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文件草案征集意见

中共廊坊市委办公室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廊坊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2019年08月06日 来源: 市卫健委 作者: 字体:  

根据全市中医药发展现状,以及中医药产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释放中医药“卫生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潜力,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统一协调管理;坚持发挥区域优势,合理规划和发展中医药产业;坚持政府市场联动,发挥政府规则引导、政策激励作用,突出发挥市场导向,促进中医药产业规范有序发展。按照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冀办[2019]14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实施方案

公示时间:2019年8月6日至26日

联系人:席明毅

联系电话:2206310

中共廊坊市委办公室

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加快推进廊坊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繁荣中医药文化,根据《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冀办〔2019〕1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医疗、教育、科技、产业和文化等资源优势,努力构建产业布局合理、企业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统一协调管理;坚持发挥区域优势,合理规划和发展中医药产业;坚持政府市场联动,发挥政府规则引导、政策激励作用,突出发挥市场导向,促进中医药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坚持多种科技创新驱动,提高产业科技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稀缺中医药资源保护和研究,做到中医药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20年建设6个中医药强县,2025年全部县(市、区)达到中医药强县标准,中医药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加强京津冀对接,大力缓解首都就医压力,引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中药材种植产业得到发展,依托永清、大城等县优势资源,坚持“道地药材、因地制宜、精准调配”的原则,全力打造中药种植基地。中药产品有所延伸,中药院内制剂得到规范和发展。

——中医药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大医精诚”核心价值理念有效激发。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不断拓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中医药文化进村入户,中医药基本知识普及率达到40%以上。

——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服务体系健全,医养结合与中医药达到高度融合,社区型医养结合服务得到全面推广,中医药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的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凸显。

——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产、学、研、医深度协作中医药科技向成果转化,中医药科研水平提高,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

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本形成一支规模大、结构优、水平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创新水平显著提高,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医药文化有效弘扬,城乡居民中医药文化素养大幅提高,打造一批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二、重点任务

根据全市中医药发展现状,以及中医药产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释放中医药“卫生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潜力,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促进中医药产业在我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稳步提升。

(一) 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1.健全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健全以公立医疗服务为主,社会力量办中医药服务为补充的覆盖市县乡村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京津冀中医医疗资源对接,持续推动“健康京畿中医药先行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8.10工程”,并上档升级,扩展合作深度,提高我市中医药诊疗水平。(牵头单位: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2.加快中医医疗机构软硬件建设。强化市、县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推动市中医医院国家级中医血液病医疗中心,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特色更加突出。推进标准化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县级中医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做好重大疑难疾病向上转诊服务。深入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水平。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建立覆盖市、县的重点中医专科体系;深化重点中医专科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参与基本公卫、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牵头单位: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专栏1: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增强中医医院的综合实力,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廊坊市中医医院和京东誉美中西医结合肾病医院做好三甲持续改进工作,全市所有县级中医医院均能达到二甲水平。

加强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拓展中医药服务,丰富诊疗手段,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根基,以“国医堂”建设为抓手,增添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内涵,开辟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为基层百姓提供“简便验廉安”的中医药服务。

深化“健康京畿中医药先行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8.10工程”和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依托京津师资力量,在我市培养一批从基层全科医师到高端临床骨干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3.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探索建立完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工作机制,在非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鼓励西医脱产学习中医,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牵头单位: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二)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

1.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全市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开发中药材种植产业,了解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提供预警信息。着力打造中药材种植区域,突出优势道地和药食两用品种,加强政府对中药种植品种引导,鼓励“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农户”种植模式,争取实现生产资料统购统供、良种覆盖、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技术普及、产后初加工等,提高中药材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扶持中药材种植产业规模化。(牵头单位: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旅局)

专栏2:中药材种植

推动中药种植产业,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与中医药旅游资源有效结合,建成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2.培育中药品种和中药饮片加工业。筛选中药材优势品种,培育出廊坊的中药品牌。通过拉动社会资本,引进知名药企,从工艺改进、质量标准提升、临床再评价、扩能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促进中药饮品生产企业向标准化、可控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填补我市中药品牌和中药企业的空白,着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

3.延伸中药工业产业链。大力发展以中药为基源的保健食品、日用品、化妆品、医疗保健器械,以及中药农药、饲料等绿色产品,发展中药衍生产品。鼓励各级中医医疗机构针对百姓的需求,开发药茶、药膳等质量可靠、功能明确的产品,并逐步打造品牌效应,做大市场规模。(牵头单位: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三)加大中医药宣传力度

1.发展中医药文化。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大医精诚”核心价值理念。拓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一方面,在医疗机构、社区、公共场所等领域打造氛围浓厚、特征明显、体现中医文化的宣传活动场地,充分利用好媒体和宣传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宣传活动,做到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字,让老百姓了解和掌握中医药政策、养生保健知识等,充分了解中医药、相信中医药、使用中医药。(牵头单位: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文旅局)

专栏3:中医药宣传

每年举行中医药嘉年华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义诊、中医药健康讲座、互动体验、中医药科普等方式,使百姓对中医药有深度的了解和体验。

