响力,促进相关行业招商引资。依托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管道大会等会展品牌,打造优质开放平台,大力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办会模式,加强会展资金扶持,促进全市会展产业向区域渗透、向国际延伸。

(3)着力促进会展服务实业。结合廊坊市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集中开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项目链”招商与办展,吸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和生命健康等高端产业入廊办展,扩展实体产业合作发展机遇。

2、着力发展总部经济

实施楼宇经济培育计划,加快建设及改造一批5A甲级写字楼,建设迎合总部机构需求的Office-Park、SOHO总部基地等总部型物业,着力提升楼宇使用效能,降低楼宇空置率,推动楼宇经济向总部经济升级,着力引进一批区域性总部企业以及研发中心、决策中心、利润中心等功能型总部企业,大力引进大型公司地区总部和采购中心、营运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大力引进制造业、金融业等“传统”优势行业的总部机构,注重引进信息科技、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的总部机构,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地标性总部楼宇集群和总部经济集聚区。

3、着力发展外脑经济

重点发展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等第三方中介服务,充分利用第三方外脑服务本地经济发展。

(1)提升发展咨询服务业。围绕廊坊市现有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工程咨询、项目策划、管理咨询、项目咨询和会计、税务、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财税与投融资管理服务,为产业园区企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2)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支持本地人力资源机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从招聘、派遣、人事代理等初级阶段向人力资源外包,绩效评估、薪酬管理、高级猎头等中高端人力资源服务升级。

(3)规范发展法律服务。积极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培育壮大本地法律服务机构,着力引进和发展复合型、专业型和特色型的律师事务所,引进具有海外经验的国际型法律机构和人才,为我市重点产业开展外贸业务提供相关服务。

(三)现代物流

以加快壮大物流业规模、提升物流业区域协同能力和供应链资源整合配置能力与物流安全绿色运行能力、优化完善物流设施布局、提高物流业与实业融合水平为目标,加快完善物流网络层次,加快优化物流空间布局,统筹完善生产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四大体系,着力增强区域空港枢纽功能、区域商贸枢纽功能,加强区域物流资源配置整合和先进智慧物流技术应用,将廊坊市打造成为京津冀区域型物流枢纽城市、京津冀区域型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京津冀区域智慧物流新高地。

1、健全物流网络体系,保障物流运输畅达

(1)加快拓展多向畅达的全球物流网络。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加快建设临空经济区,布局至上海、深圳等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航线,开通至亚洲、欧洲航线,重点布局至上合组织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拓展国际空中运输走廊;加强同港口城市与国际班列衔接,加强与天津港、黄骅港、青岛港等环渤海区域国际港口联动,加强与郑州、西安、兰州等沿黄流域重要枢纽城市内陆港的业务联动,打通海陆国际运输通道。

(2)构建三纵三横的区域联运网络。加快廊坊市域形成密涿综合运输通道、京沪综合运输通道、京雄港综合运输通道等三条贯通南北的综合交通通道(三纵)及京哈综合运输通道、涿廊津(唐)综合运输通道、石雄津综合运输通道等三条东出西联的综合交通通道(三横),构建三纵三横的区域联运网络。

(3)完善双向流通的城乡配送网络。以强化干支线与末端配送衔接为核心,引导区域分拨、城乡配送布局建设,密切末端配送与物流通道联系,推动形成高效集约、协同共享、绿色环保的城乡配送发展格局。强化区域分拨与城市配送间运行联系,推动仓储加工、高效分拨、合理换装等全链条全要素资源整合,实现城乡配送要素高效协同。

2、优化物流空间布局,补齐物流设施短板

加快形成与城市空间格局和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物流空间布局。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加快打造航空与保税综合物流集聚区,加快引入航空特色物流业态,塑造“一核”引领态势,加快完善区内水、电、路、网络、通信、热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京哈线、津霸线、京沪线、京九线等两横两纵四条货运铁路线路,着力强化货运铁路线廊坊境内货运站综合集散能力建设,重点推动公铁联运能力提升。重点依托京秦高速、京哈高速、密涿高速、京台高速、大广高速、京德高速、廊霸高速、唐廊高速、荣乌高速、津雄高速、津石高速等高速廊道,加强廊坊段配套通达能力建设和廊坊境内沿线基础物流设施的空间布局优化,加快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完善北三县、临空经济区、中心城市、南三县物流设施节点,打造一批建设水平先进、服务能力突出的现代化物流园(中心)。加快布局不同规模物流末端网点,补齐物流终端服务短板。

