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市政府工作报告民生解读

2021年04月02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字体:  

推进雨污分流 畅通城市“血管”

2020年,省住建厅公示确定我市为2020年雨污分流示范城市。

随着城市规模持续扩大、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先前截流式合流制城市排水体制已难以满足新时代要求。因此,我市下决心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群众期待

今年70岁的市民张先生是一位“老廊坊”,在廊坊生活的四十多年间,他见证了廊坊日新月异的变化,退休后总爱背着相机穿梭在城市各条街道,定格不同时间的城市街景。之前,张先生最烦心一件事——雨后主城区多条道路积水严重,出行不便。

“就说文明路吧,一场雨后,路面上的积水浅的地方没鞋面,深的地方没半个车轱辘,遇到不文明的汽车司机,还会溅满身水。”想起往事,张先生忍不住苦笑,“为此,我特意买了长款的雨衣、雨靴,全副武装好再出门。”

2020年3月,张先生发现市区建设路(新源道—广阳道)半幅断交,建起了施工围挡。“看了新闻才知道,原来我市已全面启动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同年8月,张先生发现,市区先后下了几场雨,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的路段几乎没有积水。“太好了,雨污分流让雨水、污水‘各畅其流’,相信随着工程进度推进,城市内涝现象会逐步缓解。”

和张先生一样感受的市民不在少数。采访中,很多市民表示,希望雨污分流改造持续进行,直到彻底完成,这样,既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又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

■报告原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被当做一个重要内容提出:年底前市县建成区排水管网全部完成雨污分流改造。

■部门举措

近日,市住建局制定《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今年全市完成206.4公里雨污分流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市县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据悉,206.4公里雨污分流改造任务中,主城区完成改造25.52公里、廊坊开发区完成改造24.20公里、三河市完成改造12.60公里、香河县完成改造27.67公里、霸州市完成改造68.85公里、文安县完成改造19.64公里、固安县完成改造20.21公里、大城县完成改造7.70公里。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主要是将原有206.4公里合流制排水管道,改造为独立的雨水管道(渠道)和污水管道,并完成管道切改。

按照年度改造计划,各县(市、区)建立项目台账,明确项目具体实施内容、责任部门、责任人等,录入“重点工作台账”系统中,每半月更新项目进展。同时,充分考虑汛期、大型活动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等影响,科学组织施工,确保11月底前完成年度任务。雨污分流改造工作中,结合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排水防涝工作要求实施,将原有合流制管道作为污水管道的,先实施修复和清淤,确保其具备污水收集功能,避免出现污水渗漏、污染物沉积等问题。将原有合流制管道作为雨水管道的,须清淤后投入使用,避免污染物排入河道。改造后的雨水管道应达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标准,避免形成新的易积水点。

同步推进雨污混错接改造,持续开展市政管网私搭乱接溯源整治工作,杜绝工业企业等通过雨水口、雨水管网违法排污。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的县(市)持续推进雨、污水混错接改造;有改造任务的县(市)同步推进雨、污水混错接改造。

建设“小市场” 保障“大民生”

民生无小事,办好暖人心。便民市场一头系着政府为民办事的初心,一头系着百姓日常的生活需求。一直以来,我市把便民市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高标准谋划、高效率推进,优化提升全市农贸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群众期待

刘老板在蔬源批发市场经营一家蔬菜摊位,一年多前他还是一个街边流动的商贩。“那时候,我每天跟城管‘躲猫猫’,摊位不稳定,没有固定客户,冬天冷夏天热,没少遭罪。后来,我在市场租了个摊位,再也不用东跑西颠,生意也比以前好多了。”

去年以来,一批便民市场改造提升后,环境变好了,来市场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多。经营户享受到市场改造提升带来的好处。

■部门举措

2020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安排部署,为擦亮农贸市场这张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名片,我市从主城区26家农贸市场中遴选出12家符合条件的市场进行提升改造,使全市便民市场改造提升总量达到50个。从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市场秩序、诚信经营等10个方面进行优化,以点带面促进市区市场整体上档升级。

