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民生
全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张冬玉 杨士泰 廊坊师范学院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在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方面,提出诸多指导性意见。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在依据师范认证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应通过学习《总体方案》,从中获得重要启示,使一线教师的培养符合新时代中小学用人单位的需求。
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满足教育技术本科生师德养成的要求
《总体方案》再次强调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为此教育技术学专业应以师范认证工作为契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满足本专业师范生师德养成的要求。
首先应将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蓝图”——培养方案。教育技术学专业应将师德规范作为培养目标之首,进而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把对德育的要求体现在毕业要求的各个层面。最后匹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集知识、能力、思政“三位一体”。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提升专业教师的认知。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与信息技术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课教师不仅应在教师教育相关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以培养师德师风,还应在技术类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通过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工程伦理的教育,激发学生求真务实的责任感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感。最后,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从而多维度、多方法、多标准、多主体评价课程思政对师德养成的功效。通过上述措施使师范生将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未来成为不但擅长教书更善于育人的中小学教师。
二、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满足教育技术本科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要求
《总体方案》强调“对教师的评价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绩效工资分配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可见教育技术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固然需要扎实的理论教学,但加强教育实践环节,使师范生拥有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重中之重。
通过前期调研可以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但承担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还承担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与管理等相关任务,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当前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一线工作对毕业生的要求,因此加强教育实践环节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中小学用人单位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实习、研习递进贯通,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的实践体系。为使实践体系落到实处,本专业根据师范认证标准采取多种举措,其中由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实施的“双导师制”是提升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也是协同育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举措。专业还不断加强与当地中小学的合作以拓展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例如帮助中小学教师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等,从而与所在地区中小学形成互动共赢的局面。最后通过建立教育实践全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上述举措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长期成效需要通过对用人单位、毕业生等的跟踪调研加以检验。
三、加强教育评价能力培养,增强教育技术本科生核心竞争力
《总体方案》建议“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可见具有现代教育评价观,并能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评价的水平和效率是新时代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相比其它师范类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可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应加强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教学,使教育评价能力成为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从三个层面提升本专业学生的教育评价能力,理念层面,引导其树立现代教育评价观,即评价目的不仅是甄别和选拔,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评价应重视真实环境中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标准和主体应多元化。应用层面,指导学生掌握借助已有平台和软件,分析学习者特征、发掘学习规律并为学生群体和个体提供精准学习反馈的方法。在创新层面,指导学生深入钻研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更多基于先进理念,提升效率的教育评价产品。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地方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当前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更需要认真领会《总体方案》的精神,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而为中小学培养更多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同时,助力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本科转型视域下的河北省教育技术学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B16JY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