3、完善物流运作体系,提升物流运行水平

(1)着力打造动态协同的生产物流体系。加快引导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协作,重点针对家具制造、建材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等廊坊优势制造领域,加快培育“物流+品类供应链”的新模式。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物流产业领域的延伸,鼓励制造企业将物流服务作为售后服务的重要内容,打造“产品+物流+售后”的产品服务系统。

(2)着力打造区域协同的商贸物流体系。主动承接京津服装、农产品、日用品、建材、小商品等商贸物流业态有序转移,加快永清云裳小镇、燕郊国际商贸城、固安国际商贸城等京津商贸转移承接平台建设,面向京津冀区域加快完善物流支撑体系。加快发展本地各级商业中心,以打造“新零售示范之城”为目标,加快新零售业态布局,支持各大商场、综合体、商圈、商业街、社区等加强商业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加快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拓展网络消费领域,加快繁荣线上电子商贸,加快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通道,促进“电商+物流”协同发展。

(3)着力打造安全绿色的冷链物流体系。面向京津廊三地,着力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标准化和信息化以及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市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外可服务京津、内可匹配本地居民生活需求”,布局合理、运转高效、技术先进、衔接有序、全程可追溯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企业综合服务能力和鲜活农产品1小时到达能力显著增强。

(4)着力打造保障有力的应急物流体系。以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地震、地质灾害、洪涝、干旱、极端天气事件、火灾等重特大自然灾害以及生产安全事故,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为落脚点,加大城市应急物流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能力、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应急物流指挥能力建设。

4、打造智慧物流体系,推进物流业态创新

(1)加快物流节点智慧升级。支持新建、既有物流项目与5G、物联网等融合发展,鼓励企业探索物流领域的新基建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网络环境+数字驱动+智能运行”的智慧物流发展新场景。加快柔性装卸、快速分拣、自动识别、集装化运输、智能收投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重点围绕仓储智能化、运输智能化、投递智能化加快物流装备智慧升级。

(2)加快运输方式创新升级。大力发展航空货运、高铁快运,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过境货运铁路、公路资源,探索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智慧共享物流应用,加强5G、精准定位、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与物流融合,重点探索无人机在城市物流、应急医疗配送和应急保障等城市场景的应用。加快冷链创新模式应用,聚焦消费升级,大力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农产品直供冷链物流新模式,加快冷链物流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快物流多业融合发展,鼓励“供应链金融”创新示范应用。

5、倡导绿色低碳物流,推进高质安全发展

(1)加快发展绿色运输。推广清洁能源物流车辆、无轨双源电动货车,完善新能源物流车辆“融资租赁”、“车电分离”和“以租代售”等多种运营模式,鼓励纯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和充换电设备制造企业推行纯电动快递车辆电池租赁。鼓励企业采取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提高干线运输效率,减少重复交错运输和快递车辆空载。引导企业采购符合国家标准的干线运输车辆和低碳环保的末端投递车辆,逐步淘汰排放超标车辆。

(2)加快应用绿色包装。鼓励企业设计应用新型包装、简约包装,优化包装结构,减少包装物料用量。支持企业研发生产标准化、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利用降解的包装材料,淘汰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包装物料,引导企业使用环保包装袋及填充物,应用再生纸张和环保油墨印制的封装用品,减少塑料胶带使用量。

(3)培育发展逆向物流。倡导循环共用物流发展理念,鼓励托盘、周转箱等标准化器具和包装器具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在全市构建环境负荷低、循环利用高效的逆向物流系统。

(4)加强物流安全管理。加快构建疫情背景下的物流业监管体系,强化全链条、全覆盖管理,建立健全常态化应急防控机制,贯彻“人员、物品、环境”三位一体防控策略,夯实关联职能部门政府职责。加快完善物流企业安全防范体系,严格执行危险品存储运输作业安全规范标准,加强危险品运输安全监控。

(四)现代金融

围绕优化完善金融体系,强化区域协同支撑,增强服务实体力度、丰富金融供给、强化业务模式创新等推进金融现代化进程,将廊坊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金融服务中心。

1、着力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招引各类银行入驻,鼓励优质保险、证券、基金、信托、创投公司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金融产品、业务和服务创新,加快完善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2、着力推进金融支持区域协同