发挥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的宣传教育功能,各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通过设立宣传展板、实物展柜、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验专区、中医药书报刊阅读角或运用电子音像设备播放中医药相关影视片等手段,帮助城乡居民体验感受中医药文化,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

2.挖掘我市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大中医药学术流派研究,整理、出版我市中医药名家学术思想、流派传承系列图书。开发科学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活。(牵头单位: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文旅局)

(四)全面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

强化中医医院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拓展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功能,完善县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治未病科室。开办中医养生保健大讲堂,在全市推广普及中药药膳、八段锦、太极拳、内养功等知识,强化人民群众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意识,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百姓衣食住行,逐步实现让居民不生病、少生病、少住院、少花钱的目标。(牵头单位: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专栏4:中医治未病专科建设

廊坊市中医医院成立中医药治未病中心,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都要设置治未病科,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治未病服务项目。

(五)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

1.加快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支持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固安县等环京津县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并壮大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集团或连锁机构,按照“医、护、养”一体化新模式,着力打造绿色生态中医药健康养老基地。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药体质辨识预评估、咨询指导、健康管理、健康干预等服务。加强中医医院特色服务能力建设,推行县级中医医院发展中医药康复、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申请开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和以老年病诊治及保健、康复、照护为主的中医医疗机构。(牵头单位: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2.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与现代高新技术产品相结合,促进中医药与信息化、旅游、体育、餐饮、住宿等其他产业融合并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体验式服务融入健康旅游、传统文化等主题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产业。支持中医类别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研发推广面向老年人的食品药品、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产品和服务。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服务产品,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医健康检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和生活照护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健康养老类保险产品,提供与其相结合的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创新中医药健康养老保障模式。(牵头单位: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专栏5:中医药健康养老

瞄准京津老年消费人群,推广燕达健康养老模式,建设一批环京津中医药医养结合综合体。

发展社区型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花园楼社区服务中心、北旺乡镇卫生院作为第一批中医药健康养老试点,以“国医堂”为依托,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积极探索出符合基层老年人中医药健康养老模式。

廊坊市中医院要研发制定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中医药诊疗方案,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要积极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

(六)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

挖掘整合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鼓励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展药浴、中药熏蒸等养生保健项目,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积极鼓励在酒店、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等具备条件的场所内开设中医医疗机构,提供针灸、推拿、按摩和药膳等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积极推动特色中医药诊疗技术等中医药资源有效融入旅游产业发展范畴,将中医药健康旅游融入养生养老和“治未病”中,鼓励开发有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和主题酒店,形成一批与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支持举办代表性强、发展潜力大、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展览和会议。(牵头单位:市卫健委、市文旅局)

专栏6:中医药健康旅游

推广“新绎七修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将针灸、推拿、药膳等中医药服务融入旅游项目。

鼓励旅游示范基地研发中医药延伸产品,例如茶饮、药酒、药枕等保健产品。

支持举办层次高、影响大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展览、会议和论坛。

(七)完善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

1.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的各级医院科研能力建设,搭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药企业、医疗机构等交流合作。加强产、学、研、医深度协作,提高国内外竞争力。以廊坊市中医医院、香河县中医医院为基础,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知名品牌,形成中医药服务产业的集群。(牵头单位: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

2.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根据“健康大数据应用系统构建”工作部署,实现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中医药大数据应用。加快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平台升级改造工程,确保速度质量并重,保持与市级平台对接连续性。借鉴经验,联合北京在全市实施中医医院信息化评价工作,从实际出发,以需求为导向,建立标准化中医药行业应用系统、基本功能、数据元信息、信息安全等,有效推进、指导和规范各级各类中医机构信息化建设。谋划搭建中医药服务APP平台,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计制作,确保实用性,尽快展现“云”平台在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深化医改新动力等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牵头单位:市卫健委)

三、加大政策扶持

(一)强化医药医保支持政策。配合省市场监管局对传统工艺配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实行备案制管理。遴选效果好、价格优、应用广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按规定调剂使用。执行国家和省将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中成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相关政策规定,对于统筹基金不予报销的中成药,可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继续实施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政策。(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医保局)

(二)强化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健全投入机制,发挥政府对中医药特色基地、工程、企业和项目等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引导基金开展合作,设立专项基金投资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潜力项目。统筹支农资金,加大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投入。(牵头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

(三)强化服务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全部放开中医门诊部、诊所设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支持社会办中医医疗及健康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公立医疗机构执行相同的保供与价格政策。(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

(四)加快中药质量管理。充分发挥我市中药质控中心的作用,承担中药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深入推进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不断规范和约束中药种植、购销、使用市场,提高中药质量及其安全性。推进医疗机构院内制剂的发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中医药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牵头单位: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五)强化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引才荐才作用,着力引进一批中医药高端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高度重视中医、中药人才培养。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人员和中药材生产、流通、炮制基层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一支强有力的中药资源保护、种植、加工、鉴定技术和信息服务队伍。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实施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制度,壮大中医药队伍。完善高级职称晋升政策,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长效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