“在便民市场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做好‘加法’和‘乘法’。在新建改建数量上做加法、基础设施建设品质上做乘法,让我市便民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增量、提质。”市商务局副局长刘国胜说。

廊坊市商务局在制定《2021年便民市场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今年我市改造或新建10个生鲜超市、菜市场、农贸市场等便民市场。其中广阳区确定为4个,其他各县(市、区)政府和廊坊开发区管委会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根据居民生活需要和便民市场建设条件,研究确定生鲜超市、菜市场、农贸市场改造或新建数量。所改造或者新建的生鲜超市营业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菜市场营业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农贸市场营业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

按照方案要求,便民市场规划建设要坚持布局合理、容量充足、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环境优良、便民惠民原则,综合考虑公共基础设施、交通、环境以及居住人口、服务半径、消费需求等因素,合理进行布点选址和建设标准确定。

按照进度安排,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要指导项目推进单位按照要求和标准分类推进项目建设,按期完成目标任务,二季度末要完成任务数量的30%,三季度末要完成任务数量的90%。市商务局将适时组织现场会,有效推动便民市场建设工程实施,并对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便民市场建设从选址、规划到建设、管理,涉及部门众多,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推进起来难度大、问题多。为此,市商务局成立便民市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便民市场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将组织相关部门建立工作联系机制和督查推进机制,加强日常监督和规范管理。

“在抓好硬件改造提升的同时,各部门将加强市场精细化管理,通过实施便民市场建设工程,补齐民生短板,为市民提供干净、有序、安心的一站式采购服务平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舒心。”刘国胜说。

助残助孤 乐享好生活一个不掉队

更精准更有针对性,切实解决残疾人,特别是孤残儿童在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更细腻更人性化,从物质救助到精神帮扶,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更深入更持久,从“输血”到“造血”,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自尊、自强、自立……

这背后,是我市多年来助残助孤的拳拳之心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乐享好生活,不让一个掉队。

群众期待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给我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社区干部还帮助我们申请各种救助。” 2021年春节前夕,45岁的残障者张先生收到市残联送来的“年货”,这让生活困难的张先生一家备感温暖。张先生的父母均是残疾人,这几年,党和政府给了他们很多关怀和帮助,逢年过节会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

谈及未来,张先生希望通过康复治疗或训练尽早自立自强。

报告原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若干条积极措施,保障助残助孤服务,突出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着力深入实施助残助孤民心工程。报告中提出:持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市县两级设立总规模5500万元的社会救助基金,孤儿基本生活、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等标准全面提高。

部门举措

提高孤儿救助标准,将孤残儿童纳入医疗救助保障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和就业培训服务。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提高我市底线民生福祉,市民政局、市残联主动挑起主责,把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务求惠民政策措施尽快落地。

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市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由每人每月1440元调整到1600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助标准确定为每人每月1440元。将孤残儿童纳入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对孤儿住院费用、门诊费用,在扣除城镇医保、商业保险外,剩余费用给予100%报销。针对孤残儿童群体因重病、行动功能障碍、智力障碍等原因无法进入正常中小学学习这一问题,在福利院开设特教班,推动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在全市组织开展“儿童福利信息动态管理精准化提升年”暨“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全面查清儿童福利工作领域服务对象、基层工作力量和服务机构底数,完善工作台账和数据系统,实现动态管理精准化提升。

2020年3月,我市制定下发《廊坊市2020年残疾人服务工程(民心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为有需求且符合政策要求的成年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提供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重点保障有康复需求的贫困残疾人、长期卧床需要持续护理及治疗的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同时,免费为有需求且符合政策要求的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对纳入建档立卡和低保范围的贫困残疾人优先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根据市场需要、培训项目特点和残疾人类别化需求,市残联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网络远程培训等方式开展培训;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举办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扶持城乡残疾人个体创业就业、兴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等措施,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帮助残疾人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