积极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全力做好服务协同、借势机场、联动雄安文章,加快推进北三县、临空经济区、中心城市、南三县四大板块强势崛起,鼓励金融机构全方位对接“四大板块”的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方案,聚焦交通互联互通、生态共建共享、高端高新产业等项目,加快金融业务方向调整,强化金融支持区域协同的信贷支持,确保信贷资金平稳投放。

3、着力推进金融支持实业发展

围绕“1+5”市域主导产业、“7+6”县域特色产业,加快构建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着力支持重点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引导金融业加快调整实业投放方向,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充分调动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力度,筑牢金融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基石。

4、着力推进金融业务模式创新

加快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催化商业银行数字化进程,鼓励金融机构加快拓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等特色业务领域,大力开展投贷联动、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和供应链金融等创新业务,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创新信贷投放推进机制,构建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互补充的信贷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和质押融资,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政策。健全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二、培育壮大两大创新动能型产业

(一)信息服务

以数字赋能为驱动,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构建“创新引领、惠民为民、绿色低碳、安全有序、合作共赢”的现代信息服务体系,将廊坊打造成为“京津冀数智服务新能极”。

1、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网络规模部署和商业应用,探索6G需求愿景,统筹考虑未来城市管理和服务相关领域的网络需求,提升各类功能区域的网络带宽和信号强度,加快基于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和应用,提升网络连接能力,实现室内覆盖系统协同发展,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以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安次区等为重点区域,依托润泽国际信息港、中国联通(华北)云基地、华为廊坊云数据中心等大型数据中心,创新云计算服务,提升数据中心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2、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抢占前沿信息技术制高点,重点在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服务、工业互联网服务三大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依托润泽国际信息港、中国联通华北基地、华为云计算基地、京东华北云计算数据中心基地等企业载体,充分整合数据计算、存储、处理和网络传输等虚拟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和行业知名度的第三方大数据云服务商。加强与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合作,依托中科空间信息(廊坊)研究院,构建“空间信息技术+空间地理数据信息+行业应用服务”一体化产业链条,培育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等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形成协作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品牌。

3、鼓励产业技术融合升级

加大信息技术服务在工业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数控化等领域的应用,推进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共性技术平台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造、轻工制造等领域相关企业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生产线改造升级、生产工艺改进、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

4、加快拓展信息服务场景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市政、医疗、交通、电力、家具、安防、农业、商业、社保、教育、旅游等领域形成具体融合应用,着力推进现代物流、数字出版、影视制作、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服务外包等服务业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快培育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

大力拓宽“互联网+X”服务,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医疗”、“互联网+交通”、“互联网+物流”、“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电力”、“互联网+公共服务”等新业态服务。

大力培育“人工智能+X”服务,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力促进人工智能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向各领域融合,形成全新多元的“人工智能+X”服务业态。

(二)科技服务

紧密对接京津,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自身创新孵化能力,将廊坊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

1、着力促进科技服务全域发展

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校,聚焦产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需求,谋划建设一批行业和区域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北三县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家具制造、食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打造针对性强、延伸能力突出的科技创新体系。中部都市区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形成产品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品牌推广等科技服务链条。南三县着力围绕家具制造、金属加工、保温建材、胶合板产业集群培育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2、着力加强京津科技成果转移服务

结合京津廊城市分工与比较优势,依托廊坊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重大平台,积极开展科技招商、平台招商和新业态招商,吸引京津科技服务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中国技术交易所、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天津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等互联互通,加快完善“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模式,推进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推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从“点对点”服务向综合服务模式升级。

3、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加大对燕郊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京津冀(廊坊)协同创新基地、河北清华科技园、香河机器人产业港等科技研发平台的支持,着力依托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创新服务券、一体化创新地图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机制应用。依托全市各类园区,大力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自建或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

4、着力发展科技创新支撑服务

着力发展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支撑科技创新的服务新业态。

(1)知识产权。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等基础服务,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评估、价值分析、交易、转化、投融资、运营、托管、商用化、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

(2)检测认证。以集聚服务主体、延伸服务链条为重点,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由单一的测试、分析和认证,向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检测技术集成延伸。着力集聚一批国内外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推动形成面向全国、多元并存、错位发展、覆盖全面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