(六)强化中药临床应用政策。加大中药临床应用在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公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绩效考核中的比例。中医医院门诊中药处方(含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占门诊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60%,中药饮片处方占药品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中药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40%,中药饮片处方占药品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20%;综合类医院中医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中医门诊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40%。(责任单位:市卫健委)

(七)强化中医药用地保障政策。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优化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设施空间布局。在城镇化建设中,优先保障非营利性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用地,优先保障中医药产业发展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支持中药材加工、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直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中医药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强化担当全力抓。各县(市、区)要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引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市场化运作、注重实效的中医药发展机制,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配强配足中医药管理的机构和人员;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台具体方案,细化任务,压实责任,确保实施意见工作任务落实见效。(责任单位: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关成员单位)

(二)强化督导考核。加强中药材种植生产、中药材商贸销售,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量化考核支撑。将中医药作为医改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各级党委政府的年度考核。(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

(三)广泛宣传引导。建设线上线下于一体的中医药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全市中医、中药、市场、产业、人才、信息等要素,加大宣传力度,培树中医药品牌。大力开展中医药在经济发展、养生保健、健康养老、文化提升等方面的宣讲工作。组织中医类别机构参加国内外中医药博览会、展销会、产业发展大会、文化节、研讨会等活动,提升中医药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发改委、市委网信办、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

附件:重点工作责任清单

附件:

重点工作责任清单

一、重点工作:开发和利用中药资源。

目标要求:推进本地区道地中药材种植,打造区域中药材品牌,引进中药企业,填补我市中药品牌和中药企业的空白,着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工作举措:

1.在全市范围内筛选出品质高的道地中药材,培育优势和拳头产品。

2.引进中药企业或者中药饮片加工厂,并加速中药产业集聚。

完成时限:2021年底前依托中药材种植基地筛选出高品质的道地中药材,打造廊坊中药品牌。2025年底前力争引进1家中药企业,填补我市空白。

牵头部门:市卫健委;

配合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重点工作:深化京廊中医药合作。

目标要求:夯实“健康京畿中医药先行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8.10工程”基础,稳固已取得的成果,拓展新的合作领域。

工作举措:

1.开展京城名医馆廊坊分号洽谈对接工作,引进北京名中医,打造廊坊“学科健全、特色明显、名医集聚”健康服务平台。

2. 实施京廊人才培养合作,新增北京中医药适宜技术专业范围,挖掘本地中医药适宜技术,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3. 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科研指导团队和各类专业委员会,提高我市中医药科研水平。

完成时限:2019年底前,启动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2020年底前,建设完成京城名医馆廊坊分号。2021年底前开展京廊科研合作。

牵头部门:市卫健委。

三、重点工作:加快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目标要求: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养老示范单位。

工作举措:

1.瞄准京津高端消费老年人群,在环京津县范围内打造1家省级中医药健康养老基地。

2.针对本地区普通消费老年人群,遴选2家医养结合机构,融入中医药诊疗和服务,并在全市医养结合机构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3.发展社区型医养结合模式,打造2家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居家养老示范单位,并以“国医堂”为依托,将中医药在养老服务中充分发挥“简便验廉安”的优势。

完成时限:2019年底前建成1个省级中医药健康养老基地。2020年底建成2家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居家养老示范单位。2025年底将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全市医养结合机构内广泛开展。

牵头部门:市卫健委;

配合部门:市民政局。

四、重点工作:加强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建设。

目标要求:推进“新绎七修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健康旅游基地的资源整合、升级,实现中医药健康旅游业态丰富、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中医药服务优化。

工作举措: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底蕴,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的建设。

完成时限:2025年底前,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设施健全、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融入。

牵头部门:市卫健委、市文旅局。

五、重点工作: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目标要求:健全完善以公立为主,社会力量为补充,覆盖市县乡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工作举措:

1.完成二甲等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建设完成9个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2.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泛建设“国医堂”。

3.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实行中医诊所备案管理;配合省中医药管理局做好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让散在民间的中医“一招鲜”医术传承发展。

完成时限:2019年底做好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至少新建2个基层“国医堂”。2020年底完成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工作。

牵头部门:市卫健委;

配合部门: 市市场监管局。

六、重点工作:提升中医药队伍素质。

目标要求:推动全市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显著增长,提升中医药队伍素质。

工作举措:

1.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通过举办经方论坛、中医中药培训班,培养一批高技术水平中医人才。

2.推动基层实用性人才培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培养一批基层全科中医师。

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完成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和经方论坛。

牵头部门:市卫健委;

配合部门:市教育局。

七、重点工作:强化中医药用地保障政策。

目标要求:优化中医医疗保健、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设施空间布局,优先保障被营利性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和中医药产业发展重大建设项目用地。

工作举措:指导各县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优化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空间布局,做好中医药产业发展用地保障工作。

完成时限: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加快工作进度。

牵头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八、重点工作: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目标要求:支持一批县级中医医院业务用房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工作举措:

1. 指导各县科学谋划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2.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

3. 加强项目督导,积极协调解决问题,推动项目实施。

完成时限:2020年底前完成。

牵头部门: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部门:市卫健委。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