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今日廊坊>区县动态

区县动态

小板材里的大文章 ——探秘文安县胶合板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2018年11月30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记者 滕佩智 通讯员 高志丹 字体:  

文安县大地木业公司的工人正在工作。《廊坊日报》记者 陈童 摄

改革开放以来,文安县创业氛围浓厚,聚集形成了人造板、钢铁轧延、塑料化工、电线电缆等特色鲜明的四大主导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的人造板产业集群为文安县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长期简单粗放式发展导致“小规模、大群体、低水平、重污染”问题严重,为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需求,文安县举全县之力开展了区域生态环境和“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以胶合板产业为突破口,以刮骨疗毒、断臂求生的勇气推动传统产业浴火重生,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说起文安县,耳熟能详的“钢、木、橡、塑”四大支柱产业可谓远近闻名。改革开放以来,人造板、钢铁轧延、塑料化工、电线电缆等特色鲜明的四大主导产业,在北方乃至全国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尤其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人造板产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文安县的第一大产业,赋予了文安县“中国板材之乡”的美誉。

文安县的胶合板产业,从刚起步时街头巷尾的小作坊到如今的一个个“花园式”企业,经历了由粗放到集约的蜕变式发展,成为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和标杆,为文安县的绿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国家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下,是怎样的发展路径让胶合板产业焕发新生?企业数量锐减为何经济指标却稳中有升?胶合板产业转型后前进方向在哪?带着一连串疑问,记者来到文安县,寻找胶合板产业转型之路背后的故事。

“花园式”板材企业的前世今生

走进位于文安县左各庄镇的大地木业有限公司,一座“花园式”企业已经初具雏形,宽敞的四车道柏油路将该公司办公区与生产区分开。绿化区则星罗棋布地遍布厂区各个角落。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是一家冒着煤烟、粉尘漫天的胶合板厂。

“这片景观湖在改造前是一块堆煤地,这景观湖里的水是经过旁边废水处理厂处理的废水,现在可以养鱼。”大地木业有限公司行政经理麻详均指着一旁的废水处理厂介绍道。厂区大门东侧,一百余棵银杏树亭亭玉立,湖中的鱼儿躲着飘落在水中的黄叶,别有一番美景。

步入厂房,整洁的环境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原先你们根本都进不到这儿,那个刺鼻的味儿和着扑面的粉尘,捂着鼻子都受不了,光是在厂区里,车往那停一会儿就是一层的黑煤灰。”但如今,厂房内绿色的环氧地坪干净美观,每台热压机上都加装了集尘罩,生产线上还安装了VOCs空气净化装置,原先直排室外的管道上也装上了脉冲式布袋除尘器,别说粉尘,连异味都已经闻不到了。再看锅炉房,原来的燃煤锅炉被燃气锅炉取代,并安装了脱硫脱硝和VOCs废气处理设备,没了黑煤烟,企业整体面貌也焕然一新。

“在2017年开展的‘散乱污’企业集中整治行动中,大地木业主动停产四个月,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进行环保提标和技术改造,一举实现了生态质量和经济效益双提升,粉尘、废气等排放值达到国家标准,成为业内环保整改的标杆。而且2018年1至9月份,公司产值3亿元,利税2700万元,同比增长67%,利税增长达50%。”左各庄镇副镇长高雪松说。

大地木业是文安县胶合板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污染变美景的背后,是“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必胜决心。据文安县环保局副局长、大气办主任汪学武介绍,2017年以来,以左各庄镇为中心的胶合板产业集群面临极端严峻的环保政策和产业发展形势,坚决实施了人造板产业规范治理这一“头号工程”。工作中,坚持规范治理与关停取缔、科学管控与严厉打击、集中攻坚和常态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先后实施了燃煤锅炉取缔、VOCs治理、“散乱污”企业治理、人造板企业整改提升等一系列强有力的工作举措。共取缔燃煤锅炉463台,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200余个,各项环境指标得到的显著改善。“没有治理前,我们县的空气质量都是倒数,从2017年治理以来,2017年4月到9月空气质量全市第一,今年1月至11月,单月空气质量全市第一,可以说,胶合板产业的转型升级对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决定作用。”汪学武说。

“壮士断腕”式变革化危机为契机

在文安县这个“板材之乡”,顶峰时期企业数量达8000余家,主要产品分十几大类300余个品种,该产业以左各庄镇为中心,辐射滩里、大柳河等乡镇,号称“日建一厂,日利一万”,为文安经济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特别是在上世纪末,助推文安连续评为河北省民营经济30强县。