(3)科技咨询。鼓励科技咨询机构开展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和可视化技术研究,加强行业数据库、知识库建设,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型,开展网络化、集成化的科技咨询和知识服务。加快发展第三方监测、降碳诊断、降碳评估、低碳技术改造咨询等多领域全周期“双碳”科技咨询服务,加快全市高端智库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咨询服务。

5、着力发展创新创业孵化服务

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进京津创新创业团队在廊发展。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家和天使投资人等主体在廊投资建设各种类型的孵化机构,完善孵化服务网络。重点发展以孵化投资为核心的创业孵化模式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

三、培育壮大两大消费赋能型产业

(一)康养便民服务

面向京津冀个性化、高端化康养需求,构建“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产业链发展”的康养新格局,将廊坊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康养资源承接与服务基地。

1、大力发展医疗服务

(1)加快先进医疗资源承接。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契机,加快引入北京医疗机构入驻廊坊,积极利用市场力量,引进先进医疗技术人才和技术设备。围绕血液病、肾病等领域,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端医疗服务中心。

(2)加快先进医疗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先进医学科研成果,加快医学最新科研技术转化为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全市重大疾病防治能力,让医疗技术发展惠及全市人民。

(3)加快先进医疗业态布局。抓住全球精准医疗发展机遇,重点发展基因检测、远程医疗、个体化治疗等医疗服务新业态。促进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医疗服务融合发展,鼓励发展穿戴式植入式智能设备、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终端设备,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

(4)大力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积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康复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卫生检测中心、影像中心和病理中心、制剂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推进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健康服务云平台等第三方服务外包,发展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相关第三方服务机构。

2、大力发展养老服务

(1)着力优化健康养老基地布局。以廊坊市区、三河市、香河县、霸州市、固安县为主要区域,瞄准京津巨大的健康养老需求,打造一批规模化、专业化、功能完善、辐射面广、带动力强且集健康护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型养老养生基地。

(2)着力对接北京养老服务转移。充分借鉴燕郊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固安来康郡“北京西城区异地康养示范基地”等养老基地运行经验,加强同北京市养老服务合作,加快京廊合作养老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完善康养机构备案监管、医养结合、人才培养、优质资源推介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促进养老合作持续发展。

(3)着力发展民办养老养生机构。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办养老养生机构。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开展一站式办理,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举办非营利性养老养生机构。支持社会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康复、护理服务。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需求,积极开发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4)推动健康养老产业与信息科技融合。以“智慧健康”为抓手,依托廊坊市的电子网络、信息技术平台、通讯设施,推进技术与健康养老产业结合,把现代化的高科技用于养老服务、养老管理、健康服务管理等方面。实现产业的优化发展,不同区域技术、资源的共享。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养老服务业中,完善养老服务网络,开发监测、传感系统,提供远程监护服务。

3、大力发展家政服务

(1)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家政服务站点。以未来社区理念为指引,大力发展以住宅区为中心的“社区经济”,对标国际标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在高新园区(经济开发区)和相对远离城镇服务区的区域规划建设邻里中心,提高区域生活和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引导房地产项目新建住宅小区同步建设家政服务站点,鼓励在已建成住宅小区采取社区配给、租赁等方式设立家政服务站点。鼓励家政企业与物业管理融合发展家政服务。

(2)着力丰富家政服务内容。着力发展老年服务管理、婴幼儿照护、病患陪护、家庭教育、居家保洁服务等基础性家政服务,拓展发展家庭管家、膳食营养、医疗保健、家庭理财、心理服务、安全智能管理等一批定制化高端家政服务,推动家庭服务业与养老、育幼、物业、快递、健康、零售等业态深度融合,不断延伸家政服务产业链,构建多层次家庭服务供给体系。鼓励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社区家政服务,提供个性化专属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满足个性化与高品质服务需求。

(二)文旅休闲服务

健全完善旅游品牌营销体系,加强与京津冀地区旅游合作,扩大廊坊文旅休闲“辐射效应”,将廊坊市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休闲度假目的地。

1、着力优化文旅空间格局

按照“一核三带四廊八坊”的全域旅游新格局要求,加强廊坊市中心城区、大运河—潮白河旅游休闲带、永定河旅游休闲带、洼淀生活休闲带的品质提升,以乡村休闲、都市休闲为突破口,积极培育文化娱乐、生态康养、运动健身、会展商贸等休闲业态。重点发展三河东部生态旅游、创意农园旅游,燕郊—大厂文创、商务休闲、温泉康养旅游,香河购物休闲、影视文创;开发区—空港文创与都市休闲,永清—安次南部创意农业、特色村镇旅游,固安—霸州西部田园温泉旅游,文安—胜芳洼淀古韵生态文化旅游,大城特色商品旅游。