对处于就业年龄段、有需求且符合托养条件的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在农村危房改造中,同步考虑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对纳入建档立卡、特困供养、低保范围的当年考入全日制高等院校贫困残疾大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实施资助。

今年,我市将残疾人事业和孤残儿童关爱保护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继续纳入市委、市政府决策重点,定期研究、整体推进,从各个方面对助残助孤工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将围绕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特殊需求,全力开展助残助孤民心工程,为其提供高质量服务保障,打造人性化、标准化服务模式,及时有效解决残疾人和孤残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改厕治污双管齐下 农民生活大变样

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决定村容村貌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有效衔接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是减少农村生活污染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重要一环。

我市今年将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高农村水资源利用率,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群众期盼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这是农村厕所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

“以前夏天上厕所是全家人苦恼的事情,自己搭建的旱厕不仅气味难闻,还蚊蝇漫天,每次都要捏着鼻子如厕。冬天寒冷无比,老人和孩子上厕所很不方便。”说起农村的厕所,梁博文说,旱厕气味难闻,容易滋生蚊蝇,既不美观也不卫生。卫生厕所改造改到乡亲们的心坎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逐年增多。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不仅污染地表水源,而且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及人居环境。

“我大姨的村里自从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特别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后,村里越来越漂亮,城里亲戚都愿意多住几天!”梁博文说。

报告原文

今年我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市已完成改厕66万座,2021年,将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排查整治农村黑臭水体,优化完善长效机制,全市要完成3万座卫生厕所改造和19个村庄生活污水有效治理任务。

部门举措

近日,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厕改实施方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模式,全面提升农村改厕质量,加快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各县(市、区)因地制宜选择技术模式,选择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群众乐于接受的技术模式,凡是在本地未经证明切实可行的技术模式,一定不能大面积推广使用,防止资源错配,造成浪费。建立专家队伍,加强技术指导,促进农村改厕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严格落实,确保改得好、用得上。鼓励企业、科研单位研发符合各地实际的厕所改造新技术、新产品,进一步探索试验适合本地农村改厕的新技术、新模式。

推进厕屋质量提升,加强改厕质量监管。针对已改厕所厕屋标准不高的问题,因地制宜选择提升方式,每村推出一批“厕屋示范户”,实施以奖代补,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厕屋质量全面提升。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逐项明确需要购置抽粪车数量、建立维修站点和粪污无害化集中处理设施数量,合理使用整村推进奖补资金,同步实施户厕改造、粪污清掏、储运、处理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

加强厕所维修服务机制、粪污清运服务机制和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机制和维修服务队伍、粪污清运服务队伍、粪污处理利用队伍,通过多种途径推动管护机制落实。统筹推进农村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技术模式,实现农村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就地就近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打通农村厕所革命“最后一公里”。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改造一样,涉及千家万户,都是民生问题,也是改善人居环境、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我市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突出重点区域,坚持“应治尽治、就地就近”,选择适宜模式,着力解决乡镇所在地、中心村、乡村振兴示范区等重点区域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和白洋淀、大运河、潮白河流域沿线等环境敏感区域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问题。人口密集、经济条件较好、乡村产业振兴的村庄,采取管网集中归集、终端无害化处置等集中治理模式。规模较小、居住分散的平原村庄,采取户收集、村转运、乡镇集中处理的治理模式。不具备集中收集处理、水量小的村庄,采取户用化粪池、沼气池等分散治理模式。同步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最终基本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问题,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这一突出短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交通秩序是杆秤 时刻牵及老百姓

市区道路交通秩序改善显著,通行顺畅;斑马线上,机动车礼让行人;红灯亮起,行人耐心等候;道路两旁,车辆规范停放、整齐有序……这样的文明场景越来越常见,不少市民深刻感受到我市交通秩序的变化。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依托交通秩序提升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市公安交警支队先后制定《廊坊市主城区最严交规20条》《交通秩序大整治15条新举措》,并按照“应划尽划,见缝插针”的原则,围绕市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最大限度增加停车泊位数量。

