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今日廊坊>本市动态

本市动态

家庭农场:打造致富“新引擎”

2021年04月09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本报通讯员 郑佳庆 本报记者 马越 字体:  

春和景明,草长莺飞。在文安县大围河乡陈波的家庭农场里,吐出新芽的柳树枝条随风摇曳,破土而出的农作物绿意盎然。柳树一侧的羊舍内,300只羊活蹦乱跳,陈波和妻子正在为它们加餐。谈起家庭农场这几年的发展,老陈笑容满面,“今年准备扩大养殖规模,这不,正在建羊舍。经过不断摸索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我们切实尝到了甜头,种养殖加起来,一年盈利30多万元。”

陈波,今年49岁,2012年开始搞种植养殖。如今他的家庭农场已形成了产业链模式,并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先后被评为省级、市级“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等。陈波先后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330亩,种植大豆、玉米、谷子等多种农作物,养殖牛、羊、鸡等家畜,带动周边数十户农民一起创业。陈波家庭农场的发展经历,浓缩了文安近年来加快优化农村生产力布局,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的发展成果。

老陈的家庭农场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他们把田间的玉米秸秆、红薯秧、花生秧等作为牲畜的天然饲料,利用牲畜产生的粪便作为土壤底肥。农场产品贴上绿色标签,通过网络销售,深受京津市场欢迎。这种种养殖相结合的绿色循环模式,不仅变废为宝,还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销售量。

“像陈波家庭农场这样的新型农业主体在文安共有600余家,其中19家被评选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数量居全市第一。”文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方辉介绍,“十三五”以来,文安县立足县域实际,大力优化农村生产力布局、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通过规范土地流转、落实资金扶持、指导种植养殖、推广农业技术等手段,支持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逐渐形成了“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的种植模式,有效拓宽了广大农户增收致富渠道。

文安的家庭农场不但节约了劳动力,还各具品牌特色。位于兴隆宫镇夏村的群子家庭农场,打出了自己的“黑色食品”明星品牌。据了解,群子家庭农场主要种植黑小麦、黑花生、黑玉米、紫薯等黑色农产品。农场还自主开发紫薯粉条、黑小麦面粉、黑玉米面粉、花生油等深加工产品。由于黑色食品营养价值高,具有软化血管、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功效,产品热销北京、天津、黑龙江等省市。

目前,文安县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60余个,家庭农场600余家,种养业公司等其他主体20余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80余个,颁证新型职业农民796人。经营范围涵盖粮食作物种植、果蔬种植、林木种植、中草药种植、畜牧养殖、农业机械服务等多个门类,小无籽西瓜、油桃、杂粮、中药材等一批特色农产品俏销全国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全县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