2、着力补充新兴文旅节点

持续打造特色新兴文旅节点,加快推进“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三河富地海洋公园、香河水岸潮白田园综合体、第什里风筝小镇、永清核雕小镇等文旅项目建设。加快提升完善霸州温泉养生、永清采摘赏花等现有旅游业态,加快布局一批全市特色小镇、旅游名村,高质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多样化旅游住宿设施,推动高端酒店品牌化、度假酒店主题化、经济酒店连锁化、乡村酒店标准化、主题酒店服务个性化,加快建设一批具廊坊特色的精品民宿项目。

3、着力塑造文旅品牌形象

以“京津冀休闲目的地”为定位,提升“京津乐道、绿色廊坊”品牌形象,重点推出乡村休闲、影视文创、温泉养生和骑行竞技四大旅游品牌,持续建设全域旅游品牌体系。深挖资源、优化旅游产业要素供给,做强香河肉饼、大厂清真美食、八大碗等特色餐饮品牌,打造“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月月唱大戏”、“月来月有戏”等文化演艺品牌,做足“旅游+”文章,推动旅游产业与商贸会展、文化、农业、体育、科技、康养等元素的结合,发展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4、着力开拓文旅客源市场

全力融入京津冀旅游圈,深耕京津冀核心客源市场,加大力度宣传廊坊文旅资源品牌,利用高铁争取高铁沿线旅行团,利用航空优势加大国内其他城市客源的定向推广,推出一批主题系列旅游线路和度假、商务、休闲、康养产品,开拓中高端客源市场。支持企业建立旅游联盟,加强细分市场精准营销,加强文旅大数据监测分析,提升产品策划定位精准度。

第四章重点工程

一、数字赋能工程

深入推进先进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全面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进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改造服务行业,推动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物流售后等核心业务环节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全面应用,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专业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推进创意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服务等数字化转型。推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与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丰富旅游、健康、养老、教育等服务产品供给,推动生活消费方式向智能型转变。

专栏4-1  服务业数字化行动
1、商贸数字化行动。                                                    深化传统批发零售业改造提升行动,支持企业上云推动线上线下双向融合,鼓励各类小店借助数字终端产品推进数字化。推进数字技术在国际贸易交易流程中的应用,创新货物在途、在仓、交易、交付等数字化动态追踪管理模式。                                                    2、物流数字化行动。                                                    引导快递物流企业加快数字化平台建设,打造统一的应急物流数字化管控平台,建立数据共享和安全监管机制。                                                    3、金融数字化行动。                                                    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防控系统。                                                    4、文旅数字化行动。                                                    加快线下商旅资源与线上入口对接,形成全域旅游数字服务矩阵。推进景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以VR技术为重点,实施一批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数字文化场馆建设工程,构建文化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                                                    5、医疗数字化行动。                                                    针对医保在线复诊、在线支付、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完善全市统一医疗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全流程服务闭环。

二、融合促进工程

推动服务业多向融合,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深度融合水平,围绕“1+5”市域主导产业、“7+6”县域特色产业,推进制造业企业向附加值高的服务环节延伸、服务业企业向制造领域拓展,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聚焦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企业向提供基于产品的服务转变。培育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的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和企业,形成一批融合发展的典型经验模式。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引导农业生产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业态。

专栏4-2  “服务业多向融合”重点领域
1、加强研发设计、安全生产服务和制造业融合。瞄准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推动研发设计向工艺流程、服务模式等全生命周期设计升级。加强安全生产服务对生产制造的保障力度,建立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机制。                                                    2、深化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以“互联网+物流”为方向,推进物流供应链资源实时、高效整合,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                                                    3、强化电商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融合。促进各类电商平台和制造企业产销对接,利用电商平台大数据优势,促进柔性化生产、精准化营销、品牌化发展。                                                    4、加强服务业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业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引领能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鼓励农业企业和涉农服务机构重点围绕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面向全国推行农作物良种繁育、农业生产动态和环境监控、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和机耕、机播、机收等机械化服务。

三、消费提质工程

以壮大新型消费、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构建数字化消费生态体系,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化新零售模式。持续优化消费供给,聚焦信息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农村消费、品质消费等重点方向,着力推进贴近服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医疗、养老、教育、旅游等服务领域发展。

专栏4-3  消费提质重点方向
1、信息消费。大力发展信息化消费业态,着力促进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育幼、家政、旅游、体育等民生领域消费线上线下融合。鼓励大型百货购物中心、连锁超市等场所“云化”改造,建成一批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加快推进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医疗电子、陪护机器人等智能产品消费。                                                    2、服务消费。全面拓展职业技能培训、文化艺术培训等教育培训消费。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发展健康教育、高端医疗等健康消费。推进家政服务、老年用品等养老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及传统文化发展,大力培育旅游新业态,推动文化及旅游领域消费升级。                                                    3、绿色消费。完善废旧家电车辆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家电汽车更新消费。加大政策及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居民增加对绿色智能产品、绿色建材、二手闲置物品的消费,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推动生态农业、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技术研发、生产服务能力提升。                                                    4、时尚消费。瞄准国际时尚消费市场,推动服装服饰、家居用品等消费品制造向时尚产业转型,建设一批特色时尚产业和消费基地。鼓励时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推进时尚产业设计创新,提升时尚设计创新能力。                                                    5、农村消费。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鼓励引导直播带货、社交电子商务等新模式发展。合理规划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农产品零售网点,加快推进农产品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                                                    6、品质消费。结合市场监管工作的民生属性,围绕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品种,加强品质消费管理能力建设,打造一批品质消费街区、商圈、乡村。

四、品牌培育工程

围绕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产品和企业名牌、商标、商号等认定,分类指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以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等方式推动“廊坊服务”品牌输出,形成一批知晓度广、信誉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行业和区域服务品牌,全面提升“廊坊服务”品牌认知度。

专栏4-4  “廊坊服务”品牌培育行动
1、打造一批品牌企业。鼓励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商标品牌战略,将服务业品牌建设与服务业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加快推进增品牌、创品牌、提品质,提升定制服务、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等新型服务供给能力。鼓励有条件企业打造全国性品牌,加强商标国际注册、认证和品牌运营,跻身国家乃至国际知名品牌行列。                                                    2、推广一批区域品牌。鼓励各县(市、区)围绕特色服务业研究建立服务品牌培育和评价标准体系,开展服务品牌、服务标准示范,打造一批具有辨识度、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全面提升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廊坊)国际有机食品展览会、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管道大会等品牌活动影响力。                                                    3、创建一批行业品牌。重点聚焦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塑造一批“廊坊服务”的行业品牌新形象。

第五章空间布局

“十四五”时期,以突出区域特色为导向,加快调整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在空间上着力构筑“一核两翼八区”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一、强力打造“一核”,构筑综合服务中心

(一)发展定位

依托中部核心区,发挥其基础完善、紧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综合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市宜居宜业的综合性城市服务中心,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拓展地,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二)布局重点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廊坊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航空物流(冷链物流、高价值物流、跨境电商)、航空科技(航空研发、航空软件、航空维修)、生命健康(生物药制造、高端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临空特色服务产业集群。

中心城区(广阳区、安次区)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现代商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升级改造传统服务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对接京津。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数字服务、现代物流、会展服务、商务服务、生命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固安县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温泉旅游、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国际新型空港都市区、京南宜居宜业微中心。

永清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和商务(贸)服务、康养及文旅产业服务,着力将其打造成为京南生态宜居卫星城,加快推进绿色崛起、高端发展,建设京南中轴秀美永清。

二、着力延伸“两翼”,拓展服务发展空间

(一)北翼

1、发展定位

立足服务首都发展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疏解转移与保障服务并重,统筹“科创燕郊、智造三河、商务大厂、文旅香河”的城市核心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科创服务、智能制造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北三县与副中心同城化进程,以促进副中心生产生活保障能力为重点,发展快递物流、城市共同配送物流服务,构筑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半小时物流配送带。加快养老、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与副中心协同协作,着力提升北三县城市品质、文旅与康养承载能力,将北三县打造为支撑北京产业疏解转移、科技创新转化与生产生活保障的首善之区。

2、布局重点

(1)三河市以燕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加快燕郊城市更新和北部科学城建设,以科创服务为主导,加快对接副中心产业需求,着力强化创新载体建设,重点拓展“科技创新+科创金融+知识产权+商务中介+总部经济”的高端现代服务业态,以东部蒋福山区域为重点,着力发展“大休闲+大健康”现代服务业业态,打造京津城市群间生态旅游和高端康养品牌。