群众期待

“以前,学校、医院、车站、商场门前人流量、车流量大,车辆乱停乱放,严重阻碍交通,接送孩子、去医院看病很不方便。现在,学校、医院周边施划了限时停车泊位,配套设置了超时违停抓拍设备,交通秩序有了很大改善。”市民何女士说,过马路时,双向车道的机动车都明显减速,并在斑马线前停车让行。

安全、顺畅、有序的交通环境,是广大市民的热切期盼。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交通秩序整治符合广大市民的利益,大家都应支持配合,把车停到规定区域、不带怒气开车、熟悉并遵守各种交通规则。

报告原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推进智慧交管建设,实施交通道路预防“减量控大”工程,主干公路机动车交通守法率明显提高。

部门举措

交通秩序是管出来的。2020年,市公安交警支队紧紧围绕市区道路交通管理顽疾,查处非机动车(包括电动自行车、三四轮车)逆行、越线停车等交通违法行为。每天,机关二分之一警力参与市区30个路口早晚高峰执勤和17条主干道全天候流动巡逻,对一线警力形成有力补充。从县(市)大队抽调200名警力充实市区路段,协助做好市区路口交通秩序整治工作。

以酒驾醉驾、涉牌涉证、违法停车等交通违法行为为重点,通过集中统一行动、夜间统一行动、常态化治理、突击整治等方式,严查、严处、严管,提升交通违法整治效能。在治理酒驾工作中,采取异地用警,做到集中行动到位、严管重罚到位。在深入推进市区“停车秩序”攻坚行动中,采取疏堵并举的方式,规范路内停车。为缓解部分区域停车供需矛盾。

2020年,市公安交警支队重新施划道路交通标线、设置交通护栏及预留口、调整信号灯配时,保障道路通行安全、畅通、有序;全市主要路口安装机非隔离交通护栏,规范机动车及行人通行,在主城区主要路段喷施“礼让行人”“非机动车标识”等提示语或提示标志

此外,新增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设备,对违反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检测、摄录,通过非现场执法的形式予以处罚。积极推进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升级更新工作,开展集成指挥平台建设,推进公用卡口和视频监控设备联网,形成有效的管控网络,及时发现预警可疑车辆,记录车辆行驶轨迹,提高机动车交通违法查处科技化水平。

今年,我市将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深入实施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同时,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形象,持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做强载体平台。

老旧小区改造加力 让市民更满意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惠民工程,顺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近年来,我市将老旧小区改造列入全市重点民心工程。日前,市住建局制定《廊坊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今年全市计划投资改造老旧小区164个,其中主城区35个,致力为居民打造设施完善、管理有序、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群众期盼】

提起老旧小区,人们最多的感受就是无门禁、杂物乱堆放、排水不通畅、污雨水管网老化不通畅。这些老旧小区常见的问题,是小区居民的一桩“心事”,也是现代城市发展及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心病”。

“老旧小区建成已久,没有充电桩、环境卫生差等问题给居民带来了不便。”市民宋丽娟说,这些年,廊坊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很多,而且改造之前都是社区、施工单位实地调研、主动征集改造居民户的意见建议,让百姓有了归属感。

“群众利益无小事。”宋丽娟希望在今年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深化民生视角,强化居民自治,精准解决好居民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把老旧小区改造改到大伙儿心坎上。

【报告原文】

今年我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市聚焦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造老旧小区327个,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21年,我市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形象,实施城市更新工程,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工程164个。

【部门举措】

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今年,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将以全面解决老旧小区建筑物和配套设施破损老化、市政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目标,从安全问题、居住功能、环境治理三方面重点推进,集中解决老旧小区居民的迫切需要,让老旧小区重换新颜。截至目前,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完成整体立项手续,正在进行规划和设计,计划5月底前全部开工。

我市科学制定改造方案,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确定改造方案。开展优秀老旧小区改造方案评选活动,推动设计师、建筑师进社区,发挥专业人员桥梁纽带作用,辅导居民参与改造。

市住建局副局长李金龙表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将明确重点改造内容,建立加装电梯工作推进机制,开展加装电梯试点,对列入改造计划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整治架空线路,对架空线路进行迁改入地(捆扎),消除弱电“蜘蛛网”。同时,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满足充电需求,因地制宜给小房引入电源,消除电力“空中飞线”;推进老旧小区停车场(库)建设,加强体育健身设施场地建设,完善养老、托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打造5分钟至15分钟生活圈,推动建设完整居住社区。

老旧小区在实现改造之后,长效管理十分重要,我市将努力完善后期管理机制。老旧小区改造前,协商确定物业管理模式和管理规约,由业委会(未成立业委会的由社区物业管理委员会或社区居民委员会代行)申报纳入改造计划,推动后续长效管理。提升物业管理水平。鼓励物业管理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通过将老旧小区“拆墙并院”等方式,引入物业服务企业,降低物业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物业管理覆盖率。

基层服务补“短板” 市民健康有“靠山”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网底”在基层。

2020年以来,我市在着力推进“健康廊坊·健康家庭”建设过程中,持续强化“五大支撑”,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和卫生健康信息云平台,不断夯实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健康宣教、中医中药、应急救援和医养结合“六位一体”健康保障,构建线上线下健康家庭服务闭环,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夯实基层网底方面,按照“以乡带村、以村促乡”总体要求,统筹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双提升”工程、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社区医院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群众期盼】

固安县渠沟乡西辛庄三村村民苏凤荣,身体稍有不适就会来乡里卫生院。“专家来我们这是好事,以前要坐车去县里、市里医院看病,很不方便。”说到近几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带来的实惠,苏凤荣赞叹不已。

苏凤荣所说的这一变化,得益于固安县围绕老百姓健康需求进行全链条、全方位管理。整合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成立县总医院,将所有乡镇卫生院纳入县总医院统一管理。280所集体产权村卫生室整体工作随卫生院一并划转,建立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街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形成紧密型医共体。

除加快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外,群众希望更多的专家经常到社区、基层,让医疗资源下沉,让大家得到更多实惠。

【报告原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健康廊坊建设,继续开展“健康廊坊”15个专项行动,深化“四医联动”改革,加强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跨区域学科联盟建设,深入推进乡村一体化“十统一”管理和基层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双提升”工程,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部门举措】

全市122个村卫生室和174个村医“空白点”全部消除,实现村卫生室村医全覆盖;全市90个乡镇、3043个行政村的3100个村卫生室全部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为3127名乡村医生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责任险;通过公开招聘,2019年招聘233名村医,2020年招聘145名村医,有效弥补了乡村医生队伍不足。

2020年4月,我市成立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会议精心部署。多部门联合印发《廊坊市推进乡村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和《廊坊市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各部门协调联动、密切配合,推动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在强化业务培训方面,市卫健委举办全市乡村一体化管理政策培训班,特邀省卫健委基层处领导和市级专家现场授课,对相关政策和实际操作进行讲解,明晰工作流程,规范资料管理,提升基层人员服务水平,促进乡村一体化管理政策落实。

2021年,市卫健委紧紧围绕“汇集全业务、服务全人群、关注全生命周期,推进‘互联网+精准照护’为核心的‘健康廊坊·健康家庭’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实施基层公共医疗服务惠民工程。全市90%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要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行政区划全覆盖。在农村地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同村卫生室药品品种保持一致,且根据群众就医需要持续增加。在城市社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所属区划按小区合理设立卫生服务站,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作为补充,满足群众步行15分钟内就医的需求。

实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硬件设备和医技人才同等重要。为乡镇卫生院配备负压救护车,根据实际需要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负压救护车。为各县(市、区)配备移动核酸检测车。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核酸采样能力。加强医联体建设,推进二级以上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下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服务闭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建设“健康河北、健康廊坊、健康家庭”作出贡献。

让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要根植于人民,依靠人民办好教育;又要立足于人民,以人民的评价为标准;更要心系于人民,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

今年,全市教育工作围绕“五个廊坊”建设要求,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打造立德树人新常态,加大优质资源供给,夯实基础教育新优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群众期盼】

“孩子今年读初一,离家很近。”家住南苑小区的王女士在为孩子在哪上初中犯愁,廊坊市第十七中学建成投用,解决了她的烦心事。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有担当的教师队伍,需要公平的教学体制、均衡的城乡教学资源。近年来,北京八中固安分校、北京五中大厂分校、廊坊益田翰德学校等诸多名校落户,带动廊坊教育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大班额消除了,课余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市民张婧说,引进更多的名校落户廊坊,扩大教学覆盖面,孩子们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部门举措】

2021年,市教育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方法,重点在“补短板、增底板、树样板”三个方面、十二项重点工作上取得突破。

在补短板方面:科学制定“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新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幼儿园,扩大普惠性幼儿教育供给。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推进教育区块链大数据中心管理与应用,进一步提升智慧教育发展水平。

在增底板方面: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健全教育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进校园、讲思政课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开展有偿补课专项治理。强化教育督导,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继续推进“双控”机制建设,推动安全教育“五落实”。

在树样板方面:今年起,每年创建一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校。推进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引进域外名校。组织13个“通武廊”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和职教联盟、幼教联盟、特教联盟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构建“一校一品一特色”格局,打造一批骨干特色专业,鼓励高校发挥引智招商作用,把更高层次团队和技术引入廊坊。

推进惠民工程 让群众尽享文化福利

“打卡”公共图书馆,到博物馆、美术馆感受厚重历史和文化气息,持文化惠民券观看演出……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就近便能享受“文化大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列为民生实事,并提出具体要求。日前,市文广旅局制定下发《深入实施2021年文化惠民工程的通知》,将围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求,切实推动全市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以更加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群众期盼】

公共文化服务只有走近群众、贴近民心,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2020年,我市组织1373场“七进”文化惠民演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谈到其中的“戏曲进乡村”演出活动,香河县庆功台村村民崔大爷赞叹不已:“唱得好,演得好,看得真过瘾。希望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文化活动,让咱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演出。”

春暖花开,又到了出游踏青的好时节,周末短途游日渐升温。3月25日,市民姜女士打开手机,搜索热门景区和打折优惠信息,计划着周末的踏青赏花游。姜女士说:“去年我市发放的文旅消费券非常实用,希望今年相关部门继续举办文旅促消费活动,多发放一些这样的优惠券。”

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短板,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发放文旅惠民优惠券,繁荣文化市场……群众希望得到更多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报告原文】

群众有所盼,政府有所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市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4300场,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21年,大力发展公共文体事业,加快补齐美术馆、图书馆等资源短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全力推进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启动100场文旅促消费活动,办好全市文旅产业发展大会。

【部门举措】

以基层群众为服务对象,瞄准群众文化需求,今年,市文广旅局将从供给侧发力,着力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短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完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强流动文化服务,保障特殊群体文化权益,让更多群众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此基础上,我市创新投入方式,重点面向城乡居民发放文化惠民卡(券),其中,以城镇为主发放文化惠民卡3000张以上,以农村为主发放文化惠民券16万张以上,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以城镇为主,面向本地居民发放文化惠民卡。文化惠民卡总面值不低于400元,按照个人出资不高于25%、惠民补贴不低于75%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公开向社会发放,用于购买文艺演出门票、旅游景区及文化娱乐场所消费等服务。

以农村为主,面向基层群众发放文化惠民券。群众持券可免费观看政府购买的演出剧目和公共文化机构开展的文艺演出。市级将依托“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年及“戏曲进乡村”工作发放文化惠民券;各县(市、区)将依托文化惠民演出等形式面向农村发放文化惠民券。

相关链接:杨燕伟在廊坊市七届人大七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