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长期简单粗放式发展导致“小规模、大群体、低水平、重污染”问题严重,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益严峻,以及雄安新区的高标准规划建设,已严重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要求。2017年,文安县结合“散乱污”企业治理活动的开展,将左柳滩人造板产业综合整治,作为环境治理的硬任务和突破口。不到一年时间,胶合板企业由整改前的2000余家减至200余家,取缔、整合、转型,大浪淘沙后,整个胶合板产业步入新的发展期。2016年文安县胶合板行业税收收入为11776万元,2017年16057万元,2018年1—10月份达25810万元。

企业锐减后,经济效益还能不降反升?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位于左各庄工业园区的华筑铝膜科技有限公司,看看成功转型的企业如今的发展情况。这家企业的前身是廊坊鑫汇木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转型前是华北地区生产清水模板的专业厂家,经过一年的转型期,该公司从胶合板转向了低碳节能环保的建筑用铝合金模板。

走进工厂,一体化的生产线整洁有序,开料、切割、打孔、焊接,每个区域分工明确,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通过这次转型升级,企业从胶合板产业转向了铝合金模板,相比于胶合板,虽然生产成本提高了,但利用率也显著提高,质量较好的清水模板可循环使用20余次,而铝模板能循环用200余次,建筑物在25层以上,我们的生产成本就比清水模板要低。” 据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建伟介绍,目前,该企业可年生产铝模板1000000平方米,企业还建立了由资深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从事铝模板研发和设计;并拥有完善的生产、加工、改造管理团队;同时还有经验丰富的施工、技术指导一体化服务团队。

“这是一次彻底的转型,我们之所以选择另辟蹊径,是看到了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李建伟说,人造板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仍然面临木材资源供给压力大、环保与安全生产问题严重、结构不合理与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问题。“所以不单是环境一方面,消费升级驱动,低端产能明显过剩,行业也迫切需要转型。”李建伟说,转型前文安县的板材市场基本上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品牌之间竞争白热化,发展瓶颈成为各企业面临的拦路虎,而且板材行业可复制性强、门槛较低,一些小企业生产的低端廉价产品,对正常的市场秩序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经过一年来的行业大洗牌,优胜劣汰,许多不规范的板材企业被“砍掉”,有实力、有责任和有品质意识、环保意识的板材企业保留下来,生产的成本虽然增加了,但进一步满足了现阶段市场需求,稳定了市场秩序。

科技力量为循环经济架桥铺路

转型后的文安胶合板行业,形成了一条科学完整的产业链。

文安县众鑫生物质供热有限公司就是用胶合板生加工后的边角料、秸秆等为燃料,为辖区内的企业和居民楼供热。“胶合板是以废旧木料为原料,将其粉碎成颗粒或粉末,浸胶高温加压后做成生态板、密度板等不同类别的板材,这本身就是一种循环经济。生产胶合板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又成为生植物供热的最佳燃料,本身就比烧煤要环保的多,再加上环保装置的层层过滤,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含量远低于规定的排放标准,而且最终烧完的废渣还能做成环保砖再次用于建筑,可以说,经过这条产业链的资源,一点都不糟践。” 众鑫生物质供热有限公司生产部副总经理宋慧军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向记者介绍。

除了产业链的下游,在胶合板科技研发的上游部分,也有了突破性进展。“文安县人造板产业要转型转产必须提前优化自身发展环境。为此,我们积极引进科研院所搭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的战略合作,启动林产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建设,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引导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安木材工业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康庄表示。

在研发中心展览室,陈列着利用最前沿技术制作出的生态环保板材,小小的样品板材里,汇聚着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木质单板干燥技术等一系列前沿的专利技术,这些背后的力量,为文安县人造板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我县的宜美康木业有限公司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粘合剂——大豆蛋白无醛胶,获得了国家专利称号。该企业还引进负离子净醛饰面专利技术,研发生产了具有顶级环保级别的负离子净醛饰面板,成为全国第十六家通过美国‘CARB-NAF’最高级别无甲醛豁免认证的中国企业。”康庄说。

在文安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胶合板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实稳健,从源头到末端,每一个链条有序衔接,使这一产业在转型升级后进一步良性循环,为助力文安县人造板产业的壮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