(2)大厂县以现代商务服务为主导,着力加快高品质酒店、民族风情街区、会议会展及高端商贸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企业商务咨询等第三方服务,构建服务副中心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影视演艺、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

(3)香河县依托大运河—潮白河旅游休闲带、香河第一城等资源大力提升发展文化旅游与休闲娱乐产业,以家具城为依托发展特色商贸,依托机器人小镇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服务。

(4)以促进北三县文旅康养协同发展为出发点,将北起潮白河休闲度假区,经燕达国际健康中心、京东第一温泉、大厂民族宫,南至香河爱晚大爱城、香河国华影视基地,形成环绕北京、协同发展和高端发展的健康养老和文化创意聚集带,打造环京健康养老、文化创意休闲胜地。

(二)南翼

1、发展定位

立足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服务保障与联动发展并重,依托家具、板材、新型环保建材等优势产业,加强雄安新区建设物资保障能力,着力强化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大力发挥南三县文化、生态资源魅力,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温泉度假、水乡休闲、养生享老业态,将南三县打造成为雄安新区建设保障区、京津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京南水乡康养胜地。

2、布局重点

(1)霸州市以霸州城区(霸州镇)、胜芳镇为核心,发挥临近雄安新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现代商务服务。着力挖掘牤牛河、中亭河流域生态资源潜力,培育农业休闲、生态休闲等特色业态,打造滨水现代农业旅游休闲区。

(2)文安县以科创服务为主导,依托文安北部科技新区加快孵化器、加速器、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着力推动创新、创业服务,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全链条综合性服务。以天环冷链现代商贸智慧物流广场项目为依托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

(3)大城县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依托红木文化产业园发展红木博览及休闲旅游,延伸发展特色商贸、制造物流等服务业态。

(4)以促进南三县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为出发点,构建以南三县开发区及重点园区等为节点的京南现代制造服务业聚集带,引导制造服务业态科学布局,打造京南以制造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示范聚集带。

三、聚力打造“八区”,力促服务集聚发展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推进廊坊市现代服务业组团式发展,努力培育建设八大聚集区。

(一)数智信息服务区

以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广阳区、安次区、临空经济区、固安县、永清县为重点区域,构建数智信息服务区。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

(二)科创服务聚集区

依托燕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固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廊坊龙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省级以上园区,积极引进京津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技中介、技术转移、创业辅导、成果孵化等多种服务机构集聚发展,形成科技服务业发展密集区,加强与北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集团和中关村科技园的合作,将京津技术、人才优势转化为廊坊的产业优势,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新高地。重点吸引京津资源,建设创意工坊、创客基地,鼓励建设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加快壮大众创空间,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转化、集聚。

(三)现代商贸聚集区

依托万向城购物中心、万达广场、明珠商厦、新朝阳购物中心等都市商业综合体,着力引入新业态,着力发展新型零售和体验式消费等新消费业态。

加快承接北京服装、建材、小商品等商贸业态有序转移,推动环京津农产品、日用品等商贸设施建设,加快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永清云裳小镇、鑫海商贸城、恒美花都等一批重点商贸转移承接平台建设,促进与京津商贸业深度融合。

(四)现代商务聚集区

重点依托廊坊国际会展中心,加强会展城市营销,积极承接首都会展产业转移,重点培育国际化程度高的展览、会议和节事活动,将高端会展业打造成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拓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会展职能和总部经济职能,借助临空优势,面向世界,培育国内重要的会展与总部经济聚集区。

大力推动龙河中央商务区建设,着力打造集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高端商业、会议中心,商务中心、购物中心、展览中心等多重特色为一体的商务集群,丰富现代商务业态。

(五)现代物流聚集区

1、北三县物流集聚区。重点依托三河市燕郊空港物流园区、三河市物美华北现代农业科技物流中心、三河市物美—京东物流基地、三河市新宜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三河市星谊银河二号供应链基地、大厂永安清真冷库基地、大厂明通—亿达冷库基地、香河县金韵达速递有限公司物流基地、香河县盛达汽配仓储物流基地、香河县北方物流基地、香河家具城物流园区等物流设施,强化地区物流服务,重点提升对接通州的物流保障能力。

