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

新四军在固安跨越永定河挺进东北前后

2023年02月06日 来源: 《廊坊日报》 作者: 孙东振 字体:  

黄克诚致电党中央 建言大军进东北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蒋介石国民党假意和平,积极备战。他一方面通过与中共和谈拖延时间,另一方面在各地频频制造摩擦,抢占胜利果实。他们占领交通线和重大城市,准备与中共大打出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中共中央直面挑战,与国民党反动派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时任新四军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正率第3师主力到淮南津浦路西,与新四军第2师会合,以阻止桂系国民党军东进。9月13日,回师苏北经过华中局驻地时,他得知苏联红军已占领东北,我军当时只有少量进入东北,就请时任华中局书记饶漱石给中央发报,建议中央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都要下决心进军东北。饶漱石认为当时这样做不妥,不同意发这个电报。黄克诚便以个人名义起草了一封内容针对当前局势及军事方针的意见和建议电报,9月14日,经华中局电台向中央发出。

“蒋介石同我党谈判毫无诚意,只是以和平谈判作欺骗人民、麻痹我军和拖延时间之手段。而在军事上,敌人以大军积极进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并以必要兵力控制我军可接近之山脉……估计顽军……到适当时机,和平压力无效后,即以大军向我进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之主力不多,占领地区大;我主力分散各大战略根据地,除山东外,突击力量均欠强大,均很薄弱,各根据地内均有敌顽之据点,控制有铁路及大城市。

“东北既能派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总根据地,支援关内战争。”

电报最后说:“我对各方面材料了解甚少,可能有片面之处。但我认为,目前我党若没有联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就不会有大的胜利:没有大规模决战的胜利,就不会有联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故集中兵力决战,当为当前之急。如依靠谈判或国际干涉,均带有极大危险性。”

长期的军事斗争生涯,锤炼出黄克诚的斗争智慧。

科学预判军情 兵贵神速千里跃进

电报发出9日后,黄克诚接到命令,要其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开赴东北。他即刻着手进军东北的部署。当时先遣进入东北的曾克林、李运昌部传回来关于东北到处是武器和物资的信息,上级考虑负重过多将影响行军速度,要求部队把武器留下来交给地方,说到东北就能拿到新的。黄克诚思维缜密,他想,目前情况瞬息万变,部队到东北后万一拿不到武器,将怎么打仗?而且途中没有人敢保证完全没有战斗。所以,他坚持部队要全副武装去东北。估计到进入东北之后要入冬了,寒冷气候与苏北迥然不同,解决部队冬装亦是当务之急。尽管当时受到一些责难,黄克诚还是坚持部队带上棉衣,全副武装,多余的武器可以留下。后来到东北,因为苏联与国民党政府订有《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不准我军进入大城市,不准我军接收苏军缴获的日伪军用物资。当时东北土匪较多,人民群众听信国民党欺骗宣传,对共产党军队不了解,情况严峻。黄克诚在给毛主席电报时谈到部队面临的“七无”:“无党(组织)、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实践证明他的预判完全正确。9月28日,黄克诚同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随师部从淮阴启程,向山东进发。

虽然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曾指示3师到山东以后可停留一个时期,但黄克诚认为部队兵贵神速,捷足先登,进军东北应不失时机、争分夺秒,滞留山东则非常不利。他于10月4日向中央军委发电报请示。两天后中央军委来电:“为迅速达成战略任务,三师部队在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进,不能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10月12日,部队进入山东临沂,休整两天补充了粮食,即向河北进发。经沂蒙山区的蒙阴、新泰,10月21日到达莱芜城北停留一夜,22日过胶济铁路和黄河,10月26日到达渤海区商河、济阳一线。10月31日经德平在东光以南穿津浦铁路进入河北景县。11月2日进入冀中献县、河间一线,又经霸县、固安,跨过永定河,在廊坊地区越过平津铁路,于11月10日抵达冀东三河、玉田一线。“行至香河地区时,每天都能看到美造的国民党运输机向东北方向飞去”“当时连日降雨,道路泥泞难行,部队又无雨具,不得不就地休息了两天,补充粮食。”

这时,敌杜聿明部5万余人逼近山海关与我守卫山海关之山东部队杨国夫师接触。考虑到部队已难按原计划经山海关进入东北,黄克诚便于11月8日向中央军委发电报,建议由山海关以西绕道冷口出关。14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发来电报,令黄克诚部与梁兴初师速分路平行前进,限24日到达锦州地区休整。15日,毛泽东又电示东北局:“我黄、梁两部四万二千,远道新到,官兵疲劳,地形不熟……应令黄、梁两师从冷口、界岭口分路隐蔽开至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处于内线,休整部队,消除疲劳,补充枪弹,熟悉地理民情,演习夜战,准备决战。”部队按命令从玉田经丰润、迁安,由冷口出关,又经青龙、建昌,于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的江家屯。“已是深秋初冬时节,天气越来越冷,白天变得短多了,早晨出发天还很黑,到宿营地时已伸手不见五指。走到迁安附近,村庄也比在香河、玉田地区疏少,宿营地的配置不得不拉大距离。很多战士只好睡在地上,有的住在牛棚或苞米楼里。”

新四军第3师主力部队4个旅、3个特务团共3万5千余人从苏北徒步行军,跨越江苏、山东、河北、热河、辽宁五省,历时两个月,完成了进军东北的任务。由于长途跋涉,部队伤病等原因,发生一些减员,到达东北时,部队的人数是三万二千。

新四军老战士回忆:“部队行军速度一天天加快,由日常行军变为急行军。每日行程由35—40公里增至60多公里。在沿途根据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指战员情绪高涨,精神饱满,不畏艰苦,不怕困难,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行军中为了保持部队的隐蔽性,每个新四军战士嘴里都咬着一根小树枝。“开始部队还能日行百里,后来一天就只能走70多里了,几天后我累得只能半闭着眼睛一边打瞌睡一边跟着队伍往前挪。”新四军老战士林德发回忆。

新四军跨过固安永定河大桥的照片为随军记者拍摄,备注的时间准确无误,与《固安县志》记载吻合。

固安军民全力支援 新四军跨过永定河桥

抗战期间,固安军民与敌寇浴血奋战,境内除林子里战斗,还有1944年冬拔除马庄据点,1945年马公庄伏击战、新房子歼灭战、全歼渠沟据点伪军、独流七昼夜据点攻坚战等。1945年8月27日八路军占领固安城。固安解放区有政治基础,且离有敌重兵把守的京津保三地均有一段距离,符合中央快速通过进入东北要求。新四军3师外,来自延安的359旅、警1旅,晋冀鲁豫21团、晋察冀部队1部,山东7师、1师,进军东北均从固安穿过。固安此时属冀中区十分区,负责接待大部队。75团团长李德才率部队在北宁路两侧日夜守护,他是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抗战开始后,来到冀中抗日前线。他没文化,说话粗声大嗓,人称“李老虎”。晋察冀军区第十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旷伏兆负责接待,名字和刘秉彦因抗日斗争为固安人熟知。县大队、区小队先期剿匪肃清敌特,现在武装警戒昼夜执勤,群众踊跃为部队补充粮草,修路架桥。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永定河大桥旁边打桩戗柱,桥上有人负责瞭望。

据《固安县志》载,1955年4月,固安县永定河北3个乡25村划归北京市大兴县。而此前的永定河大桥在固安境内。

忆往昔,岁月如河。保存于国家博物馆的这张珍贵照片,历经76年岁月沧桑,记载着固安军民投身解放事业的一段珍贵记忆。

浏览量: