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动态
党旗高扬谱华章 ——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综述
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战斗力的基础。
艰难知勇毅,火烈照初心。2020年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基层治理提出了严峻考验,无物业小区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查漏洞、补短板,市委组织部会同市民政局连夜对全市无物业小区进行排查摸底,迅速组织动员6920名党员干部下沉无物业小区,设立党员检查点1353个,党员先锋岗1374个,实现了对全市1240个无物业管理小区的封闭管理、有效管控,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构筑起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
这是全市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敢于担当,冲锋在前,筑牢党在城市执政根基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市委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加强城市基层党的建设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与城市基层治理要求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新机制,不断扩大党在城市基层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在城市基层的工作渗透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廊坊、数字廊坊、健康廊坊、平安廊坊提供了坚强保障。
党建引领,构建现代化城市基层治理架构
只有高擎党建大旗,才能奏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我市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系列工作部署有的放矢、综合施策、有序推进,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创新组织设置。建立健全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楼门长、物业服务公司、综合服务站协调联动的社区“六位一体”治理架构。推动形成社区事务的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机制。及时调整党组织设置,努力将党支部建在小区上、建在楼栋上、建在网格上,把党建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激活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
——推行“红色业委会”建设。以无物业管理小区为突破口,在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加快业主委员会组建步伐。推进在业主委员会中建立党组织,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主委员会委员或建立以党员为骨干力量的“红色业委会”。通过发展党员、引导物业服务企业积极招聘党员员工、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着力打造居民满意的“红色物业”。
——发挥楼门长作用。从政治立场坚定、责任心强、熟悉辖区情况、热心社区建设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志愿者中选拔楼门长16630人。充分发挥楼门长熟悉居民情况、反映社情民意、组织互助活动、调解邻里纠纷的作用,引导所在楼栋居民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推行“网格化”管理。以每200—300户或每1000人左右为基本单元,统筹纳入党建、综治、维稳、应急、社保、城管综合执法等职能,打造“全科网格”。按照“一格一员”标准配齐配强专职网格员。强化政务信息平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综合监管执法指挥平台的信息共享和技术支撑,搭建全域统一、上下贯通的快速响应群众诉求综合指挥和信息化网络平台,实行首接负责、接诉即办、流转交办、部门联动等工作机制,健全结果反馈、定期调度、办理排名等考评机制,努力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互联共融,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共建共治共享
一声声号角嘹亮,一项项举措落地,一项项任务破题,全市基层党组织活力充分激发。
我市出台《关于全域推进整体提升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措施》,不断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深度互融。
健全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市、区(市、县)、街道、社区逐级建立了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工作网格。
实行兼职委员制度。建立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吸纳辖区内有代表性的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完善议事决策机制,落实会议制度,规范街道“大工委”会议每半年至少召开1次,社区“大党委”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
深化“双报到”活动。深化市县两级机关单位、行业部门党组织和党员到驻地街道社区报到,采取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居民群众,推进街道社区党建与机关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实现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
深入推进“四社联动”,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会志愿服务融合发展。
建强骨干队伍,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
“现在不仅给我们缴‘五险一金’,工资也涨到了4000多元,而且将来还有入编的机会,心里确实比以前踏实多了。”广阳区一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说。
今年,我市落实省委组织部关于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部署要求,将安次区列为市级试点,相关工作与省级试点广阳区同步实施。成立以市区两级组织、编制、民政、财政、人社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专班,指导广阳区、安次区顺利完成了员额控制总数核定、现有人员认定、薪酬待遇核算、健全体制机制等相关工作,推动试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从7月开始,已按规定为社区工作者兑现薪酬待遇,人均月增资近2000元,社区工作者的归属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这仅是我市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我市大力加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通过采取把社区中的优秀党员干部选举为党组织书记、将街道年轻后备干部选派到社区担任党组织负责人、选聘大学生到社区等方式配齐配强以社区党组织书记为代表的城市基层骨干力量,并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制管理,享受同类人员待遇。
多年来我市始终将城市基层党务工作者纳入全市基层干部培训体系,以加强党的科学理论水平、增强党务工作能力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主要内容,采取“市级示范、县组兜底”的方式,确保每年对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轮训一遍,全市城市基层党务工作者履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扩大“两个覆盖”,持续推进新兴领域党的建设
城市基层党建永远在路上。
扩大覆盖范围。持续深化“支部建在楼上”,积极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新兴领域的覆盖面。依托楼宇内物业服务企业、产权单位、骨干企业等建立楼宇党组织;依托街道、市场监管部门、协会商会或产权单位建立商圈市场党组织;依托各类园区建立党建工作机构,推动入驻企业单独或联合建立党组织;依托行业监管部门建立行业党组织或行业协会党组织,统一管理律师、会计师等行业党建和重点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对辖区内新兴领域党员和流动党员实行兜底式教育管理和服务,实现党的组织、活动、作用全覆盖。
提升覆盖质量。落实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六有”标准,建好党建活动阵地。以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充实壮大党务工作者和党员队伍。推行围绕生产经营、执业活动开展党建工作,不断拓展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定期分析等制度,着力提升组织生活质量。注重典型示范,充分发挥新兴领域中地标楼宇、品牌企业、标杆组织、代表人物的辐射带动作用。
此外,加大投入,完善功能布局,推行“一站式”服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努力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服务居民群众的重要平台。同时,规范党建标识,实现工作经费每社区每年不少于10万元,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每社区每年不少于20万元的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