2、中部都市区物流集聚区。加快丰富廊坊普洛斯仓储物流中心、廊坊经开区京东“亚洲一号”物流中心、廊坊宝湾国际物流中心、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宇物流中心、廊坊唯度国际物流中心、廊坊万纬冷链物流中心、固安工业物流中心、京东固安电商物流产业园、环渤海区域华北陆路邮件处理中心、固安县马公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固安县方城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固安县京南刘园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永清海泽田冷链物流中心等现有物流设施功能,加快园区提质升级。

重点借力抢抓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机遇,加快廊坊临空国际商贸物流港、廊坊传祥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圆通北方总部基地(永清)等一批新型物流设施建设,吸引一批物流企业总部和结算中心等落户廊坊,建设立足京津冀、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

3、南三县制造与商贸物流集聚区。重点依托霸州胜芳国际家具博览城、文安县芦阜钢材流通物流中心、文安县岛川物流中心、文安县天环现代商贸智慧物流中心、大城县安达物流园区等,着力打造服务于制造业与商贸业的物流产业集聚区,综合统筹南三县商贸资源,着力强化南三县与雄安新区在物资供应与流通保障方面的能力。

(六)现代金融聚集区

以临空经济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广阳区、安次区等区域为重点,加快金融机构集聚,重点吸引具有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新兴金融企业总部及金融分支机构加快布局,着力推进金融体系、后台服务中心和京津冀金融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保险、证券、基金、信托、风投创投公司设立分支机构,搭建金融对接平台,满足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为廊坊发展带来国际融资视野,带动廊坊市金融服务业整体发展。

(七)健康养老聚集区

充分挖掘北三县的京东第一温泉及大运河—潮白河旅游休闲带等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发挥汇福国际健康中心、燕达国际健康城和香河爱晚大爱城等康养设施服务品质优势,加快推动永清林栖康养中心等一批健康养老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医疗与养老、养生融合协同发展,把廊坊市建设成京津冀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休闲康体疗养基地,形成集健康、休闲、娱乐于一体,世界一流的国际健康养老聚集区。

(八)文旅休闲聚集区

依托大厂影视基地、香河国华影视基地,打造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主动应对“互联网+”发展新形势,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进程,重点发展数字出版、影视传媒、广告策划、时尚设计、演艺娱乐、文化艺术、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和专业策划等,打造特色化、品牌化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集群。

依托李少春纪念馆、华夏民间收藏馆、屈家营古音乐会堂、大城县红木文化产业园、廊坊文化公园、永清核雕小镇、香河第一城、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等,打造“馆、堂、园、镇、城”文旅体验集群区。

依托三河大峡谷等打造一批自然景观旅游集聚区;依托固安县华御温泉度假村等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式、体验式温泉度假聚集区。

充分挖掘金丰农科园农旅融合价值,推动永清—安次南部生态农业观光聚集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创新

紧紧抓住创新创业、开放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任务的关键环节,以市场化、协同化、智慧化发展为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制度保障体系创新建设,推动建立开放、竞争、有序、高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市场环境,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在更高层次的融合以及服务业内部各细分行业的融合。

二、加大政策支持

按照“分工合作,功能互补,适当错位”的要求,各县(市、区)积极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合理布局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引导资源要素向现代服务业和新业态集聚。加大国家、省、市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的宣传、落实力度,确保税费、就业、价格、投资、产权保护等方面鼓励政策落到实处。加强服务业用地保障。

三、强化人才支撑

把人才作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加大人才支撑,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使用和激励机制,努力构筑高层次、高技能的专业化服务业人才高地,吸引各类人才要素参与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创业。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行业领军水平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一批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一批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加强高级管理人才研修培训,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

四、优化发展环境

大力推行“不见面、线上办”、“一网通办”、“一证通办”等审批模式,持续减事项、压时限。聚焦企业反映最集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推行更多个性化、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服务业企业登记注册条件和经营范围限制,降低准入门槛,为服务业企业投资和经营提供优质服务。探索有助于服务业市场扩大开放和投资自由化的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鼓励外资进入全市现代服务业领域。

五、规范市场行为

建立服务领域平等规范、公开透明的准入标准,适时调整、抓好落实。对于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创新、守住底线,适应服务经济新特点,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能力。坚持审慎监管和包容式监管,避免过度监管,充分发挥平台型企业的自我约束和关联主体管理作用。探索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制度和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盗版行为。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